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项目化发展性资助工作实践
2016-05-30翁亮
翁亮
摘 要 当前,我国高校保障性资助工作体系日臻完备,以提升资助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发展性资助日益受到众高校和资助工作者的重视。本文将项目化的管理方法与发展性资助的工作理念相结合,介绍家庭经济困难生教育实践项目的内容、特点及改进方案,以期为进一步优化高校资助工作,完善发展性资助工作体系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发展性资助 项目化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教育实践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6.001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都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建立并完善资助工作体系,逐步形成了一套“奖学金、贷学金、勤工助学、助学金、困难补助、减免学费、绿色通道”等多层次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体系。目前,我国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体系日臻完善,基本上已经能确保学生不会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因此,高校的资助工作应当逐步从确保家庭经济困难生“有学上”切换到帮助他们“上好学”的新模式。在新阶段,高校资助工作应从以资助规模扩张、加大经费投入为主要手段的外延式发展向提升资助质量、强调育人成效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①为实现这一目标,浙江大学从2005年起开始尝试基于项目化的大学生发展性资助工作,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实践项目,经过十年的发展,该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教育实践效果。
1 时代领航,高校发展性资助工作势在必行
1.1 问题导向,保障性资助存在的不足亟待解决
当前,各高校的资助形式多数局限于单一的经济层面的帮扶,忽略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引领,受资助群体必然会产生“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致使他们缺乏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与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进而也影响到整个资助工作效益的最大化。②虽然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沟通表达、组织领导、团队协作等方面能力欠缺,也迫切希望能够在这些方面有所提升,但是可以帮助他们提升能力的资源和平台却十分有限。
1.2 价值定位,发展性资助倡导的理念相时而动
与保障性资助相比,发展性资助还是一种新兴的资助理念,并没有非常明确统一的概念与模式。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这一领域进行相关研究。如王中对等认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发展性资助,是指高校以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成长成才为导向,构建完备的资助方式,依据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情况、综合素质、自主设定的发展目标和行动计划,科学决策个性化资助包,并采取相应的教育引导措施,促使学生实现自由、全面和充分发展的资助。”③张立英等认为“所谓发展性资助就是在保障经济资助的基础上,通过开展以育人为本的教育实践项目,注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努力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提供经费和机会,满足困难学生的发展需求,帮助他们全面、健康成长成才。”④梳理以上观点,笔者总结发现,发展性资助是一种以保障性资助为基础,以提升资助质量为核心,以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为主导,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新型资助模式。
2 相得益彰,项目化管理与发展性资助完美契合
当今世界已进入了一个科学管理的全新时代,项目化管理作为一种大众化、具有管理特征的管理技术,已经被人们广泛采用。高校在党团活动、社会实践、文体比赛、志愿服务等学生工作中也普遍采用项目化管理的工作方式。所谓项目化管理,是指在组织开展学生工作时,将其中一次性的、独特的、不重复的工作转化为项目,组建项目团队,实施项目化管理。⑤项目管理有优化项目资源配置和协调项目矛盾与冲突两大功能。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学生活动资源、规范管理行为、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目的。⑥
高校发展性资助活动的项目化管理,是运用项目化管理理念,通过项目申报、项目批准、项目运作、项目检查、项目验收等程序,把发展性资助的活动以项目的形式进行运作的过程。项目化管理是提高发展性资助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的有益探索。
3 机制探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实践项目长效推进
3.1 立足发展,开拓“助学、励志、育人”新范式
