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州民歌数字化展示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2016-05-30史一丰

艺术评鉴 2016年2期
关键词:构建实践

史一丰

摘要:徽州作为徽州地域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时期,表现出艺术本体濒临灭绝,传承主体青黄不接,资料留存方式陈旧、保护观念淡化的不良趋势。然而,当前是一个数字化的时代,数字化平台具有存储量大、保存时间长、流传范围广、使用便捷的特点,将徽州民歌转化成数字格式,建立徽州民歌数据库,搭建徽州民歌数字化平台,通过网路来进行传播,是目前在徽州民歌保护和传承领域值得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徽州民歌   数字化平台   构建   实践

关注中国地域传统民歌的保护和传承是近年来学术界、文化界、教育界一直探讨的课题。CCTV青年歌手大赛设立原生态唱法是公众媒体对中国地域传统民歌保护的一次尝试性的实践。中国地域传统民歌本着其具有的地域性、民族性和特有的演唱方法,成为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中的佼佼者。2005年,我国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颁布了一系列的保护条列,从国家在场的层面,在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下,对各地挖掘的传统艺术形态、民间习俗、文化空间等进行了实质性的保护,并公布了保护名录。传统民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表演形式,是非遗保护语境下重点保护对象。徽州民歌在2008年成功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徽州民歌的进一步挖掘和保护起到了推动作用。

一、徽州民歌数字化平台构建的迫切性

古徽州因群山阻隔、交通闭塞,现代社会发展缓慢而留给我们诸多具有地方特色民间艺术形式,比如:徽州建筑、徽州雕刻、徽州民歌、徽州民间器乐曲等,可以称得上是徽州民间艺术的宝库。时至今日,随着黄山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近年来开通了多条高速公路,合福高铁也已去年通车,杭黄高铁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现代徽州的交通相比过去已经是天壤之别。由于交通的便利,徽州与外界的交流逐渐频繁,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浪潮也不断席卷而来。近些年,现代化城市建设脚步的加快和农民工外出的不断增多,使得徽州当地许多古老的艺术形式面临绝迹或者后继乏人。以徽州民歌来讲,被国家认定的徽州传承人只有4位,年龄都在68岁以上。许多会演唱徽州民歌的老艺人因久居山野而不被众人所认识,部分已经过世,或者年岁已高,不能再进行演唱。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对徽州民歌的保护主要以常规的保护模式为主,即出版徽州民歌集的形式。例如:黄山市文化委和各区县文化部门对现存的徽州民歌进行重新校订印刷,相继出版了《徽州民歌100首》(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5)、《古歙音韵》(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黟县龙池湾民歌集(龙池湾景区内部资料,2012)、《徽州民歌乡土教材》(歙县新安小学自编教材,2012)等。新一轮的徽州民歌集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给一直散落的徽州民歌予新的发展希望,但从长远来看,徽州民歌的发展势头仍然渺茫。尤其是在基层,对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保护意识的单薄是导致徽州民歌濒临灭绝的主要诱因。

二、徽州民歌数字化平台构建的主要内容和价值

目前,黄山市各级文化部门对徽州民歌的保护主要有以下几类措施:(一)将已有的曲谱和声像资料放入档案室保存;(二)选择性的再版徽州民歌曲集;(三)举办徽州民歌大赛,让民歌传承作为群众文艺活动来进行。这三项措施虽然在徽州民歌的保护和传承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主要有:(一)对徽州民歌的深度挖掘没有继续开展;(二)徽州民歌传承人的保护未能涉及;(三)徽州民歌不能更好、更广的流传。基于以上问题,我们引入计算机技术,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利好,采用数字化保护技术。所谓数字化保护,就是采用数字技术对现存的徽州民歌曲谱进行扫描,并转换成图片格式;对原有的徽州民歌演唱的音、视频资料进行标准化输入电脑,用相关的软件进行格式转换,并以WAV或者MP3的格式留存;再将所有录入电脑的民歌曲谱和音、视频资料整合、归类,最后形成数据库。该数据库的主要功能有,可以接受大容量的数据存储和访问,并按照徽州民歌采集的地域、体裁进行分类,再以曲谱、音频、视频、田野采风原始资料四个方面再作细分。这种保护方式是当前最为高效且集约型的保护模式,一则可以避免长时期的存放带来载体的变质,二来还可以随时进行点击查阅,方便爱好者欣赏和研究者查询,避免了博物馆式储存所带来的冗长的查找。对徽州民歌开展数字化的保护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手段革新的需要,也是徽州民歌自身发展和延续的需要。

