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earning Material支持的数据库课程有效性教学研究
2016-05-31段琴杨威
段琴 杨威
摘 要:有效性教学研究是课程改革的基础和归宿。面对传统数据库课程教学的资源单一,课堂交互性不够,学习兴趣低落,积极与主动性不够等问题,开发与优化学习资源是课改的重要措施。文章构建了基于E-Learning Material的数据库课程学习支持系统,将丰富的课程资源、操作便捷、师生交互灵活等优势应用于混合式课堂教学中。通过实证,E-Learning Material的应用确实有助于学习者知识获取、方法形成及技能提升,使有效性教学落到了实处。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资源;混合式学习;有效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4-0044-04
一、引言
有效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思想早在20世纪就被各国教育家关注并做了深入研究,旨在教师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1]
针对数据库课程注重理实一体化的特点,传统教学仅仅依靠固定的印刷教材和纸质资料,呈现有限知识,致使学生思路狭窄,思维交互受限,在逻辑思维训练、案例模拟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要想在预期的进度中使学习者高效率地完成课程目标,并获得专业技能,达到教学有效性,首先面临的一大变革就是学习资源的扩展与优化。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高度共享、形式灵活为特征的E-Learning Material已是课程改革资源形态建设的一大趋势,也被称为电子学习资源。它包括视频、音频、多媒体软件、CD-ROM、网站、电子邮件、在线学习系统、在线讨论、数据文件、数据库等多种表现形式。其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载体,而且是一个不同程度地体现教育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互动等内在价值的综合体。[2]
本文搭建网络学习平台作为数据库课程的E-Learning Material环境,坚持资源“够用、实用、适用”的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善于运用学习工具、学习策略,营造学习共同体的环境,加强教法学法指导,采用案例驱动和师生双边学习方式,正确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自我建构,从而减轻自主学习的认知负担,同时也促进课堂上(线下状态)的学习活动,达成线上线下的高度同步。从真正意义上去满足教学的协助,以最优的效果、效益、效率促进学生在三维目标上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3]
二、建构数据库课程的E-learning Material
面对各种形式的E-Learning Material应运而生,杨彦军等学者按表现形式将其归为三大类:独立学习资源(如多媒体课件、网页、案例等)、系统化学习资源(专题学习网站、网络课程、多媒体光盘等)和学习资源系统(网站群、资源库、案例库等),[4]虽有部分独立学习资源,如课件PPT、图片、视频等使用于目前课堂,但由于应用零散、交互性差的局限,教学效果并没有明显的提升。
与此相比,笔者认为建构学习资源系统类型的E-learning Material更适合本课程资源的支撑,它集学习对象、环境、工具、策略、资源、交互等为一体,注重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可以创造学习过程的物质条件(学习资源)和非物质要素(教学模式、学习策略、学习氛围等),并合理地建立联系,为学习者营造一个激发主动学习(Active Learning)的学习环境,[5] 是混合式学习中线上支撑的最优选择。
本系统主要服务于山西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应用于《SQL Server 2005数据库》课程。以突出电子学习资源“获取信息便捷、形式多样性、平台互动、内容可操作性”的优势为核心。[6]
本系统体系结构设计主要包括了课程简介、课程动态、资源共享、实战练习、学习交流五大模块,注重静态资源和动态资源,概念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有效融合,每个一级模块下又细化为几个典型的子模块,软件模块设计符合“高内聚、低耦合”的原则,独立性强,易于后期扩展和重用,具体如图1所示。
下面笔者对系统中的重点模块进行详细介绍:
(1)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主要介绍了课程大纲、课程特色、课程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等五大方面内容,时刻紧密结合就业方向,制定明确且匹配的教学目标与课时计划,并运用先进的学习理论指导教学策略,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重在为学生学前提供充足的先行知识。
(2)课程动态
课程动态是学习者学习课程时映入眼帘的首信息,也是线上学习的临时动态资源。主要分为学习通知、作业提示、前沿资讯三大类。
其中,学习通知在课前由教师发布,包含开课提醒、学习方法、学案及时间安排等重要信息提示。任务引领是每单元的必备任务情景设计、实例练习,附有分数说明与最迟提交时间,带动学生能够快速融入情景体验学习,完成关联性任务。
同时,作为软件行业必关注的前沿资讯,是平台中不可或缺的功能之一,帮助学习者了解软件的最新趋势,开阔了视野,也是碎片化知识积累的有效途径。
(3)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是学习资源系统中的核心稳定部分,采用不同的多媒体技术及载体存储了大量有价值信息。包括教师编制的学案与实训指导书、短小精悍的微视频、便于课后复习的电子课件、实践案例锦集、学生的优秀作品展。
