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课堂导入策略研究
2016-05-30刘虹娟
刘虹娟
【摘 要】本文旨在探讨新课改下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课堂导入策略,导入环节的进行方法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本文通过阐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课堂导入的途径等几个方面,希望能够促进初中英语教育达到更快的提升和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导入;策略研究
随着英语教育在中国的逐步发展,国人渐渐意识到学习英语的必要性,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高。国人学习英语的规模也日渐增大,然而,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发,传统英语教学显然不能满足当代人们对英语的需求。传统英语教学只是局限在英语的书面式教育上,学生在试卷上可以取得很好的成绩,但是当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当把英语应用于与人交流对话中的时候,却不能应用自如。书面的成绩不代表学生在生活中对英语的使用能力,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也不能灵活运用。这就是传统英语的局限性,为了提高国民英语水平,我们一直在不断的探索不同的教学方式,而导入策略相对来说效果比较好。
1.导入策略是什么
导入是一节课的起始,在课堂刚开始的前几分钟带领学生学习,让学生能够为这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已经了解即将上课的内容,课堂的教授将变得轻松。并且,在导入环节中,学生可以了解到课堂的知识重点,这对学生成绩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
2.实践导入策略的方法
最简单的方法是在课堂开始的前几分钟通过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导入英语课堂中的重点。通过课堂开始时老师与学生间的英语交流可以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的开始运用学生和老师都感兴趣的话题引出英语课所上内容,例如,用一场情景对话引出课堂所上的对话课程。通过直接的叙述或者老师提出的疑问句直接进入下一节课程。老师与学生更好的融入在一起,这对师生关系也有很大的帮助。
在导入环节中也可以利用一些与课堂有关联的图片,视频等进行介绍。通过在导入环节中展示图片或者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枯燥的书本相比,视频和图片明显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比如说,在英语课程上到介绍国外游泳名将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中播放一些与游泳选手有关的一些视频,例如,他的生平事迹和获奖状况。让学生通过视频就对其有所了解,这样我们就能够更容易的进行下一步的课程的教学。同时也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接下来的上课途中充满兴趣,更好的掌握课堂所上的内容。
在导入环节中还可以通过复习上一节课所讲授的内容,引发这一节课将要讲授的内容,这种方法不仅带领学生复习了上节课的知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新的课程也与上一节课有所联系,在复习中引出了新的课程。让学习到的知识记忆的更牢固,也更容易开启下一章的课程。
3.导入策略的原则
“以人为本”是新时代下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一切活动都应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了解学生的需求,才能更好的实施教学活动。课堂导入不仅仅是教师单一的事情,导入策略与学生也息息相关。不仅仅要做好导入环节的方法,更要注意导入的对象,学生是否可以接受。让学生成为导入策略的主体,主动的从导入环节中获得知识。
简洁生动是导入策略的基本要求。导入环节发生在课堂开始的前几分钟,因此导入不仅仅受到时间的局限,更是能否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关键。能否在刚上课时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老师所讲述的内容,与导入的内容是否简洁生动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导入内容应该简洁的概括出一节课的重点,而不是太长的一大段话。用几分钟的时间高度概括一节课的重点,语言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掌握知识也有很大的帮助。有利于学生更快的进入课堂情境,为掌握一节课的内容奠定基础。
合作讨论原则是指老师与学生在课堂中互动讨论。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老师与学生在课堂中是平等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师可以在与学生的互动中获得启发,更好的讲授学生可以理解的互动内容。学生可以在与老师的互动中,了解课堂的重点,将自己不理解的部分弄清楚。也可以在交流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对学生的口语能力有很大的提升。因此,在课堂导入的环节中,老师与学生双方的互动将会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对教师与学生两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
除了以上所说的方法策略,结合实际来说,老师应当在课堂开始之前设置好与学生当前成绩水平相当的导入环节。在符合学生水平的同时,能引发他们的思考,促进学生动脑能力,让学生在导入环节中就做到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新知识。
综上所述,导入环节是一节课良好的开端。导入环节的成功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学生通过导入环节更好的了解知识,在导入环节中提升对一节课的兴趣,真正的爱上英语课,不仅仅是爱上写英语,更是爱上读英语,说英语。通过导入环节将英语应用在生活中,将初中英语课堂变为一个与英语亲密接触的地方。实现课堂英语教学的高效性,学习英语不再是应付考试,而是有意义的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王婷,浅谈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课堂导入的原则和方法[J].青年文学家,2011
[2]王大安.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课堂导入策略[J].亚太教育.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