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2016-05-30邵凡
摘 要:随着手机的普及与科技的精进,大学生日渐形成手机依赖习惯,已严重影响到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成因的分析,深刻剖析手机依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并提出干预对策,从大学生自身、学校和社会等三方面阐述如何利用手机依赖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对策
1 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与成因
1.1 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 根据对河北经贸大学各年级学生的抽样调查,结合访谈法、问卷法等方法,结果显示所有在校大学生均拥有1部以上手机,其中50.6%的学生手机处于24小时开机状态,每人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平均超过10小时,93.2%的学生会在无聊时翻阅手机代替做其他事务,70%的学生月消费在50元以上。
具体来说,在手机使用功能上,通话、聊天工具、浏览网页使用率最高;游戏、拍照等娱乐功能也是手机依赖的重要因素,其综合使用频率高达91.3%。在男女比例上,女生较男生更容易花费大量时间在通话、聊天、网购等功能使用上。在年级比较上,绝大多数学生初次远离父母和同学朋友,主要依赖手机进行联系,所以低年级学生比高年级学生在手机依赖方面表现得略为显著。
通过数据显示,手机已成为大学生日常通讯、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物件。大多数学生选择机不离身,如若没带手机则会出现魂不守舍、烦躁焦虑,甚至寝食难安的消极情绪;即使手机常带身上,并无任何信息提示,也会频繁不由自主地进行翻看,否则會有偶然的失落感和孤独感。不得不说,手机依赖在大学生中已经普遍存在,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1.2 大学生手机依赖成因 ①大学生自身因素。首先,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完结阶段,其自我控制与自我管理能力有着明显不足,这是导致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的内部根源。其次,大学生有较强的依赖感,当周围同学都有高档品牌手机或都沉浸在手机娱乐活动时,会引得他们跃跃欲试;究其原因,是从众心理、虚荣心和攀比心在作祟。最后,个体的人格特征也是内在因素之一,性格内向、自卑、孤僻、敏感和低自尊的人群更容易患上“手机依赖症”。②外界环境因素。一方面,手机与互联网的完美结合,使大学生原本单调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通讯、购物、吃饭、找兼职等都可以通过一部手机来实现;可以说,信息内容的具体化、手机功能的多元化,不断满足着大学生娱乐、交往的生理与心理需求。另一方面,社会支持的缺乏也是造成手机依赖在大学群体中泛滥的重要外在因素,当自身缺乏关爱、与家人朋友沟通减少时,手机依赖的程度会大大增加。
2 手机依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1 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 如今,庞杂而泛滥的垃圾信息、欺诈信息和黄色信息充斥着网络,冲击着大学生尚未形成的价值观和尚未稳固的政治信念。对于喜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而言,网络词汇、网络行为成为大学生们竞相追逐的“日常典范”。长而久之,良莠不齐的手机文化悄然侵蚀并改变着大学生的主流思想,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战。这些负面信息使他们放任自我理想、自我行为的约束,以致缺乏社会责任感、缺少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与辨别,从而影响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2 对主体行为的消极干预 长期的手机依赖不仅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削弱作用,还会在此思想的引导下,消极干预大学生的行为模式。长期沉溺于手机聊天、游戏及其他网络中,会明显降低课堂学习效率、产生懈怠消极的学习情绪、影响实际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长时间的手机依赖,还可能造成他们的行为冷漠与迟缓,面对挫折和矛盾时无法正确回应,在人生的关键时期无法做出正确抉择。如此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失去可植入土壤,大学生行为模式会偏离正确的价值轨道。
3 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对策
3.1 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与自我管理能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化手机依赖的消极影响为积极动力的关键就要塑造大学生自身,端正其态度,通过价值引导发挥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积极作用。一方面,高校可通过班会、辩论赛和心理健康讲座等形式开展手机依赖危害与正确使用手机等宣传工作,让学生对自身手机依赖行为进行自我定位与纠查。另一方面,学校应适当开设大学生媒介素养与文化修养课程,培养信息分辨处理能力,强化信息伦理道德,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使大学生个人道德素质得到全面升华。在此过程中,应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导,将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主体,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承认其自我控制与管理能力,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2 高校创新手机媒介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新平台 新形势下,大学生手机依赖已成不易扭转之趋势。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批评教育、加强管制的同时,擅于利用手机的正面功能,构筑现代高校教育的新型平台。对此,应加大手机QQ群、微信等通讯功能的思想政治传播内容与宣传力度,以幽默信息、温馨提示等新颖的、符合现代大学生身心特点的形式将红色思想传播出去;同时,建立新型的师生交流与学生管理平台,利用手机便捷与私密的特性,实现活动信息发布、事件通知、互动联通、意见反馈与家长参与等多功能的整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手机网络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与新系统。
3.3 加强政府、媒体等社会监管力度 手机这一半新型媒体推动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若要有效抵制手机依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作为外部支持力量的政府与媒体,加强监管职责显得尤为重要。一是政府应与时俱进,及时制定并更新移动网络管理制度,严厉打击利用手机、互联网等媒介散布反动、黄色等信息的犯罪行为;二是加强媒体监督,通过大学生赖以信任的新闻媒体,发布积极正面的社会信息,实现手机与其他媒体的彼此互动、互补协作、资源共享,形成具有深度与广度的舆论合力。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大学生自我、学校与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全面实现手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与新平台。
参考文献:
[1]杜立操,熊少青.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7).
[2]罗玉华,黄彦萍,游敏惠.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课题项目:河北经贸大学2014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项目,2014SZY12。
作者简介:邵凡(1987-),女,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河北经贸大学,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