APP下载

“微课”质疑与“慕课”光环的启示:强、弱联合

2016-05-31付青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慕课微课

付青

摘 要:移动互联时代,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催生出的众多产品“微课”和“慕课”所获评价差异巨大。“质疑”与“光环”都是暂时的表象,大众对学习产品的差异性需求才是其二者真正的发展动力。当二者进行优势互补后,有机结合是二者共生的保证,网络开放教育未来发展的大方向是大、中、微型资源产品的合理搭配。

关键词:微课;慕课;开放网络课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4-0004-03

网络时代大众传播的心理欲望和技术需求驱动了数字录影技术和移动网络应用的大众化,数字录影技术和移动网络应用的大众化在人类社会催生出众多副产品,“微课”和“慕课”便是教育领域的典型代表。同是网络媒介下的教育新宠,所得评价却相去甚远,不由得让人心生思考。

一、“微课”与“慕课”

1.什么是“微课”

综合我国众多“微课”研究者对“微课”的定义,笔者倾向选择由“微课”重要实践者胡铁生在“微课”发展过程中不断修正的一个与时俱进的定义——“微课”3.0概念:“微课”是微课程的简称,它是指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过程、实验、任务)等而精心教学设计和开发的一种短小精悍的、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网络课程。[1]

“微课”绝不是我们日常教学中一节课的浓缩,它是知识碎片化的一种呈现方式,是对一节课中某个重点、难点、考点、热点、易错点、归纳提升或教学环节(活动主题\实验等)等进行加工处理后的微视频。 其特点是短小精悍,应用面广;结构多样,使用灵活;主题突出,指向明确,情境真实,交互性强等。

胡铁生在研究“微课”发展的几个阶段中将其与“慕课”发展进行比较研究,进一步借鉴MOOC 的定义, 把“微课”可理解为Mini Open Online Courses,也即是微网络课程。[2]这个版本定义把“微课”的本质特征“短”、“小”、“精”、“悍”描绘出来,只有具备了这四个特征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微课,才能满足移动微学习的需要。

2.什么是“慕课”

MOOCs又被称为“慕课”。其中“M”代表Massive(大规模),指的是课程注册人数多,;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指的是时间空间灵活,使用客观、自动化的线上学习评价系统,自我管理学习进度,自动批改、相互批改、小组合作等, 7×24全天开放。[3]

这一课程不同于传统的远程教育,也不完全等同于近期兴起的教学视频网络共享——公开课,更不同于基于网络的学习软件或在线应用。在“慕课”模式下,大学的课程、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进程、学生的学习体验、师生互动过程等被完整地、系统地在线实现。[4]

“‘慕课打破了大学的‘围墙,未来大学将变得没有国界。”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说,在线课程模式无疑将引发“学习的革命”,给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方式带来深刻变化。[5]

二、“微课”质疑与“慕课”光环

1.对“微课”的质疑

“微课”的发展源于草根,借力官方,在草根需求与官方发展的双力作用下,“微课”发展速度快、规模大,繁荣景象蔚为壮观,但是在繁荣的背后也遭受着来自各方的质疑和批评。

质疑的人认为“微课”热是“短时炒作”、“新瓶”装“旧酒”、导致知识碎片化、没有技术含量、将传统的课堂实录完全淘汰出局、类型繁杂且缺少统一的评判标准、创作模式和制作工具。[6]

已经有研究者基于“微课”相关项目研究完成了对上述质疑的解答。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批评来自一线老师,在此有必要予以阐释:

(1)“微课”就是一场秀

面对日益增多的“微课”比赛,很多传统思维的教师认为教学成了一种秀就失去了其本义。这种理解认为当教育变成一种秀,它对学生的成长价值就会损失过半。但“微课”的秀体现的是多元化的教育想法,多元化意味着思维的碰撞,可以激发更多思想;同时它体现了大众参与教育的热情,让更多热衷教育但又身在其外的人有机会体味教育,参与教育;非专业化大众的参与同时意味着对传统教育的提醒,提醒教育领域的人士千万别走向迂腐走向僵化,源于草根的“微课”补充和提醒的很及时。从另一种角度来说,好的秀有标杆作用,好的秀有榜样的力量,起到带动和积极引领作用,如此何乐而不为。

