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课前预习有效策略初探

2016-05-30周林建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6年3期
关键词:等腰三角课前预习学案

周林建

【摘 要】课前预习是学习的必要基础。是落实《新课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策略之一。教师指导学生预习就是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倡导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关键词】课前预习;有效策略

预习是给学生一段完整的时间独立学习,让他们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教学前,形成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那么,作为教师,应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呢?

一、预习学案的设计

教师应设计具体明确、以问题形式呈现的预习学案。在设计预习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预习不应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内容去总结知识要点,而应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对数学问题的探究活动,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思索解题思路,最终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

(2)预习问题的难度呈阶梯式上升,使学生能随着问题一步一步地深入思考,同时也能保证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针对给出的一系列预习问题有所思考。

(3)根据不同类型的知识,设计相应的预习问题。

初中数学知识一般分为三部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

(1)数与代数的预习问题,可让学生探索数、形及实际问题中蕴含的关系和规律,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法则、公式等的意义,提高学生运用代数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公式法因式分解”的预习任务,可以让学生自己从整式乘法公式观察总结规律:

①观察乘法公式:(a+b)(a-b)=a?-b?,左边是整式乘法,右边是一个多项式,把这个等式反过来是: 。

②平方差公式a?-b?=(a+b)(a-b)的特点:(1)左边是一个 次 项式,每项都是 ,且两项的符号 ;(2)右边特点是 :(3)a、b不仅可以表示具体的数,还可以表示其他 。

③因式分解:x?-9= 。

这三个的问题中,前两道题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前一节课的知识,后一题难度逐渐提高,当学生成功将“x?-9”因式分解时,也就领悟了利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的初步过程。这样设计预习任务,既能起到对已学知识的升华作用,又能帮助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新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2)图形与几何的预习问题,可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等活动来获得数学猜想,以此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还可以填空题的形式呈现几何证明的基本过程,帮助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例如,“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定理”的预习问题,可以设计为一系列活动:

请你准备一张白纸,把它裁成等腰三角形,并在各个顶点标上字母,其中∠BAC为等腰△ABC的顶角。请你把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对折,并画出折痕AD。

①观察以下几组线段和角是否重合:

线段BD与线段CD;∠BDA与∠CDA;∠BAD与∠CAD。

②请用几何语言描述你的观察结果:

∵BD CD,∴线段AD是边BC的 。

∵∠BDA= °,∠CDA= °,∴AD BC,线段AD是边BC的 ,∵∠BAD ∠CAD,

∴线段AD是∠BAC的 。

因此,在等腰△ABC中,线段AD是边BC的 线和 线,是∠BAC的 线。

③如果对折的是等腰△ABC的底角∠ABC或∠ACB,会得出类似的结论吗?

④请用完整的语言。表述你在活动中得到的结论。

(3)统计与概率的预习问题,可以是简单易行、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测量、调查等活动,使学生通过亲自操作,体验现实生活中概率的意义和数据处理的全过程。例如,“事件发生的概率”的预习活动,可参考课本内容,设计适合本班学生开展的实验,如单人进行的掷硬币实验或两两一组进行“石头剪子布”定输赢的实验,并指导学生使用数据记录表及分析实验所得的数据。

二、预习的实施

1.预习的时间安排

为保证学生预习能有最佳的效果和效率,除实验、测量、调查等必须在课外进行的活动,其他预习任务最好都安排在课内进行,时间一般控制在5~10分钟左右。

2.预习的组织形式

当预习任务比较简单、难度不大时,让每个学生单独预习。当预习任务比较复杂、难度较大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预习、思考一段时间,再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或进行合作学习。

三、教师对预习结果的评价与运用

1.教师检查评价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教师在上新课时可以通过检查部分或全部学生的导学案来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通过对学生预习学案的检查,掌握学生对新课的预习程度。同时教师要注意对预习情况通报并及时作出评价,肯定学生的付出。对没预习或预习敷衍的学生提出批评,形成奖惩的长效机制。

2.教师围绕“问题”核心展开教学

在课堂展示中,教师侧重教材重难点,有针对性的破解学生的预习疑难问题,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教师还可以经常找学生代替老师讲讲题,尤其是难度不是很大的例题,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讲,然后让其他同学去评价和补充,这样的课堂里充满了学生智慧碰撞的火花,我们的角色由述说者变为评判者,倾听者和合作者。

猜你喜欢

等腰三角课前预习学案
怎样构造等腰三角形
乡愁导学案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如何构造等腰三角形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这里常有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中讨论多
“比例尺(一)”导学案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