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
2016-05-30刘学航蒋国庆
刘学航 蒋国庆
摘 要:全面落实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利于锻炼本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分析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调研国际经贸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结构内容、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方式、师资队伍等方面入手,提出创新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措施。
关键词: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人才;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1-0152-02
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国各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招生规模锐减,随后被教育部列为红牌专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就业问题亟待完善和解决。而这一教学改革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须对独立学院国际贸易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突破“高分低能”的人才培养缺陷,从整体优化和创新专业教学培养方案,以强化研究成果的实效性,将学生的能力培养与课堂教学二者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
一、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
独立学院本身是按照新机制和新模式创办的本科层次的具有独立法人且可以独立颁发学位证书的二级学院。目前中国存在的独立学院与公立母体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大部分独立学院与母体设置相同专业,照搬母体高校的培养方案,同质化严重。虽然我国有两百多所高校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总规模大,但是在应届生就业市场上我国企业很难找到理论联系实践、熟悉国际经贸业务的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学校定位于培养应用型和创新性人才,因此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上不应把纯理论研究精英培养模式放在首位,而应把解决培养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放在重要位置,其是本科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实际需要。目前,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应用性人才培养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结构不合理
学生在大学四年内必须修满各类通识必修、选修,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学生压力大;学校重视理论课程教学,由于实践教学组织难度及成本较高,实践课程形同虚设,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不能学以致用,走向社会时,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二)课程内容交叉重复、陈旧
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借鉴母体的培养方案,在教学过程中大量的兼职教师与教研室缺乏沟通,导致许多课程的内容有所交叉,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浪费了学生的时间。
(三)实践技能培养欠缺
独立学院虽然在专业培养方案设置中提高了实践教学学分,但是内容不系统,效果较差,且实验教学中缺乏创新和综合实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难度大,企业积极性不高。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降低了学生就业能力。
(四)师资结构不合理
教师是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主体,师资问题一直是独立学院发展的弱点。当前,独立学院教师队伍在年龄结构上主要是以青年教师为主,返聘的退休老教授为辅,青年教师大多是硕士或博士毕业直接进入高校工作,缺乏实践教学经验。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求发展趋势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中国对外贸易受到严重影响,对外贸易年增长率回落,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连续几年就业困难,且工作与专业的对口率较低。笔者通过调研发现,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和市场实际对本专业的需求出现严重错位。随着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特别是跨境电子商务的快速崛起,国际贸易的形式不断创新,企事业单位现阶段需要的是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进出口业务操作能力、国际商务拓展能力、一门或多门外语交流的能力的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的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这就要求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上加强供给侧改革,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质量,这也给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创新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措施
(一)准确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近年来外贸形式发展变化、贸易方式不断创新,国际商务人才数量短缺、外贸企业青睐同时具备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国际经贸人才。独立学院学生有思维活跃的特点,因此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借鉴国内同类高校本专业经验,邀请知名学者和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力求使本专业人才符合社会需求,并具有较高的人文和科学素养、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二)更新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结构内容
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应将“基础实、专业精、重创新、强实践”的培养理念融入课程内容结构的设置当中,形成“通识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的课程体系,构建了“通识基础大平台+学科专业模块+学科方向模块”的课程结构。通识课着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涉及德、智、体、美各方面,课时应恰当,能够促使学生在各方面全面发展,未来不仅成为一个专业基础扎实的人,而且成为一个有较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人;专业课是专业基础的核心。
(三)强化外语能力的培养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学生的外语水平要求较高,独立学院应利用好在课程内容设计和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具有灵活性的优势,突出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形成“基础外语+专业外语”小班教学式特色。基础外语16学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学期完成;专业外语包括国际商务英语听说6学分,在第二、第三、第四学期完成,主要强化听说能力,第四、第五、第六学期通过开设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阅读与翻译、进出口贸易函电、单证实务等专业核心课程强化的专业英语读写能力;国际市场上商务人才语言要求多元化,为了培养学生具有多种语言交流的能力,可专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第二外国语。实现大一到大三各学期强化外语学习的立体课程内容设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构建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在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的指导和社会对于外经贸人才需求结构变化的作用下,独立学院需借鉴国内外实践教学的经验,积极构建与自身特点相符的实践教学内容。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大类:第一,依托全校资源的公共实践教学内容,主要保留军训、体育、就业指导等;第二,依托专业课程的课内实践教学内容,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投资等专业课程,它既包括课内实验室教学课时,也包括课内案例教学和实践调研等教学形式;第三,独立设置需结合本专业理论教学的综合实践课程,如国际贸易综合模拟操作实验、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可以构建为“校内实验教学为基础,校外实习为补充,科研为提升”的实践教学内容和体系。
(五)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式
1.课程案例教学。从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就可以看出,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实务、国际投资学、国际结算、进出口单证实务等很多课程具有实践性显著的特点。教师通过案例教学能够将理论知识更真切地让学生理解,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与讨论能更真切地了解企业外贸经营流程及特点。
2.校内实验室模拟仿真教学。将实践课程搬进实验室,让学生在实验室仿真模拟环境下体验国际贸易各环节,能提高学生学习本专业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学院可以借鉴国内外其他院校实验室建设的经验,董事会下拨资金建成国际贸易专业实验室或者商科实验中心,购置实验设备及软件满足专业基础课,如应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会计学与专业核心课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进出口单证业务、国际投资学、国际贸易模拟实训等仿真教学需要。学生通过仿真教学系统在外贸实习平台建立的国际贸易虚拟环境,直接切入不同当事人,面对的不同工作,通过扮演进出口贸易商、银行、制造商、海关等不同角色充分掌握各种业务流程和技巧,熟悉和体会客户、工厂、银行和政府机构的互动关系,真正了解国际贸易的运作方式,实现国际贸易各项业务综合技能训练,从而达到“在实践中学习提高”的目标。
3.校外实训体验教学。校外实训能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在不同当事人间处理各项国际事务,与校内仿真教学在虚拟环境下的体验形成互补。学校应鼓励相关专业课程教师组织学生到校外企事业单位观摩调研,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定期安排学生参加实习,鼓励学生自己联系企事业单位在遵守学校管理条例的前提下分散实习,完成毕业实习。
(六)构建结构合理的应用型师资队伍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但要求教师掌握深厚的理论专业知识,而且要拥有专业领域的实践工作经验,因此建设一支具有丰富的行业实战经验和理论知识扎实的教师队伍势在必行。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可以从三方面入手:其一,在现有的师资力量的基础上,以老带新,鼓励青年教师利用假期到相关企业实习,或者与企业联合开展横向课题研究,以提高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其二,在引进新的师资力量的过程中,同等条件下,优先聘任具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其三,通过聘请行业内精英走进课程担任客座教授定期给青年教师和学生开展与专业相关的讲座,从而形成一支具有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师资团队。
四、结论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教学体系与结构,真正落实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课程参与程度和对本专业的专业知识的认知,增强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就业专业对口率,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朱德开,周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以合肥学院为例[J].合肥学院学报,2013,(1).
[2] 许海清.内蒙古财经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施[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5).
[责任编辑 吴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