(2)“微课”不能替代传统课程

“微课”作为一种资源和微型课程无法完成需要整个课程才能完成的事情。需要注意的是,这本来就不是“微课”的定位,多数“微课”制作者只是想要使用自己的视角和逻辑方式来表达对知识的理解、处理和传达。“微课”所要传达的是传播者理解下的知识片断本身而不是整个课程,它满足的是移动微学习条件下的微资源需求。

(3)“微课”支离破碎,缺少逻辑起点

表面上看,“微课”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片断缺少连续的逻辑性,但作为传统课程的补充,它不需要承担承前启后的严密逻辑责任。“微课”的使用是根据学习者自身的需要进行的自主选择,因此其逻辑性内含在自主学习者认知结构当中,由学习者本身承担逻辑建构的责任。实际上,“微课”的逻辑起点暗含在设计者的设定当中。同时,“微课”作为传统课程的营养补充剂的效果明显,比如弥补因无法进入优质学校学习而丧失的资源机会,弥补因课上理解速度而造成的学习落后等等。除此之外,“微课程”还可以作为学习者课后对已学习内容的一种强化手段。

(4)“微课”缺乏针对性

如果使用传统教育思维来认识“微课”,其弊病之一还包括其内容缺少针对性。需要注意的是“微课”的使用是通过学习者的自主选择来完成的,不是传统课程中教师的选择,学习者根据自身的需求来选择内容进行学习,从这一点上来说“微课”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学习者的问题。

2.“慕课”的光环

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慕课”席卷各国教育领域,2012年被誉为“慕课”元年。同是网络媒介下的教育新宠,“慕课”所得评价与“微课”大不相同。 后者是饱受争议,倍受质疑;前者则被追捧有加,获得夸赞无数。“微课”与“慕课”到底有哪些不同让人们看待它们的眼光如此不同?

从出身来看,一个海外高等学府发源,显得洋气十足;一个草根阶层出身卑微,透着朴实无华。

从系统性来看,一个是传统教学资源与模式的网络搬家,配备齐全;一个则是草根阶层表达个体教育欲求的微小教学片断,学习语境模糊。

从资源产生的方式来看,“慕课”是自上而下的资源共享,共享的是高校教授的教学内容,从教案到课件一应俱全;“微课”则是自下而上的资源共生,共享是的一线教师对个别知识点的理解和处理,精简短小。

从内容来说,“慕课”集中于大学教育课程,总结起来就是“高、大、上”;“微课”更多的内容来自基础教育,出自一线教师之手。

中国的学生需要更加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慕课”让这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接触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这些都让人们对“慕课”赞赏有加,而对“微课”则多有微辞。诸多光环,诸多赞赏,诸多支持让“慕课”发展得异常顺利。在“慕课”发展畅快之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虽然“慕课”的注册率很高,但结业率却很低,能够学完全程的学习者少之又少,把“慕课”学习中的缺憾暴露出来。

三、“微课”“慕课”联合的必然

如上所述,“慕课”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高注册率和低毕业率,让中国的学习研究者们陷入了思索,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研究发现中国的学习者学习自主性偏低,学习能力和意志力偏低是低结业率的主要原因。基于上述研究,人们开始考虑如何通过改变资源的表现形态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结果。伴随着网络教育的发展以及“微课”的大量涌现,人们发现当“慕课”与“微课”结合起来,“慕课”可以借“微课”之微实现学习持续性和有效性,“微课”可以借“慕课”的规范来约束自身的设计与制作,让教学片断产品化的过程更加合理和规范。“微课”借助于“慕课”获得更加规范化的发展,“慕课”得到“微课”资源的大力支撑达到高效学习的效果。

