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成因及其对策分析

2016-05-30梁润红

读写算·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小学化幼儿园家长

梁润红

【摘要】幼儿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起点与奠基阶段,是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农村幼儿教育问题较多,特别是“小学化”倾向严重。本文就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状与成因进行分析,进而指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与纠正对策。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小学化现象成因对策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将学前教育以专门章节列出,改变了我国对幼儿教育重视程度不足的现象。对幼儿教育的强调,表明了我们国家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和决心,学前教育步入高速发展时期,幼儿园的数量大规模增加。幼儿园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师资力量进一步加强,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程度正在逐步提高。在农村幼儿教育形势大好的背景下,长期存在的“小学化”现象必须加以正视。针对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加以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对农村学前教育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幼儿园计算、语言等课程所占比重过大,甚至有英语课、珠算心算课开设,教学内容以知识性为主,艺术类课程严重不足。比如部分幼儿园要求幼儿学习拼音、10以上的加减法、连加或者连减运算;虽然相关政策法规规定,不能给幼儿布置家庭作业,但农村幼儿园教师给幼儿安排家庭作业的现象普遍;根据考试成绩来衡量幼儿的学习情况,加剧了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过多的课业负担,以及为升入小学做准备的教育目标,让幼儿过早的感受到了学习的压力,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教学内容偏重知识性,不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对幼儿的管理与小学生无异,要求幼儿少玩少动,遵守纪律,束缚幼儿爱玩好动的天性。幼儿大部分时间都在集中在教室上课,户外活动时间不足,对幼儿身心發展极为不利。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长方面的因素

家长虽然能意识到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有一定的区别,但对幼儿教育小学化持不同态度:一种迫切希望孩子能学到知识,希望孩子将来出人头地,属于望子成龙型;一种认为家长给幼儿园交了学费,幼儿园就有责任与义务给孩子教授知识,不能只投入而没有产出,属于经济回报型;还有一种能意识到幼儿不能承担过重学业负担,但送入幼儿园就只能任凭教师教导,属于无可奈何型。农村幼儿的家长甚至将幼儿能够掌握一年级的知识作为教师教育业绩的评价标准,不支持幼儿教育游戏化,拥护小学化的教育方式,幼儿教育小学化被当做认真负责的表现。

(二)教师方面的因素

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低,大多不是幼儿教育专业毕业,没有幼儿教师资格证,也不曾接受专业的培训与学习。教师以自己的教育经验进行幼儿教育,专业教育理论缺乏,教师整体素质偏低,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种认为,将幼儿教育小学化是对学生的负责,也是对家长与学校负责。这类教师对学生是真心负责的,抱定逆境出人才的观念,认为学习本就是苦差事,艰难困苦的环境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反对游戏化的教学模式,反对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学习的教学方式。这类教师是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支持者与践行者,虽然对幼儿教育持认真负责的态度,但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的教育发展趋势。有一类教师是将幼儿园教师当做谋生手段,对幼儿教育没有热情,也并不喜欢这一职业,对于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一窍不通。对幼儿缺乏爱心,对家长缺乏耐心,工作倦怠,认真工作只是为了有一个谋生途径,对幼儿教育不负责。还有一类教师已经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幼儿教育理念有所了解,但由于家长、幼儿园与小学的压力,以及自身对教育理论、教学技能的匮乏,不得不继续进行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教育模式。导致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幼儿教师缺乏幼儿教育的理论指导,未能掌握幼儿教育的规律与方法。

(三)管理者方面的因素

幼儿园的园长或者小学校长肩负着沟通学校、家长、社会的重任,但实际中管理者关注更多的是升学率与经济效益。幼儿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知识的学习并不是首要任务,如果过于关注升学率,幼儿教育将会变成小学教育的附庸,知识学习势必被放在首要位置。管理者不仅肩负协调学校与家长的责任,而且承担着向家长传达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导家长正确幼儿的重任,不能把对幼儿的教育行为归结为社会的不支持、教师的低素质与家长的不理解。不能将幼儿教育当做有投入就有产出模式的一种工具,幼儿教育与经济价值之间的冲突导致管理者、家长以及教师各取所需,幼儿的健康、快乐与自由被剥夺。

