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建构
2016-05-30邢梦华李君
邢梦华 李君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品德塑造和培养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并在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一定的指引效果。人文主义情怀通过在政治教学中的渗透和感染,让学生在学习和成长中有着正确而积极的思想认知教育。通过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和塑造自己的综合素质,并来不断完善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在思想品德方面的素养和人生态度,并不断促进我国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的德育渗透教育的开展。而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建构,要求渗透融合到学生的学习领域中去,并不断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的全面优秀发展。本文将探讨如何构建这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内容体系构建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因此对于思想品德和个人素养的养成有了升华和发展,这在无形之中促进了人们在思想意识和个人价值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内容。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相应的有了新的人文精神的注入,来不断提升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和培养。
1通过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学方式
思想政治课程,其主要是从教育内容以及形式的教学组织上来有目的性的加强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的意识到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并学习到思政的丰富多样化。作为老师,要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加侧重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模式来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思想政治的知识内容,注重多元化的知识渗透,让学生从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中认识到思政学习的重要作用。例如,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时,老师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或者是自由发表意见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发挥知识学习的主体性作用,然后老师引导让学生知道“三个代表”的内容,并针对部分学生所提出的观点找出思想理论依据,从而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各方面有一定关注和重视。
2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团队建设
通过建立有团队意识的思想政治教育集体,是有效保障当前大学生树立并具备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而且这种思想政治教育为前提的团队建设能提高高校的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并能有效把人文关怀的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那么作为高校教师,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要融合自己作为专业课老师与思想政治老师之间的思想意识,避免因为专业而区分开思想政治的理论课教学,而是体现出老师在育人方面的综合教学能力,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注重人文氛围的创造,并做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在思政团队的教学建设。从而形成一个高素质的人文素养的教育教学团队。
3做好心灵心理的人文关怀,建设文明家园
在社会快速进步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物质生活在不断提高和得到满足的过程中,人们也开始出现“信仰危机”,社会的负面之风开始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为此加强心灵心理的精神建设,能正确引导人们树立正确而积极的精神和意志,并为构建和谐、文明的精神家园而作出努力。心灵世界的建设,其重点在于通过精神层面来构建精神文明家园。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其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信仰,有了正确而坚定的信仰,才能坚持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挥作用,并在“三个代表”的指导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构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社会荣辱观,用民族爱国精神进行开拓创新,改革时代,并将这种精神文明建设的氛围深入到文化、政治、经济建设等多个领域,从而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不断坚定人民群众的这种信仰建设。
4通过理论结合实际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
高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更是为学生在未来就业中更好的融入到社会。在思想政治的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将人文关怀的内容不断融合渗透到学生的实践中去。作为高校要积极倡导和组织开展各种社会志愿者的实践活动,例如对养老院的老年人进行问候关怀或者是践行下乡支教的体验,能够让学生在实地的体验和感受中了解弱势群体的处境和学习的重要性,并感受老师教学过程中的辛苦。从而更好的为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要在理论的基础上,让学生落实到实地实践中去渗透人文主义精神,从而取得更加有效的效果和教学质量。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中,高校教育中要注重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发展和渗透,并让教学的理论与学生的实践活动参与结合起来,培养并引导学生树立积极、正确和端正的心理、品格和道德素养,不断完善在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学生应具备的人文主义关怀的素质,这就要求高校要与时俱进,通过创新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加快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马从兵.注重人文关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J].教育探索,2010,15(12):132-133.
[2]孙国胜,刘时新,刘运显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叠加效应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22(9):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