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文化思想发展历程的研究

2016-04-14上官婷

考试周刊 2016年19期
关键词:成熟发展

上官婷

摘 要: 邓小平文化思想发展历经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至“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从形成到发展再到成熟,是一个系统的、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因此,对邓小平文化思想发展历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邓小平文化思想发展历程 形成 发展 成熟

一、形成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一九二九年十二月,邓小平领导了百色起义,起义运动结束后,他特别强调要重视文化工作,并亲自深入部队宣传文化工作。邓小平在主编的红军总政治部机关报《红星报》上,陆续开辟了《山歌》、《红歌曲》、《俱乐部》等文艺副刊,发表了消息报、共青团真理报、文学报等,使得文化建设在革命根据地迅速、广泛地发展起来。

邓小平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积极开拓文化建设,形成了一系列的重大理论,诸如:“文化工作服从于政治任务,无论哪一种势力或哪一种派别的文化工作,都是服从其政治任务的。”[1]除此之外,在文化交流和建立文化统一战线方面,邓小平也进行了详细论述。这些理论既构成了邓小平文化思想的雏形,又为其后文化思想的发展作了铺垫。

二、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至“文革”时期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大力开展文化改造和文化建设工作。第一,思想改造。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国家领导就组织在全国开展改造旧文化,发展新文化,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全国性思想改造运动。这一运动的兴起,掀起了全国学习的热潮,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确立。第二,教育改造。文化教育事业是思想道德的载体。中国要改变文化落后的现象就必须进行教育改革,教育改革首先要改革课程、改革学制,其次要对高等院校进行调整,最后要开辟“向工农开门”的教育途径。第三,发展文学艺术。在历经两次文代会后,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进入繁荣时期,文学创作水平显著提高,戏剧重获新生,电影事业得到迅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邓小平对文化的认识及对文化领域的看法,在我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得到充分体现,他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涉及教育事业、人才培养、新闻工作、城市知识分子等方面。一九五〇年七月,他在欢迎赴西南地区的中央民族访问团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消除民族隔阂,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经济上要是使他们从贸易中获利;文化上要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平。由此可见,这些进步使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精神生活更加充裕,从而推动了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

新中国文化在改革开放之初得到发展。然而,一九五七年至一九七六年,新中国文化建设呈现低谷状态,社会发展严重受挫。“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及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左”倾占据着主导地位,过于强调文化意识形态,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的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从端正思想路线着手,抓住问题的中心环节,全面进行拨乱反正。

首先,实行科教文化事业的拨乱反正。邓小平从科教文化领域的拨乱反正入手。在邓小平的主持下,在“文革”中被废弃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举行,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2]的观点。从此,知识和知识分子重获新生,日益受到重视。

其次,完成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从思想路线这个根本问题划清了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他带领全国人民,反对“两个凡是”,摆脱个人迷信的桎梏,他认为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应该完整地、准确地掌握;他对真理标准问题展开讨论,恢复了实践的权威;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三、成熟时期:改革开放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标志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在历史上实现了伟大转折,开辟了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全会总结了我国三十年以来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从此,文化建设不再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制度文化和思想意识文化的建设必须服务和服从于经济建设。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文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纲领,体现了他对文化建设的思考,这对当时处于迷茫中的中国人民具有重要的意义,使人民重新树立起对追求真理的信心。

一九七九年,邓小平指出:“‘文化大革命的前十七年,我们的文艺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文艺工作的成绩是显著的。”[3]这显示了邓小平对文学艺术的重视,他深刻而系统地阐述了文学艺术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主要作用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发展的指导方针、发展的性质、发展的方向,以及加强对文学艺术队伍的建设、明确对文艺工作者的要求、强化文学艺术人才的培养。

一九八〇年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4]邓小平清楚地认识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他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涵和实质有着科学的理解。邓小平就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进行了大量论述,并亲自参加实践。在思想建设方面,邓小平反复强调发扬革命优良传统,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强党的建设,他亲自抓教育和科学文化工作,召开一系列科学技术大会,恢复高考等,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在他的指导下,一九八六年九月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阐明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基本指导方针和指导作用。至此,邓小平文化思想的完整体系已基本形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结构形式的形成、人民的思想观念有了进一步的转变,人民内部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邓小平立足现实,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法,他认为经济发展,关键是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邓小平在解决思想问题方面采取有效的说服教育方式,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确保我国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4:22.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88.

[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207.

[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326.

此文为江西省抚州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邓小平文化思想发展历程的研究》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成熟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香蕉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多酚物质的变化规律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盖斯凯尔夫人《南方与北方》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世界杯让美国足球“成熟”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