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孩子的耳朵
2016-05-30章霞
章霞
【摘要】 低年级学生爱表现自己,喜欢表达但是不善于倾听,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倾听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获取知识,并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倾听能力
课堂学习是小学生校园学习的主要方式. 只有学会听课,善于听课,才能更好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增长智慧. 但是不和谐的镜头却时常出现在我们的身边:
镜头1:当老师讲得津津有味时,学生却在旁若无人地干着自己的事……
镜头2:一名学生在发言,他还没讲完,其余学生却高高举起了手大声嚷道:“让我来,让我来!”当老师再指另一名学生发言时,未能发言的学生却大声叹息,根本没有心思听其他同学的发言……
镜头3:老师刚强调平时易错的地方,片刻之后,一名学生兴高采烈地发言,竟然又犯了刚才的错误……
这种种现象在低年级的课堂上普遍存在. 这不由让我们担心,学生在课堂上耐心“倾听”的能力在慢慢缺失. 因为不会听,不愿听,听不进,他们的学习成绩也因此提不高. 事实上,倾听是一种能力,学会倾听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呢?
一、言传身教,带动学生有效倾听
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还要靠教师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去感染和教育学生. 优秀的教师都很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对学生的发言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师耐心认真的听讲,能从学生内心深处捕捉到他们的情感体验,作出恰当地评价,保护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心. 学生也会感受到老师尊重他的意见,在乎他的见解,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和幸福感. 低年级的学生渴求老师的爱,老师是他们效仿的对象. 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倾听时,要耐心的倾听学生吐露自己的见解,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树立倾听的典范. 课堂上不管是怎样的学生,无论是说对了还是说错了,教师都要专注地倾听,不能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 要舍得让学生说,学会沉住气,耐心等待,并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的困惑的焦点、理解力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 从点点滴滴细小的教学环节中真正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感受到老师专心倾听的魅力.
让学生学会倾听,教师自己首先应是一个认真、耐心的倾听者.
当学生发言时,教师应停下所有动作,仔细倾听,并作出回应,不管其表达是流畅、清晰还是语无伦次,答非所问,都不打断. 让发言的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的尊重,也让其他学生有了学习的榜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学着老师的样子全神贯注地倾听别人讲话. 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这种认真倾听学生说话的习惯,能够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二、跟踪提醒,培养学生倾听习惯
要讲重点、难点时,教师可以用一些话来示意学生认真听,当学生的回答很精彩时,教师也可以马上示意别的学生进行复述或点评. “刚才某某同学说得很精彩的地方是什么? 请你说说. ”这样既能促使那些分心的学生集中注意力,又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采用这一方法,对学生起到了及时提醒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教师恰当的体态语言的运用也不可忽视,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抚摸、一个微笑,不花时间不费力气,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学生认真倾听时,教师可以竖起大拇指,给他一个微笑;当有些学生不认真倾听时,教师可以放慢说话的速度或放低声音,甚至渐渐停下来等都能促进学生倾听,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 每一周,教师要结合学生课堂上倾听的表现,评出“班级倾听小明星”. 这样长期坚持从正面评价、激励,学生就更乐于倾听了.
三、营造氛围,搭建良好的倾听环境
教师要创设各种生动具体的情境,用生活中的有趣的画面和语言创设丰富多彩的数学情境,通过多媒体课件把主题图变静为动,把主题图讲得像故事一样精彩,通过生动的情境营造良好的倾听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倾听的兴趣. 为了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境地,有效地倾听,我们有必要在新课的导入上做精心设计,以利于大面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注意状态等,使教师的授课能像磁铁一样吸引住学生的心魄,使他们对所学知识产生新奇感.
在教学《商中间有0 的除法》时,课的开始,我创设了一个情境:一天,猪八戒到花果山去拜访孙悟空,在路上遇到了两只去摘桃的小猴,嘴馋的八戒便想和他们一起去摘.
他们三个摘啊摘啊,最后一数,哇!摘了306个桃呢!八戒眼珠一转,想出了一个鬼主意,他说:“我们三人平均分着吃吧!你们看我算:3人先分306的第一个3,每人得1,再来分306的6,各得2,那应该每人得12个桃子……”他边说边用小棒在地上列了个竖式……
八戒给了小猴们每人12个桃,正准备把剩下的桃都塞进他的大肚子里时,孙悟空来了:“八戒,做人要诚实啊!”小朋友们,为什么孙悟空说八戒做人不诚实呢?
这样的情境创设,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了倾听下去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接下去的教学,学生就会认真倾听老师的教学和同学的发言,从而大大激发探究的欲望,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状态中,获得学习最大化的效益.
四、强化指导,优化倾听环节
让学生学会倾听,需要老师良好的指导. 教师若要优化学生的“倾听”,可以从以下三个环节加强指导.
(一) 细化“听”的要求
作为教师,我们常常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听,可在课中到底怎样才算认真听呢? 学生对此认识模糊,老师应该给他们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细化了的要求.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向学生明确提出学会倾听的基本要求,即在倾听时做到: 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 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 特别是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一定要等他把话说完了再用适当的方式指出,或是在教师讲授实验过程和注意事项时,一定要耐心听完老师的讲解,再自己进行操作; 三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 四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
(二)教师的恰当评价
如何在课堂中正确恰当地评价学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教学中千万不要吝啬表扬,因为表扬能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如对课堂上认真倾听的学生,我们可以即时进行口头评价,如:
“你看,××同学的眼睛一直看着老师,他听得多认真啊!”
“这么一点小小的不同都被你找出来了,你可真了不起!”
“××同学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把自己的想法加进去,多棒啊!”
其实教师的评价语言不必要用太多华丽的词藻,只需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发他继续听取别的同学的发言,找出与他人的不同,这样,研究性课堂气氛就会产生了,在这良好学习气氛下,学生自己学得用心,听得专心.
(三)学生间相互评价
教学中,我对学生提出学会倾听要做到:一是无论在听老师讲课,还是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同学所讲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 当一名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问其他学生,刚才他(她)讲的你们听明白了吗?他讲的是什么意思?再请一名同学复述. 二是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再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是当别人发言时,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 这样,学生要在倾听别人发言的基础上作出评价,他们的积极性会更高,发言会更热烈.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评价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还要进行引导、补充. 学生如果能认真倾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那么,学生的倾听习惯就会逐渐养成,学生的数学成绩也会提高.
总之,倾听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养. 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醒、督促和引导,更需要坚持不懈地训练. 我们应该及时地“把孩子的耳朵唤醒”,让孩子在“倾听”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