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解决途径
2016-05-30李箐
摘 要 当前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社會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变化,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探究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分析造成这些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寻求解决这些心理问题的途径,是大学生步入社会、走入职场前最为重要的一课,也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职业生涯规划;解决途径
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高达699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但之后随着每年不断递增的高校毕业生数量——2014年高校毕业生727万,2015 年高校毕业生 749 万,飞速攀升的高校毕业生数量让大学生们无奈惊呼:“没有最难,只有更难”。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大学生出现了焦虑、自卑、抑郁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甚至引发了心理疾病。关注并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人才培养、推动大学生就业的需要。
1 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1.1 自负或自卑心理
当前,大学生疲于各种专业课的学习及技能的考试,很少抽出时间对自已进行一个客观而理性的审视。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那些来自名校的或热门专业的大学生往往表现的过于自信,总想一步到位追求自己喜欢而又稳定的工作,他们向往大城市、高薪资、高职位、高福利,如果没有满足他们的愿望,就不肯屈就,最后常落得有价无市,空有一身抱负而无施展的地方。而那些学校不太好、专业又较为冷门的大学生常常过于自卑,他们不仅对自身的学识、能力产生质疑,而且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也较差,在择业的过程中唯唯诺诺,犹豫不定,容易产生放弃和挫败感。
1.2 悲观和焦虑心理
很多同学面对严峻的就业态势,以及不太完善的就业体制,备感压力。他们认为在人才济济而又人情泛滥的社会当中,想找到一份令人满意的工作难比登天,于是每天忧心忡忡、意志消沉、反应迟钝、精神极度紧张,甚至彻夜难眠。还有些同学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毫无规划,对要从事什么职业和能从事什么职业茫然不知,整个就业期间浮燥不安、心急如焚,东奔西跑、四面出击寻找就业机会。但由于缺乏对职场及个人的冷静分析和理性思考,经常四处壁,收获寥寥。
1.3 挫败及抑郁心理
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令不少大学生屡屡碰壁。一些同学大浪淘沙,冲过重重考试大关,在千辛万苦搏得面试机会后,又被无情的拒绝;还有一些同学到处投递简历,一有机会就去应聘,但大多石沉大海,没有什么结果;还有些同学因为害怕激烈的竞争,不敢去推销自己,甚至连试一试的勇气也没有。这些人受到挫败后,常常会失去信心、情绪低落、不思进取,他们常常会放弃一切积极努力、任由命运安排。严重时还会对外面的环境也漠然置之,不愿与人交往,意志消沉,独来独往,有的甚至沉迷于网络游戏,一蹶不振。
1.4 等待及从众心理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经常这山望着那山高,总认为到手的工作并不是自己最想要的,朝三暮四不珍惜现有的机会,最后常常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还有的同学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没有规划,对自己和职场的情况也没有明确的认知,择业过程中缺乏主见、盲目从众,看到同学考证就考证,同学考研就考研,同学应聘也一股脑跟着走。最终这种被动求职的心态大多以失败告终。因为机会是不会留给那些没有准备的人。
2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2.1 自我认知不明晰,就业理念不客观
很多大学生不肯花费时间和精力去了解自己,对职业生涯规划也不十分清楚。他们不知自己喜欢什么?适合干什么?也不太了解自己的个性、擅长、能力等,对职业生涯没有科学、客观的规划。一些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只考虑工作条件、收入待遇等眼前实在利益,而忽视了自己对职业的兴趣、能力以及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因而容易选择并不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还有一些大学生喜欢稳定、清闲、福利保障好的单位,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自己去辛苦创业,人为地增加了就业难度。
2.2 理想信念淡泊,缺乏吃苦、奉献精神
90后的大学生,由于受西方文化、理念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一知半解,对思想道德说教较为反感,比之70、80后,他们更加务实。很多大学生认为理想信念是纸上谈兵,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他们更看重能够达到和实现的既定目标。缺乏理想信念支撑的大学生们任性、自私,怕吃苦、不成熟,凡事都要讲回报,做起事来动力不足,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往后退,受不得委屈、忍不了冷眼,性格较为脆弱,不容易坚持,所以经常半途而废。
2.3 就业知识了解不足,就业方向发展不明
由于各个高校提供的就业信息、就业知识的培训形式不一,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差别也较大,加之在校的很多大学生对这块内容并不看重,偏执的认为还不到时候或没什么大用,不肯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深入学习和了解。很多大学生在就业时不懂得如何去应聘和面试,也没有学会有效处理问题的能力及沟通的技巧,在择业的过程当中尤如一张白纸,错失了很多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就业机会。加之如今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的抉择较多:考研、就业、出国、留学、待业备考......这些五花八门的选择对于年轻而懵懂的大学生来讲,确实会令人眼花缭乱,不知该何去何从,令大学生经常三心二意,什么都想做,什么也做不好,最后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