除此之外,系统还设立独立的日志记录功能,也是本系统不同于其他学习网站中的创新部分,将每个学生的学习日志及学习行为点滴积累成库,形成个人资源库。资源中心的构建不仅注重了学法与教法同步,而且具备了智能化数据存储及分析能力,师生可以根据信息反馈做出选择性改进,同时教学上也达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
(4)实战练习
在线小测试是微视频学习后的快捷检测手段,一般设置为10个以内的选择题和少量的思考题,能及时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而文本作业一般表现文本内容较多的主观题,主要包含小组课堂展示内容、问题总结、编程题、实践小项目、阶段性作品等,可用于长期参考。
另外,模拟考试采用系统自动出题功能,生成综合性知识的试卷,用于学生对总结性成果的自我检测。当然,每次考核都会生成个人成绩库,将作业成效以详细表单形式在库中存储,也可以采用趋势线观察成绩的变化,监控学习效果。
(5)学习交流
学习交流作为平台中的个性化扩展资源,依据不同交流领域和目的将交流区划分为三大类型:组内评价区、师生交流区、前沿技术论坛。组内评价区方便小组成员对课程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在这种无等级和固定组织结构的学习共同体中,学生们拥有共同的目标和个人的自由话语权,各抒己见,确实增强了学生们的合作意识。
另外,师生交流区打破了传统师生关系的僵硬与陌生,功能支持邮件发送、私密信息传送、即时聊天、论坛等多途径,消除了心理上的远距离,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与此同时,还设有前沿技术论坛,主要为兴趣意向较大的学生提供更大的空间,利用技术论坛链接及校内教师专业论坛,为学生的职业深造提供借鉴和学习机会。
二、 基于E-learning Material的教学实施
如何将电子学习资源应用到教学中,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关键。通过问卷调查,学习对象90%为男生,在情感态度方面,思维活跃、团队意识较强,但主观能动性弱;在知识与能力方面,专业基础层次不齐、厌理论偏操作,尤其计算机应用及网络操作较熟练。针对以上学情基础薄弱的情况,我们选择不丢弃传统教学资源,因为教材是根据课程纲要有进度、有评估、有结构化的专业操作产物,不是在网上随便拣选几样东西就行的。[7]
从另一个角度看,在悠久的应试教育的岁月长河中,传统授课不可能被取代,尤其是教师的引导与点拨是不可或缺的。因此,两者资源应交叉应用,效果才会更佳。鉴于此,数据库课程采用混合式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流程如图2所示。
选取本学院2014级软件技术专业1班45人实施学习资源系统下的混合式学习。90%学生拥有笔记本或掌上电脑,学生基本具备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能力。软件1班45人进行了网络平台注册,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分为8小组,并按照图2进行翻转实施。
在混合式学习资源的支持下将课程学习分为“自主探究+课堂展示+课后检测”的三种课型,课前需要教师在幕后做精心的准备:制作微视频、上传学习资源、编制学案和指导书、构建讨论区、关注学习状态等工作,任务由小组长领取,发放给组内成员,各组成员按照学习任务单给定任务完成要求,独立进行学习(看微视频、读学习指导书)。
在“自主探究”和“课后检测”阶段,是学习者与平台交互比较频繁的阶段,从学案导向、任务引领、视频学习,接着对知识检测、师生探讨,这一系列的信息、操作交互若过多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认知负荷,在设计思路上,也综合考虑了学习风格、学习能力及操作交互的冗余性,使学习者的精力不浪费在复杂的功能切换上,对其自主学习过程精简如图3所示。
当学习者输入学号和密码进行身份审核后,就可以进入各自的学习空间。初次登录,页面只显示课程动态,由学生通过隐藏或显示功能来个人定制空间布局,包括我的课程、作业提交、成绩列表、最新新闻、在线师生、消息、日程安排、个人资料等模块。“我的课程”模块是核心,链接课程的所有资源,也是整个学习流程的入口。
系统的资源共享区、测试区和交流区是资源聚焦地,也是学习行为发生的核心区域,学生在学案的点拨与引导下,进行微视频的学习,不仅赋予了视觉上新的鲜活力,同时简化了记忆的负担。微视频完成后系统会提示进入小测试中,及时进行知识检测。
另外,资源中的案例锦集与优秀作品展示区,也为初学者创建了案例模型,提供了更多的领域指导,开阔了学习思路。个人独立学习后,属于小组讨论时间,对当前的主题进行问题聚焦,再一一交换意见并化解,若遇到不能解决的难题,可以请教他组成员或师生,最后分工整理总结内容。
每个学习单元的完成都会在系统中存放一次学习记录,教师有权限对所有资源进行监控、整合、管理,会参考学生行为记录及学习效果进行数据分析,适时更新资源,并调整适合的方法和学习内容。学习者也可以利用此功能,进行知识对比和反思,不断提高自我认知。
三、 教学效果有效性表现
经过一学期的教研行动,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效果、效率、效益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分析。
1.学习效果分析
(1)知识获取方式多样化
学生获取资源以“学案+微课程+网络资源”多样化形式为主,单凭课本教材的学习在明显减少,78.8%的学生认为这种载体可以灵活制定步调,随时随地,仅拥有一个移动设备就可以学习。另外它所承载的知识内容精湛,可以在短时间内被消化。但也有41.7%的学生对其中的学案提出建议,认为可以更明确地呈现详细的学习方法与知识重点。这也是后期教学工作中需改进之处。
(2)学习方法更加灵活
传统课堂的“先教后学”给予学生最多的行为就是灌输,在学习方法上常常是零概念,没有头绪、捉襟见肘是常见现象。在教师的案例教学、项目驱动、小组协作学习的导向下,学生开始善于运用工具,勤于设问和对比,也学会结合先前知识经验对概念性知识进行认知联结,同样对于实践性知识,采用同伴协助、反复实验、案例模仿等不断尝试调试、运行、修改漏洞,学习者逐渐进入了研究性学习的状态,方法灵活多样,学习的积极性也明显提高。
