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让对话与体验同行

2016-05-30袁赛琴

读写算·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文本生命情境

袁赛琴

教育是一次次生命的对话,就是强调生命与教育的辩证关系,即生命是一种不可抑制的永恒的冲动,它既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终点,教育是生命存在与发展的需要,是“点化或润泽生命的”有效形式。那么如何开发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体验,得到提升、发展呢?现代课程新理念认为,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及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要能感悟语文,体验语文,从而才会充满兴趣地学习语文。我们在课改中要关注学生的体验,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以体验为线索,使语文课堂与社会,学习與生活相结合,应着力通过学生对文本的深读深悟来从文本中体验情感。在自读自悟中,引导学生或虚心与课文晤面,或形象描述,或静思,或入情朗读,感悟文本丰富的人文内涵,体验生成喜怒哀乐的种种情感.让语文 教学成为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让语文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一、创设情境 引导体验

情境是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创的一种能激起学生学习情绪的学习场景。情境教学“它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他们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在语文教学中要从学生认知水平、心理、情感需要出发,根据课文内容创设的实物情境、立体情境、模拟情境、语言情境、艺术情境或其它形式的情境,并力求使所创情境形真、情深、意远、理念寓于其中,使他们置身其间,就会引发学生的喜怒哀乐,就会与作品中的人物交流,促进他们的主动学习,这样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心智得以激活,情感得以熏陶,人格得以修炼。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理解、体验,不能只局限于对作品本身,还要从学生最感兴趣的方面入手,选准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审美起点,使学生感受既要源于教材,又要跳出教材,更要拓展教材。

如教学《鹿和狼的故事》,我采用以下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再次“劝说”,学会运用

运用创设情境的方法,使语言、语言所描述的形象和语言所包含的情感让学生身临其境,使课文教学的思路与学生的思路、教师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融为一体。教师充当了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活跃、和谐的环境气氛中学习,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像力。

二、关注对话 点拨体验

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来设计自己的教学法,“怎样学就怎样教”把学生的地位从传统教学中完全只是受教、被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变到主动的地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主动去认识事物的“活人”,而不是死读书的“书架子”、“字篓子”。课堂上,教师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认真倾听每位学生的发言,敏锐地给予评价。老师的评价使学生在互动中得到多方面的满足,而教师更应该善于抓住课堂中学生自主生成的学习资源——学生的真情关注、真实的认知和情感的冲突。这样,学生才愿意交流,课堂的生成才容易实现。

如教学六年级语文《鸟的天堂》:

指名读:“船在树下泊了片刻……于是船开了,一个朋友拨着桨,船缓缓地移向河中心。”这句话,通过引导学生有什么新发现展开教学,进行课外拓展。

这样的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不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的听众。他们对文本都有各自的感悟与体验,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每一位学生都得到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学生成为课堂上的真正主人,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三、重视朗读,加深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明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文本的。对语言信息的不同感悟,其朗读也是不同的,这就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悟自读,尊重主体,自主朗读。从而产生有个性、有价值、多元并存的感悟效果。朗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每位学生感悟文本之后的真情倾诉,它是学生用心体验作品的情境和情感后用有声语言来表达自己感受的个体行为。朗读中所体现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理解。“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相同的一篇文章,哪怕是一个片段,一句话,一个词,由于学生对语意有自己的理解,对语情有自己的领悟所以在朗读时,不管是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还是停顿的处理等,都是不尽相同的。教师不能以 “统一标准”中的重音、停顿、语调等朗读技巧要求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这样学生只不过是一台跟读的机器。而真正意义上的朗读是学生情感体验的表现、心灵碰撞的薄发,是通过自己感悟所得、充满生命力的朗读。教师应珍视学生对文本的不同体验。

如教学《黄鹤楼送别》第三自然段中的李白为孟浩然饯行时说的一句话,在朗读时发现学生出现了不同的处理方法,我没有就事论事,而是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然后把自己的感受送入句子,读出自己的理解。这样学生真正对文本有了自己的感悟和体验,使课文的语言真正成为学生“感于内而发于外”的现实语言。他们的身心在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尽情释放、洒脱驰骋,他们的独特感悟、个性朗读也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四、链接生活 发展体验

新课程关注儿童的生活世界,已成为学生生命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面向社会,课程内容反映社会、科技发展水平。课堂学习行为帮助学生激发生成了多种体验,但教育最终是为了人的发展,让学生的体验活于课堂又跳出课堂,源于语文教学又走向生活,让学生带着课堂上被激活的体验走进自己的现实生活,延伸到丰富多彩的新一轮体验,有利于学生张扬个性,发展素质,在生活中尝试求真、求善、求美。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我们坚持课后向生活延伸。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注重生活化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把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把学生领入社会生活的实践之中。

学习完《向往奥运》,我在学习对奥运知识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再认识奥运,学生行动积极,以各种方式走进奥运:有的七嘴八舌说奥运,介绍了奥运的许多知识,如奥运的故乡、有哪些城市举办过奥运会等;有的搜集奥运会歌并学唱;有的介绍什么是奥运精神,人们为什么向往奥运;有的介绍我国奥运健儿共获得多少金牌;更可贵的是有学生绘声绘色地介绍了北京申奥的艰辛,展示了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时的喜庆画面,这时候许多学生激情飞扬,高声歌唱。有一个学生还写了一首小诗来抒发对北京申奥成功庆贺之意.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尝试与课外书籍对话,与因特网对话,与优美的乐曲对话,与彩色的图片对话,多渠道了解奥运,多角度体验奥运。学生在走进奥运的同时,既激发了对奥运的热爱之情,也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锻炼了多种才能,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猜你喜欢

文本生命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珍爱自我,珍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