2.4 依赖心理较重,独立意识不强
中国式的家庭教育让大学生们产生了很深的依赖,很多大学生从小到大除了学习,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家长代庖越俎。这使得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仍习惯于依赖父母,听从父母的意愿,他们缺乏冷静和理智的思考,不敢独自面对社会,不积极的去捕捉就业的信息和机会,他们害怕失败与挫折,总象个没有长大的孩子般羞怯而胆小,他们期待依靠父母的关系或能力找到一个现成而体面的职业。对父母强烈的依赖感让很多大学生在择业时不能正确自我定位,在职场中很难发展。
3 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途径
3.1 大学生应树立崇高理想
理想是黑暗中的火炬,指引人们走向光明;理想是奋斗的动力,不竭的源泉。一个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会很贫乏、很无趣没有方向、没有激情。一个人只有树立了崇高的人生理想,才能精神饱满、热情高涨的投入到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同的人生理想将决定不同的人生。习主席曾强调过: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在择业时首先要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只有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中,做起事才会有信心、有毅力、能坚持、肯吃苦,在职业的道路上越走越好,书写人生的华章。
3.2 大学生应放大自己的人生格局
大学生在寻求职业的道路上,应放大自己的人生格局。人生是一个奋斗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当中,最宝贵的莫过在于精神的成长和进步。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只盯着物质层面的东西,那我们很容易产生嫉妒、怨恨,认为世界是不公平的,我们所做的努力是没有意义的。而这些只会消耗我们的人生、精力,让我们的人生毫无意义。大学生一定要把人生格局放大一些,把我们的注意力放在精神的成长、知识的增长和为他人的服务上,那样才会得到真正的成功与快乐!当然要想放大格局,必须先要加强道德的修养。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同时,也要从小事做起、注意小节,要热爱劳动、谦虚谨慎;要勤俭节约、自立自强;要学会感恩、乐于助人等等。只有具备了这样的人生格局,才是社会、用人单位需要的真正人才。
3.3 大学生要有清晰的自我认知
“知已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对自已有清晰的认知,不仅是智慧人生的要求,也是大学生职业规划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内容。大学生在就业之前,就应该弄清楚自己擅长什么,要做什么?能做什么?有什么优势,又有什么不足,具备什么样的价值观念,深入的剖析自己的人格、性格特征,从而预测自己在职场中的发展方向和空间。当然这些仅靠自己做是有些难度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应该寻长各种机会或通过相关课程去寻求帮助,如接受职业指导人员的指导、通过心理测试或咨询的方法,建立自己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意识和洞察能力,通过系统的自我评价,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和定位。也可以通过列表的方式或在职业咨询师的帮助下分析出自己所具备的强项和对你的职业选择产生影响的弱势。通过以上方法,能够确定的知道自己的职业方向、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等,在今后的就业中就不会再象一只无头的苍蝇一样乱撞了。
3.4 大学生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我们才能够以小米加枪战胜强大的美帝国主义,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独生子女的后遗症,当代大学生已经把这种光荣的传统弃之脑后,大学生甚至认为那些好吃懒做、偷奸取巧的人非常聪明,而把那些埋头苦干、踏实做事的人看成是傻子,这样颠覆的世界观让用人单位不断感叹,职场中不缺有专业、有知识的人,缺的是能吃苦,肯做事的人。艰苦奋斗精神可令人勤奋、诚实、富有责任感和团结精神,增强才干,提高能力。相信命运安排的每一个困难和考验的背后都有着独特的智慧,只有勇于探索,乐于接受,坦然面对,开拓进取,终会品尝到胜利的果实。要知道成功的背后,永远是艰辛努力。不经历风雨,怎能見彩虹?大学生们要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材,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瞿立新.职业生涯规划[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王悦.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8.
[3]徐卫忠.80后的一代如何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J].探索,2008年第5期
[4]刘晓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因素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5(06).
[5]邱文芳.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与培养对策[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09(01).
作者简介
李箐(1973-),女,河北省保定市人。硕士学位。现为山西大同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单位
山西大同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山西省大同市 037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