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兰州市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分析

2016-12-08张庆霞惠霞

青年时代 2016年20期

张庆霞+惠霞

摘 要:幼儿教育是整个教育阶段的起步,幼儿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个人在后期素质发展的过程。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众多幼儿园偏离了幼儿教育的初衷,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过早的加入小学课程,迫使幼儿教育逐渐偏向“小学化”教育。本文将基于兰州市幼儿园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小学化”教育问题进行探讨,明确幼儿教育的定位和主要教育职责,分析现在幼儿园教育中“小学化”倾向的具体表现,探究合理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

幼儿教育主要指的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或说早期教育的后半阶段,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是指一方面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幼儿园过早的设置小学课程,整体的教育目标和内容对于幼儿均过高和过难,向幼儿布置家庭作业,留有大量的读写算作业,提前让幼儿进入小学;另一方面,幼儿的家长主动寻求具有“办园特色”的幼儿园,忽视幼儿的接受能力,一心追求超前教育自己的子女。

二、兰州市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及危害

幼儿园变成超前学习班,幼儿上学变成幼儿的一种负担。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教育内容方面

1.语言教育方面

幼儿在幼儿园接受的语言教育本应是通过不断地听、说、读、写,在语言交流过程中,能够发展与他人交流和交往的能力、对语言情境能够进行分析的能力、接触和学习社会规则的能力等。但在现实中,幼儿园还要求幼儿学习英语的口语、字母等内容。这种不符合幼儿学习和接受能力的教育方法,只会使得幼儿对学习和阅读失去兴趣,甚至厌恶学习,失去语言表达能力。

2.行为道德教育方面

根据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可知,幼儿园主要的教育工作之一是使得幼儿在身体上具备良好的健康条件,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的生活能力。在现行的幼儿园中,幼儿教师更多的是讲解,单方面的灌输式教学活动,幼儿只是一味的被动接受。在幼儿园听到的更多的是“不能乱说话”、“不可以浪费粮食”,教师不能够按照幼儿接受能力去教育,幼儿接受的行为道德教育变成了不可以、不许、不对。成人的过度教育和保护,剥夺了幼儿探索社会、世界的机会,幼儿变成接受指令的机器。

3.心理健康教育方面

幼儿园另一个主要的教育工作便是保证幼儿的心理健康,引导幼儿能够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和及时正确的调节自己的情绪,帮助幼儿形成成熟的安全感和信赖感。以城关区五泉幼儿园为例,它是城关区的一所公办幼儿园,每日幼儿教师的工作从早上开园到下午幼儿园放园一直满满当当。幼儿教师工作量大,很多工作需要幼儿教师亲力亲为,与此同时,幼儿教师能够单独与幼儿进行对话的时间并不多,幼儿教师缺少参与到幼儿心理性格形成的时间。

(二)教育方法方面

1.幼儿教师

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中作为主要角色,其教育方法明显的表达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状。在幼儿园中,幼儿教师将幼儿当做小学生教育,通过课堂讲授“小学化课本”上的知识,教师经常会在课堂上领读幼儿进行阅读课本文章,重复的读他们认为重要的内容,幼儿在被动接受这种教育方式下的知识,幼儿教师看重的是他们每天能够给幼儿教多少知识。

2.幼儿家长

幼儿家长一方面不忍心子女接受“输入式”教育,但另一方面,他们更害怕子女因为比别人开始接受教育的时间慢、接受教育的内容少而一直被“比下去”,因此家长们主动寻找各样的特长班、特色幼儿园。“家园共育”本是希望家长和幼儿园能够一起照顾幼儿,家长了解子女在幼儿园每天的日常行为,不缺失幼儿的成长。但现在,“家园共育”变相的成为了幼儿教师和家长一起盯着幼儿的工具,教师在幼儿园看着幼儿学习,家长在家里陪着幼儿写幼儿园布置的作业。幼儿家长通过QQ群、微信群等新传媒,了解老师每天布置的作业,监督幼儿在家完成作业。

三、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产生的原因

(一)幼儿教育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私立、民办幼儿园教育垄断幼儿教育市场。

我国公办幼儿园数量不到全国幼儿园总数的三分之一。幼儿教育基本被私立、民办力量所垄断,出于市场竞争需要、迎合家长“起跑线”心理,幼儿教育“小学化”便成为理所当然的事。就兰州市城关区而言,在教育局登记在册的公办幼儿园仅10家,而私立、民办幼儿园达66家,私立、民办幼儿园的不断兴起,逐渐垄断了传统的幼儿教育市场,其具有优势的办园特色更加吸引众多的幼儿家长的目光。

(二)我国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兰州市作为中国的二线城市,经济仍在发展中,城市的整体规划尚不健全。相较其他二线城市,如成都、杭州等城市,兰州市的经济并不发达,在教育资源上明显落后,师资力量要弱于其他的二线城市。幼儿教师大部分选择了城市发展迅速、生活条件优越的一线城市或二线城市,从幼儿园的师资力量而言,兰州市的幼儿园要落后于其他城市的幼儿园。

(三)家长对幼儿的教育偏急功近利,将自己的压力转嫁给子女。

现在的幼儿家长多是80后、90后,他们本身接受的教育水平高于60后、70后父母,都对自己的子女有着极高的期望,同时,兰州市一些私立幼儿园都有设置幼儿特长班,如钢琴、美术、乐器类等课程班,家长们都主动在幼儿园给子女们报班,即使是在幼儿园二次缴费,家长们也都趋之若鹜。家长在潜意识里将自己在职场、社会上受到的压力转化成对幼儿的“关爱”,一直向幼儿灌输自己的社会思想,全然不顾幼儿对这些内容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四)幼儿园办园宗旨不端正,幼师业务素质水平不一。

幼儿园的开设本应以幼儿的保育和教育为主,办园宗旨应该坚持尊重幼儿接受能力的科学规律。《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明确规定,全日制幼儿园每班配备3名专任教师(或2名专任教师和一名保育员);半日制幼儿园每班配备2名专任教师,有条件的可配备1名保育员;寄宿制幼儿园一般每班配备3名专任教师和2名保育员。实际中,教师队伍中存在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尚未取得教师资格证和幼师资格证的人员在幼儿园中担任教师职责的现象。

四、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对策建议

幼儿教育本应以促进幼儿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为主要的教学任务,在现实中出现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是对幼儿教育的曲解,在解决此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政府、幼儿园以及家长共同来作出努力。作为政府,是幼儿教育的主管部门,幼儿教育市场需要政府从上层大力支持和指导,合理分配教育资源,适度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协调公办、民办教育的平衡发展。私立、民办幼儿园应主动遵循教育市场的原则,不搞竞争优势,尊重幼儿接受能力的自然规律。作为家长,应逐渐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注重子女的童年和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蔡迎旗.幼儿教育政策法规[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156-173

[2]蔡迎旗.学前教育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邢利娅.幼儿园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黄燕榕.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个案研究-以福州地区A私立园为例,[D]

[5]洪信良.警惕孩子崩溃在起跑线上[J].教育.2009.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