二、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纠正与预防措施

(一)教育资源的多途径引入与开发

首先,建立农村幼儿教育资源引入机制。当下农村幼儿教育所用教材质量偏差,阅读资料与影音资料匮乏,仅有的影音资料大多是娱乐性质的,与幼儿教育关系不大。要改变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优质教育资源的引入必不可少,主要包括帮助家长、教师与园长认识幼儿教育重要性的图书与影音资料,帮助树立正确的幼儿观、教育观与教师观;帮助提高幼儿教育教学效果的幼儿教学用具与玩具等。因而需要地方政府拨款购置、吸引各类组织机构与私人团体赞助;国家鼓励社会组织与私人团体积极提供赞助,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

其次,挖掘农村自有的教育资源。农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伦理,具有独具特色的教育价值,教师应当开发利用好农村自身的教育资源,纳入到教育教学活动,用幼儿熟悉的环境与人事展开教育。避免将学生集中在教室灌输知识,给幼儿更加广阔的教育环境与多样化的教育方式,遏制小学化现象发展。比如可以让幼儿到田间地头进行游戏,增加孩子与自然接触的时间,认识到大自然的美丽,领略大自然的魅力;家长在玩具、教学场地等可以提供积极支持;教师利用季节的变换安排教学活动,让孩子亲身观察感受自然景物的变化。

(二)加强监管力度,遏制“小学化”现象

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严重,与幼儿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地位的隐没以及政府对农村地区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有重要关系。政府对农村幼儿教育的定位、管理与资金投入都会对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解决产生影响。首先,政府主导建设高质量幼儿园。政府部门需要将幼儿园建设纳入到经济发展规划与建设中来,加大资金投入,制定建園用地优惠政策,建立公益性、高质量、高标准的农村幼儿园。其次,管理专业化与科学化。目前农村幼儿教育管理存在诸多弊端,比如幼儿教育管理职责不明确,专业化的管理人员缺乏;管理过程强调监督评估,缺少指导服务;学校管理者在意识层面将幼儿教育视为小学教育的铺垫,对幼儿管理多依据小学的知识与纪律要求,默认幼儿教育小学化,使幼儿教育政策法规难以切实贯彻执行。因而各职能部门,比如民政、工商、食品药品监管等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建立问责机制,对幼儿教育进行专职监督指导。上级管理部门对幼儿教育管理应加强资金支持与专业化的指导服务,不能仅仅是督察。幼儿园必须独立办园,摆脱学校对幼儿教育的束缚。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引入适合农村情况的教师。鼓励大学生、志愿者等文化界的精英人才到农村幼儿园支教,宣传新的教育理念,拓展农村幼儿园教师与家长的视野;师范院校设置免费的师范生,收纳有志于幼儿教育的农村学子,待学生毕业后返乡任教,提高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的素质;改善农村教育环境与待遇,吸引大学毕业生投入到农村幼儿教育事业。

其次,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政府出资派遣专家深入农村,指导农村幼儿教育教学;加强师范类院校以及城市优秀幼儿园与农村幼儿园的合作与扶持,带动农村幼儿教育科学化发展;组织农村幼儿园教师外出参观培训,借鉴成功经验;加强网络建设,为农村幼儿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与自身发展提供帮助。

结语

由于家长、教师以及幼儿教育管理者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根深蒂固,阻碍着农村幼儿教育的良性发展。针对这一现状,必须在教育资源的引入、农村幼儿教育的监管以及师资力量建设等方面多角度深入改革,彻底解决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弊端。

参考文献

[1]吴玉梅,郝跃. 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成因分析[J].学理论,2014(09)

[2]严仲连,盖笑松. 论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合理路径[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

[3]周勤. 学前教育小学化误区及其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2)

猜你喜欢

小学化幼儿园家长
我爱幼儿园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欢乐的幼儿园
我心中的好家长
爱“上”幼儿园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