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逸说

2016-05-30姚佳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6年3期
关键词:成熟

姚佳

【摘 要】教师要学会劳逸结合,忙闲有度。做到有所教,有所不教;重视教,更重视导;既善教,更善管理。达到生勤师逸的理想境界。教学过程中的“逸”,是忙的合理升华,是教学艺术成熟的表现。

【关键词】善教;师逸;成熟

读书苦,教书忙。“朝七晚九”,天天如此,老师们再怎么“诲人不倦”,忘我工作,也有做不完的事。但我想,教师一味忙并不是办法,更不是新课改的初衷。忙能锻炼才华,“逸”则显示着成熟。大忙之后的“逸”,则是一种教学艺术升华的表现,也是新的教育理念的体现。

逸,就是安闲,超逸。这是从事一切艺术活动的人所必备的一种正常心态。教育是一门艺术,执教犹如表演,它要求表演者从容大度,举重若轻。从这个角度讲,逸,是作为一名教师所必备的一种艺术气质。

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主体是学生。教师如能以自己之火,点燃学生之火,教人渔而不是给人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好学而又得法,自己则可以不时从繁重负担中解脱出来,忙里偷闲。教学过程中的这种恰到好处的“逸”,往往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教得轻松,学得带劲,正如《学记》中所说:“善学者,生勤;善教者,师逸。”从这个角度讲,逸,又是教师始终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

由此可见,逸,并非懒散,而是一连串高音后的休止符,是繁忙工作中的必要环节,是巧干的表现。新课改要求我们转变观念,轻装上阵,“逸”正是实践着这一教育理念。

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只鼓励忙,而忽视了逸;或者说,还只停留在“忙”上而没有上升到“逸”的高度;这既不符合教育规律,也吃力不讨好。殊不知“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孔子)。忙和逸,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没有忙,就没有逸;平时忙,用时逸;课外忙,课内逸。反过来,没有冷静的思考,没有理性的指导,就没有卓有成效的。

现在的问题是,这种穷忙还很有市场。有些老师上课,仍然习惯于满堂灌,甚至把课堂提问也看作是一种奢侈,只在有人听课时才偶尔一用。课外更是作业加辅导,忙得不亦乐乎。教师成了体力劳动者。这种让热情代替科学的做法,委实令人担忧。当年英国的物理学家卢瑟福,在看到他的学生成天到晚都呆在实验室里工作后,便反问这位学生:“这样一来,你用什么时间来思考呢?”这一问真可谓振聋发聩,切中要害。当今的某些老师的做法,不正是缺少静下心来思考吗?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我们似乎也可以说:“教而不思则罔。”思考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这思考,就是逸的一部分。

我们提倡逸,就是针对上述情况而言,就是要使人们站在新课标的高度,转变观念,改进教法,减少盲目性,提高工作效率,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逸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有所教,有所不教。有经验的教师,往往能高屋建瓴,统领全局。对课文内容,有所教,有所不教,明确教师之职责,规定学生之任务;精讲多练,给学生预留读书体悟的空间。

反过来,如果教师放不开手脚,不敢取舍,万事包办,势必造成学生功能退化、不能断奶的后果,自己也将陷于被动的境地。

《学记》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育和答问是有时机的,并非全天侯。在非讲不可,非答不行的时候,给予一个明确的答复,简则筒矣,而功则致矣。学生好学而得法,教师就解放了。

其次,重视教,更重视导。学生需要老师教。教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起重要作用。但教不等于“灌”,它应该体现出“导”来。善于诱导,其师则逸。

《学记》云:“君子之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善导之师,常常采用启发式,恰到好处地点一点,拔一拔,留有余地,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探索未知领域。传授知识,就像给学生展示一片原野,只要给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至于走,大可放开手脚,弗牵弗抑,让学生自己迈步。

最后,既善教,更善管理。带生犹如带兵。良将带兵管而不死,活而不乱,能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使人感到心情舒畅,乐此不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犹如将军与士兵;善于将“兵”,其师则逸。

教师的管理,体现在对教学任务的通盘考虑、周密安排上。高瞻远瞩,循序前进,不紧不慢,不急不躁,一切按既定方针行事;不走弯路,更不走回头路。不能课内损失课外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样教起来,肯定“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

教师管理还体现在感情投资上。心中有热情,眼里有学生,无论是优生还是差生,也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能笼络得住,使学生感到教师无时无刻不在身边,使学生被你的学识、人品、事业心所折服,感到你就是他们心目中的太阳,则教师就可“垂拱而教”了。

综上的述,教学过程中的“逸”,是忙的合理升华,是教学艺术成熟的表现,是教师追求的一种境界。这方面大有文章可做。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学会“逸”。

参考文献:

[1]高时良编著.《学记评注》.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出版.

[2]《论语》.重庆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

[3]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二版.

猜你喜欢

成熟
豫西烤烟成熟的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
“成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香蕉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多酚物质的变化规律
邓小平文化思想发展历程的研究
盖斯凯尔夫人《南方与北方》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世界杯让美国足球“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