三、徽州民歌数字化展示平台构建所面临的问题

在对徽州民歌数字化保护之前,以纸质、磁介质和光介质为主要的存储和保护手段。21世纪云技术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将徽州民歌进行数字化保护无疑是一种最科学、最有效的保护手段。构建徽州民歌数字化展示平台,是徽州地区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手段革新的良好开端,也面临着诸如文献和图像资料的残缺、数据库建设标准的定位以及相关专业人才队伍组成等方面的问题。

(一)文献和声像资料的残缺。要建立徽州民歌数据库,首要的是要基于已有的有关徽州民歌的原始资料和田野采风获得的声像资料。由于徽州地区一直以来对民间艺术的保护不够重视,且相关专业人才的缺乏。另外,曾经参与徽州民歌抢救运动的几位老文艺工作者也年事已高,对重新梳理当年搜集的材料力不从心。其它关于徽州民歌传承人口述方面的资料是零存储。在徽州民歌理论研究方面更是无从谈起。所以,目前尚存的徽州民歌研究资料的形式是碎片式的,数量是稀少的。迫切需要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深度挖掘、系统的整理。为了建立徽州民歌数据库提供理论支持和内容储备。

(二)数据库建设标准的定位取向。徽州民歌是中国传统民歌的主要组成部分,徽州的山山水水是她滋养的土壤。因而,徽州民歌的流传区域主要还是大徽州地区。相比中原、陕北、新疆等地区的民歌来说,称不上是非常著名的民间歌曲。所以,为了能扩大徽州民歌的影响力,让更多外界的人来关注和宣传徽州民歌,在徽州民歌数据库建设方面,需要把握正确的定位,是国际化还是全国性,这对于数据库建设的大小和基于的平台都有相当重要的关联。

(三)相關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徽州民歌数据库和展示平台的构建需要音乐学、美术学、信息技术学、图书情报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方面的具有专业基础知识的人员互相协作才能完成。从目前黄山市文化管理部门和各专业机构来看,还是缺少对应的专业技术人才,就是黄山学院也在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方面都无法满足徽州民歌数据库和展示平台建设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所以,关于组建具有合理知识结构的人才队伍是做好徽州民歌数据库和展示平台建设的当务之急。

通过建设徽州民歌数据库和展示平台,是徽州民歌数字化保护的最终成果。从全国范围来看,已经建成的相关数据平台有常熟理工学院图书馆建设的“中国虞山琴派古琴艺术数据库”;浙江大学的计算机学院现代工业设计研究所的“楚文化编钟乐舞数字化技术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虚拟五禽戏交互系统”等,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采用数字化技术进行保护的成果案例。徽州民歌的数据库和数字化平台建设需要借鉴这些成功的案例,但也要基于自身的地域特色、音乐风格和文化内涵。不因徽州民歌当前有限的影响力而约束该数据库和数字化平台的建设。立足徽州、放眼全国、走向世界,搭建好徽州民歌的数字化保护平台,在现代化语境下扎实做好徽州民歌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5年黄山市社科联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徽州民歌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A2015018;本文为2015安徽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徽州民间婚嫁歌的采集与音频制作”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10375029。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杨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3]景月亲.西安鼓乐数字化保护的实践与思考——兼及台湾黄均人教授“音乐数位典藏计划”的启示[J].人民音乐,2014,(11).

猜你喜欢

构建实践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