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安鼓乐传承方式浅析

2016-05-30闫若彧

艺术评鉴 2016年11期
关键词:传承

闫若彧

摘要:传承是我国传统音乐延续与发展的重要手段,其传承方式往往体现出口传心授的基本原则,西安鼓乐的传承与发展遵循着一定的承袭原则,本文以何家营鼓乐社为研究对象,分析西安鼓乐的传承方式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向人们展示传统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西安鼓乐 传承 何家营鼓乐社 传承方式

一、何家营鼓乐社概述

何家营鼓乐社是西安鼓乐现存的六大百年乐社之一,位于西安市南郊长安区韦曲何家营村,何家营村北临神禾塬,南望终南山,淆河水绕村而过,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何家营村相传是唐代千牛卫将军何昌期的屯兵之地,此地扼守着长安城的南大门,在当时处于咽喉要地。相传何昌期在“安史之乱”后由于平定叛乱有功,在现在的何家营村附近造林修府居住于此,与当时的名士书画家郑广文、诗人杜甫交往甚密。杜甫曾作诗《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重游何氏山林》五首,描写了当时的情景。根据何家营鼓乐社何忠信社长介绍,郑广文当时居住在何家营以东的小江村,由于何昌期与郑广文的长期交往,何、郑两家的后人也定居于此相互往来,现在的何家营村就由最早的何、郑十三家发展成现在的规模。目前的何家营村有5个小组、480户、1800余人,其中何姓为第一大姓约占80%,其次为郑姓。

二、何家营鼓乐社的乐社组织状况

(一)何家营鼓乐社人员构成与组织形式

何家营鼓乐社属于农村乐社,农村乐社的特点就是乐社的人员构成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乐社成员全是由本村农民组成,外村人与外姓人难以加入乐社。鼓乐社在过去也秉承中国传统技艺中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制度,因此何家营至今都由本村村民组成,2002年以后鼓乐社出现了女性乐人。何家营鼓乐社有姓名可以考证的乐人可以追溯到明清时代。据何忠信社长回忆,何家营鼓乐社有具体的生平可以考证的老一辈乐人有:何永贞、何生哲、何生碧等人,传承已经历三代。

三、何家营鼓乐社的传承方式与传承意义

(一)何家营鼓乐社的传承方式

传承,是一个历时性与共时性紧密结合的词汇,体现出纵向的时间观念,是某种文化事项在历史进程中的发展延续,同时在发展中不断地进行横向的吸纳与借鉴,充实自我的发展过程。“传”与“承”是一对不可分割的整体,传承也并不是简单的继承和学习,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的持续性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出一代代民间艺人身上凸显的时代印记与个人的创作力。乔建中教授对传承人的认定提出了五个条件:“1.由于表演形式的不同,传承音乐的传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体,另一种是群体。但无论是哪一种传人,他们所承载的传统音乐都必须是以口头方式而习得并依然用口头方式传播、传承的。2.熟练掌握特定传统音乐品种的唱奏技巧,并且是完美表现该品种音乐风格的优秀代表。3.具有即兴创造、表演的能力。4.掌握某个音乐品种的一定数量的曲目。5.较为清晰的传承脉系。”依照以上条件,何家营鼓乐社有着较为明确的传承谱系,依靠口头传播为主要传承原则,社长何忠信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精通笙、笛等的主要旋律乐器,对乐社传承下来的所有曲目都烂熟于心,是乐社中无可替代的人物。

何家营鼓乐社的传承是以口传心授为主、乐谱传承为辅的方式进行世代承袭的。西安鼓乐使用的是宋代流传下来的俗字谱,也被称为大工尺谱,这种记谱方式体现出我国传统记谱“骨谱肉声”的基本原则,只记骨干音不记节奏,因此单靠乐谱的研读是无法进行准确演奏的。这样的记谱方式体现了传承人的重要作用,突出了口传心授的重要价值。学习方式首先由传承人教授学习者认识谱字学习俗字谱,之后开始学习韵曲,韵曲一般都遵循着由易到难的学习过程,谱字由最初的五个字、六个字,到七个字、九个字逐步增加,乐曲的旋律由简单的单音旋律逐步变为曲调多变、一字数转的复杂旋律。这样的学习过程要持续一段时间,等到学习者对曲子的旋律、风格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才能开始学习笙、管、笛、打击乐器等。其中韵曲的传承方式最能体现口传心授的传承原则,韵曲一般由师傅唱,学习者依照俗字谱跟着学习,现在有些鼓乐社为了提高学习速度,也在使用简谱,但是无论是俗字谱还是简谱都无法对音乐旋律进行准确的表达,学习只能通过口头传播的方式进行。学习韵曲的过程要求学习者掌握音乐的旋律与韵味,但更重要的目的是要学习者熟悉乐曲旋律,达到能够背谱的程度,通过学习韵曲锻炼音乐记忆力。口传心授作为西安鼓乐的传承主要方式,口传是传承的方式,而心授则是传承的目的。口传心授是历时与共时发展的结合,在口传的过程中,包含了西安鼓乐演奏、演唱的基本要求与发展,同时也加入了传承人自我的风格与创造,这样传承方式本身就包含了诸多的历史因素,而学习者又能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的领会与感悟,进行继承的表达与审美的再创造,这样的传承过程是流动不居的,传与承、口与心形成一个严密统一的体系,将西安鼓乐的继承与发展不断地延续下去。