由于“微课”的草根式发源、大众化制造造就了“微课”的丛生,同时造成了“微课”的视觉质量、内容质量参差。在加入了官方力量之后,“微课”的发展开始向着规范化发展,这种规范是在比较之中得到的规范,是在观者评价之后得到的指标,反映的是“微课”使用者的意见,是更加真实有效的评价结果。

网络时代下的微学习、泛在学习、终身学习、移动学习早已成了大众的生活方式,教育资源共享是大势所趋,“微课”是满足了众多方面需求的一种信息表现形态,其存在的现实基础是客观和强大的。网络时代里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仍然广泛存在,如:无法进入优质学校产生对优质学习资源的需要;因各种条件限制,教师无法获得展示自己的机会产生的表达需求;学习者对多元化学习资源的需求中;教学模式改革产生的教学资源需求等。

“慕”“微”联合产生的裨益是巨大的:

1.教师的提升:一名教师将其所教课程一次性进行产品化开发是件困难而且艰巨的事情,但是如果将其所教内容中的一些知识点录制成“微课”,则成为一件可操作且相对简单的事情。对老师来说将自己的平时日常工作转化为可长期利用的教学产品减轻了日后的教学工作量,节约下来的时间可以进行教学研究工作,对教学反思深入思考,可以针对已有的教学产品进行不断的测试,以发现其不足进行改善。将发展性的“微课”进行“慕课”式的共享,会让这个教学产品获得越来越多的反馈,也必然带来更多合理化的改进建议。

2.学生的福音:如果能够基于“微课”和“慕课”打造中国的基础教育公开课平台,全国的力量都调动起来,将使无数的中国学生受益。难点在于学校愿不愿意共享优质资源,在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之间比拼的主要还是升学率,因此有些学校不愿分享。此时教师的自发力量就会起到很好的作用,通过优秀教师制作的优秀“微课”让学生受到优质资源的滋养。耶鲁、哈佛这类名校,他们拿出了学校最优秀的课程,事实证明这只会增加学校的声誉,增加名师的社会地位。中国的名校、名教师将来也必然会意识到这一点而敢于把自己的课拿出来,让所有想学习的人来分享。

3.学校的发展:在老师不断积累教学产品的同时,学校收获了教师教学参与和教育研究的热情,学生收获的则是不断得到改善的教学产品和一个充满热情的教师的教学状态。学生的收获,除了老师制作出的教学产品之外,还可以参与到教学产品制作的过程,理解老师并加深与老师的交流,参与度越高对“微课”的学习效果就会越好,还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并参与制作“微课”。学校也会因此获得双丰收,来自教师和学生的共建共享。

李嘉城说:当一个新生事物出现,只有5%的人知道时,赶紧做就是机会。马云说:很多人输就输在对新生事物上,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来不及。这众多的质疑看似是对“微课”的否定,实际也是“微课”蓬勃发展的一个反映。当教育领域又加入了一个新事物,它带来的不仅仅是量的变化,还有多元化视角的变化。

参考文献:

[1][2]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04).

[3]什么是“慕课”? [DB/OL] .新浪 .http://news.sina.com.cn/o/2013-07-09/131927618337.shtml 2013-07-09 .

[4]李曼丽,张羽,黄振中.慕课正酝酿一场新教育革命[N].中国青年报,2013-5-23(03 版)http://zqb.cyol.com/html/2013-05/23/nw.D110000zgqnb_20130523_2-03.htm 2015-07-09.

[5]曹继军,颜维琦.“慕课”来了,中国大学怎么办?[N]. 光明日报,2013-07-16http://edu.gmw.cn/2013-07/16/content_8290517.htm 2015-07-9.

[6]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02).

(编辑:郭桂真)

猜你喜欢

慕课微课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在慕课发展过程中的价值与服务的自我创新研究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基于EduSoho的微课平台搭建与应用
高中政治微课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