家庭经济困难生教育实践项目(Needy Students Education Program,简称NSEP)是浙江大学在总结以往资助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于2005年提出的主要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人文关爱、和谐助困”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学校本着“教育和资助相结合”、“以实践促发展”的资助工作理念,积极探索发展性资助途径,使学生在接受经济资助的同时锻炼自身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提供广阔平台。
3.2 构筑平台,塑造“独立、自主、协作”新追求
学生以NSEP为平台,亲自参与项目的设计、实施、总结答辩等一系列环节,提高自我认识,加强自我管理,开发自我潜能。总的来说,NSEP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发挥学生自主性。NSEP由学生自由组队,团队成员至少3人,一般为5~8人,立项人必须为家庭经济困难生,成员可以为非家庭经济困难生。这样可以鼓励家庭经济困难生寻找志同道合的同学组队立项并完成后续的调研实践活动,寻找队友的过程有助于他们打开封闭的自我空间,拓展自己的人际交往范围。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加入,也可以增加两个群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家庭经济困难生消除自卑感,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项目实施过程由学生自主掌握,充分锻炼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组织领导能力。结题答辩形式多样,可以是PPT展示,也可以是短剧、视频等其他形式,充分发挥学生创意,提升沟通表达能力。
(2)选题结合实际。NSEP注重实践性,设计了八个选题类别,分别是:①思想意识类,重点对如何提升大学生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②能力提升类,重点对大学生在某一方面能力提升的研究与实践;③社会公益类,重点对大学生服务社会等公益活动的研究与实践;④资助育人类,重点对围绕家庭经济困难生发展性资助工作的研究与实践;⑤健康生活类,重点围绕大学生身心健康等方面的调研与实践;⑥公共服务类,重点对涉及学生活动相关的公共资源情况的调研与实践;⑦网络信息类,重点围绕大学生在网络现象或网络上存在的一些问题的调研与实践;⑧建议意见类,重点以建设性的原则,对涉及学生服务相关的校内事务情况的调研与实践。参与项目的学生基本上都能从自身实际出发,关注自身或群体的发展需求,提出合理化建议,取得较好的效果。如项目“管理学院经济困难生工作规范化研究”探索出一项关于管理学院经济困难生工作制度,并且已付诸实施,给学院经济困难生管理带来很大帮助。
(3)注重过程管理。与其他实践性项目注重调研结果不同,NSEP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注重在实践过程中提升他们自身的人际沟通、实践调研能力。每个项目至少配备一名指导老师,该指导老师会在整个实践过程给他们提供相关资源的支持,并在困惑时期给他们针对性的建议意见,保证项目顺利有效地进行;学生资助中心的管理团队在立项后会根据主题内容对所有立项项目进行分类,每一个类别配备一到两名统筹老师,负责该类别项目的资源协调、人力统筹、项目评审及优化,提升NSEP的育人效果。立项答辩、中期检查和结题答辩三个环节工作,一方面是对每个团队实践成果的检验,另一方面为大家相互分享实践心得,交流实践成果提供了机会。
(4)强化保障支持。为切实保障NSEP的顺利进行,学校在财力、人力方面均予以大力度支持,财力方面每年划拨专项经费予以支持,自2005第一期NSEP实施以来,学校给予经费支持总计达220余万元,共资助1400余个项目,受益人数近7000余人;人力方面,每个项目配备一名指导老师的同时,增加同类别的统筹老师,予以多方位指导和帮助,在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项目质量,增强NSEP的锻炼效果。同时设立学生资助中心NSEP专项小组,专门负责NSEP的通知、协调以及项目成果册的整理出版,保证每一期活动的正常进行。
4 多方联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实践项目需要持续创新
4.1 注重交流传承,提升项目质量
参与NSEP的学生大多是第一次参与类似的调研实践项目,缺乏相应的活动经验,再加上条件的限制导致研究的成果往往不够深刻,部分NSEP的项目质量还有待提高。针对这一现状,NSEP将设计委托研究项目,即将上一期中具有深入发掘潜力和执行度的优秀项目,作为一个长期的项目,交接给新的团队,在原有的调查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索优秀项目的深层内涵。同时,对研究内容相同或者相近的立项团队进行整合,指导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实现资源的共享,团队优化,达到1+1>2的效果。鼓励跨专业、跨年级组队,使得不同专业,不同年级段的学生之间发生思想的碰撞,产生更多奇妙的想法。
4.2 丰富老师类型,发掘项目内涵
NSEP的指导老师多为辅导员,辅导员虽然同学生交流较多,沟通代沟小,但是作为项目指导老师仍有其不足之处。一方面,辅导员日常工作繁重,指导NSEP又对辅导员提出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辅导员非专业教师,不具备指导专业性较强的NSEP的能力。为进一步提高NSEP的质量,应当充分发挥学校的师资优势,丰富指导老师专业类型,如安排班主任、新生之友加入NSEP指导老师行列,减轻辅导员压力,也有助于加强班主任、新生之友的实际功能;对于专业性较强的NSEP,建议以专业教师作为指导老师,给学生提供更加实际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4.3 完善表彰机制,激发参与活力
现有的NSEP表彰激励机制区分度不够合理,结题项目只分成优秀和一般两类,同类项目的完成质量相差较大;完成项目有第二课堂加分,导致部分学生仅仅是为了第二课堂分数搭便车,而不是为了做好项目。下一步,我们将设计多级的评定体系,增强不同等级结果奖励的区分度,同时根据项目的实际成效以及每个成员在项目中做出的贡献给予不同层次的第二课堂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