西安鼓乐的学习与传承有三个重要途径:一个是熏陶、二个是背谱、三是合练,这是学习西安鼓乐的必由之路。首先熏陶是在特定环境下对鼓乐的耳濡目染,因为何家营鼓乐的主要参与人和服务对象都是何家营村的村民,鼓乐对于村民来说是一种熟悉的音乐,何忠信社长当初就是被鼓乐社的演奏深深吸引,只要自己有空闲就会去听他们的演奏,越听越喜欢、越听越着迷,后来才加入了鼓乐社学习。何忠信社长介绍,在学习鼓乐之初,老艺人不会专门去教你,需要你跟着乐社多听多看,形成一个大致的感性认识。不管你当时懂不懂唱的是什么,演的是什么,只要你带着耳朵听,用眼睛看,你就会慢慢的融入进去,听得多了就能随口哼出几句旋律来,看得多了也就懂了鼓乐的基本表演形式,这就为以后的上手学习打下了基础。

我们可以把这一音乐的氛围看作是内部文化的自觉习得过程,也就是一种文化事项与文化当事人之间密切联系的“濡化”过程。濡化(EncuIturation)是美国人类学家赫斯科维茨(M_J.Hoskovits)在1948年出版的《人及其工作》这部著作中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强调的是人对于自身文化的一种协调和融合的过程。将这个概念放在西安鼓乐的学习中就是通过听、看等的自我观察形成的一种认知和自觉性的融入过程。何忠信社长在谈自己的学习经历时,也一直强调音乐熏陶的重要作用,他每次招收新学员的时候,一般都不急于传授他们技艺,让学员们每天都来听他们排练,一个是看看学员有没有耐心、能不能坐得住,另一方面是都要让学员跟着乐社多听、多看,形成一种初始的认识,这样的过程成为鼓乐学习的必由之路。

其次,背谱是学习传统音乐的一项重要方法,在传统音乐的演奏中几乎没有照着谱子表演的情况,背谱演奏、演唱已成为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背谱的重要意义体现在对所学音乐内容的不断熟悉过程,这样的过程是从熏陶出来的感性认知,到学习时的被动接受,再到最终掌握技能达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鼓乐学习的关键步骤。据何忠信社长介绍,他当年跟随何生碧、何生哲两位乐社老艺人学习韵曲的时候,当天学完当天就要背过,背不过曲子就用本子抄写,唱一遍、背一遍、抄一遍,直到背熟了才能休息,如果第二天曲子没有背过,师傅是不会教新曲子的。因此,何忠信社长在介绍鼓乐学习的时候一直都在强调背谱的重要性,只有背熟了乐曲才能学会鼓乐。背谱不仅是对音乐记忆力的锻炼,更是体现出西安鼓乐口传心授的传承原则,背谱的过程需要不断反复,加深了对乐曲旋律的印象,同时也不断加深对于乐曲的感悟与理解,使得乐曲的表演方法、韵味在脑海中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替代用符号所不能记录的表演要领,这就是口传心授体现出的重要学习原则。

最后就是鼓乐的合奏训练,这既是鼓乐的表演方式也是学习的重要途径。在鼓乐的表演中无论是韵曲,还是吹管乐、打击乐的演奏都需要师傅手把手的进行传授,在个人的技艺训练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要在乐社中进行统一合练。合练是乐社内部之间相互配合,相互交流的重要方式,由于西安鼓乐是合奏型音乐种类,任何个人、任何乐器的演奏必须与其他乐器相互配合形成一个统一体。在合练中既要展现出个人的音乐技艺,还要与其他乐器形成统一和谐的演奏效果。乐社是一个大集体,在成员合奏的训练中,老社员会对新社员进行现场的指导,新社员在合奏中出现的问题都会被当面指出,社长和老社员会耐心的对新社员进行指导,让他们可以尽快的融入到乐社的演奏中去。乐社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是鼓乐学习最为直接有效的传承方式,增进了乐社人员之间的情感,也促进了个人技艺的不断提升。

三、结语

乔建中教授对于传统的态度是:“我觉得,传统绝不是陈旧、过时、僵化的代名词,相反,它永远在流动,在吸收;它是往日文化积蕴,它是今日文化建设的乳汁:它也许不如地上或地下的遗迹那么辉煌壮丽,但它通过口耳或行为所聚积保存下来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任何遗存所无法替代的。”诚然,西安鼓乐能够让我们可以亲手触及到历史的风采,为我们带来如此鲜活与厚重的感悟,未来西安鼓乐发展的道路漫长而修远,求索的步伐始终不能停息,保护与发展同行,困境与机遇并存,只有我们坚守才能使这个古老的乐种历久弥新、绽放光彩。

猜你喜欢

传承
中国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创新性研究
中国传统招幌对当代广告设计的影响
小议“柳青文学创作精神”的传承和创新
镇沅麻洋纸的现状与对策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