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016-05-30张玉山
张玉山
【摘要】 兴趣是爱好的诱发点,爱好又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数学课中教师应注重为学生创设欢愉的气氛和良好的情绪,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了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 培养;兴趣;能力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节好课一定要有一个漂亮的开头. 开头新颖有趣,就能像磁铁一样把学习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学习兴趣,唤起探究知识的欲望. 如教学“生活中的数—可爱的校园”时,我用故事导课:“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校开学了. 在一个大森林里,有一些小动物非常羡慕你们,它们也建了一所动物小学,今天也开学了. 你们想不想看看它们上学的情境呀?” 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感到数学不是枯燥的,是有趣的,进而激发学习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充分运用直观教学法
载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直观教学法,不仅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易于接受,还能使数学知识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生活中的数…小猫钓鱼”,一年级学生对“0”所表示的含义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我就采用多媒体与故事相结合一边讲一边出示几只小猫钓鱼的情景图(第一只钓了三条、第二只钓了二条、第三只钓了一条、第四只一条都没钓着)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分别用数字几来表示,这样循序渐进就很自然地引出了数字“0”借助直观图形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0”所表示的含义,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做到举一反三. 直观教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还有利于学生分化这一概念与相关知识的难点.
三、培养自我成功感,以培养直接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的过程中每取得一个小的成功,就进行自我奖赏,达到什么目标,就给自己什么样的奖励. 有小进步,实现小目标则小奖赏,如让自己去玩一次自己想玩的东西;有中进步、实现中目标则中奖励,如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画或乐器等;有大进步、实现大目标则大奖励,如周末旅游等. 这样通过渐次奖励来巩固自己的行为,有助于产生自我成功感,不知不觉就会建立起直接兴趣.
四、把原有的其他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以培养新的学习兴趣
每个人在少年儿童时期都有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事,如爱玩汽车、爱搭积木等. 到了高年级后,就应当去发现、了解与爱好有关的知识,如怎样当个好驾驶员?汽车是如何发动的?汽车的构造原理是什么?我所学的知识中哪些和它们有关系?这样就把对学习的兴趣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爱因斯坦中学时只对物理感兴趣,不喜欢数学,后来他在向纵深研究物理时发现数学是其基础,便又产生了对数学的兴趣. 又如你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而对解决实际问题非常感兴趣. 这样你可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练习,体会出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对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强对数学基础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五、了解学习目的,间接建立兴趣
学习目的,是指某学科的学习结果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该学科. 当学习该学科没有太强的吸引力时,对最终目标的了解是很重要的. 学习过程多半都是要经过长期艰苦努力的,这种艰巨性往往让人望而却步,而学习又是学生的天职,不能不学,所以要认真了解每门学科的学习目的. 看书上的绪言部分,听老师介绍学科发展的趋势,或从国家、社会的发展前景的高度去看待各门学科. 例如,记外语单词和语法规则,常常是枯燥无味的. 但记住以后,会给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培养带来很大的帮助,而且考试中也会得高分. 如果我们对学习的个人意义及社会意义有较深刻的理解,就会认真学习各门功课,从而对各科的学习发生浓厚的兴趣.
六、让学生参与实践,提高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标准》的一个基本概念,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数学,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比较动物乐园”时,我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后,让学生自由选择两种动物运用所带学具摆一摆,同桌说一说,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脑、口、手”全方位地参与了数学学习过程,就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标准》还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讨论“究竟是谁和谁比,怎么比,比的结果怎样”,给学生留下思考、探索的空间. 接着让学生用自己带的学具自由摆,自己写这样的关系式,加深对数的大小的理解. 又如:在教学“2、3、4的乘法口诀”时,让学生先摆2根小棒,弄清图意,表示“1个2”. 根据自己摆的图,列出乘法算式,并编出乘法口诀. 再摆2根小棒,学生边摆就弄清了表示2个2,并能很快列出乘法算式,并编出乘法口诀. 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摆一摆,不仅很快掌握了要学的知识,而且记得牢. 还帮助他们弄清了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学习兴趣也就越来越高了.
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通过设计深入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和创造才能,进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学生也会感受到,学习不是生活的额外负担,而是生活的需要;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同时,结合生活的实践性练习,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可以全方位衡量学生的学习,包括知识、能力、态度,等等.
总之,在教学中真正处理好了教学与实践的关系,多让学生接触与生活有关的数学问题,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体会数学与人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势必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真正喜欢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参考文献】
[1]柯赛珍.新课程下的惊喜与思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科培训资料[J].初中科学,2003.
[2]朱清时.科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