(3)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要求高度化的自主能力,经过访谈及问卷调查,发现70.3%学生掌握了信息搜索、信息分享、知识梳理等能力,从“不会”到“学会”到“会学”再到“乐学”的转变趋势很突出;尤其在小组协作中,师生间的沟通与包容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改善,72.6%的学生会主动借助平台尽快融入集体中,集思广益,建立信任,逐渐减少了网络交流的不适应性,并且形成一种乐于接受和理解的情感气氛。
同时,评价主体多元化,同伴、教师、个人促进大家取长补短、互相激励,也对自我激励、荣誉感产生了很大冲击。当然,部分学生还缺少自我规划能力,这需要长期的锻炼与培养。因此,在这样的方式中,不仅促进了学生的知识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
2.学习效率分析
(1)提前完成教学计划
课程原教学计划为8章内容,64个课时,理论与实践各半。一节45分钟的理论课堂中,除了课前导入、知识传授、知识小结和作业布置等环节,往往只有20分钟是学生真正接受知识的时间,长久下来形成了“教师教的多,学生学的少”[8]的现象,导致教学进度无法顺利完成。
在借助微视频的辅助下,概念性知识和实践前移,由学生自选时间(不占用课时时间),课堂上使用2个课时,给予学生进行课堂演绎和发挥的机会,剩余1个课时进行平台知识检测,这样一个单元所用时间相比传统教学缩短了1课时,而且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动手能力,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得到保证,同时消除了教师们对时间效率的困扰。
(2)合格率提高
以实验班45人为例,对学期前后测的合格率做如下统计,如表1所示。在前测数据中,全班合格率为86.7%,后测数据中合格率为91.1%,较前测提高了4.4%,可明显看到学习较困难的学生成绩在逐渐进步,其中较明显还有80—90分的比例提高了4.4%,说明小组协作的中上游学生会带动部分学生共同进步。但也存在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通过与其交谈发现,其中有些学生对平台的操作不是太熟练,导致学习效率低。
3.学习效益
基于E-Learning Material平台的学习给予学生最大的感触是让他们重新找到了学习的乐趣,找回了自我。尤其是课前资源的自主探究和课后的检测,让他们形成了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消除了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依赖,学会了任务分析、资源选择及效率控制,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人,习惯明显得到了改进。更不容忽略的是,自建学习空间、自选学习方式、资源的自主更新整理、自我评估及师生交互,这一系列行为交织在一起,在教师、学生、资源间建立了关系,不仅为学生增加了浓厚的归属感和激励作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与良好的学习品质,使学生的思想上有所启迪和改观。因此,这一模式不仅仅改变的是教学形式,更重要是学习观念的转变。
四、总结
基于E-learning Material的课程学习平台构建,为数据库课程的教学实践提供了一个开放且符合建构主义理论[9]的课程管理系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实践,使课程在学习效果、学习效率、学习效益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提高,不仅最大限度地加大了学生交流的深度与广度,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而且便捷了教师的教学管理行为,同时为混合式学习提供了完善和有效的支持。
虽然该平台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可,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和教师对平台的熟练应用能力、平台的使用人数、反应速度、激励制度等都影响着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学习平台的应用在翻转教学中占很大比重,教师应在教学中时刻关注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完善与扩展平台功能,促进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姜辉.新课程背景下初中音乐欣赏有效性教学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2][4]杨彦军,郭绍青.E-Learning学习资源的交互设计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1):61-65.
[3][8]左敏.中职学校英语课堂有效性教学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0.
[5]邵山.网络学习支持系统设计的探析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7(10):100-102.
[6][7]陈意.混合式学习视角下的学习资源设计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1,13(4):66-67.
[9]刘萱.基于Moodle平台的《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教学成效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0(3):95-98.
(编辑:李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