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不再害怕表达
2016-05-30张亚萍
张亚萍
摘要:仅仅依靠作文课上的表达训练对发展学生的语言作用是十分有限的,所以教师可以基于阅读对学生进行表达训练,可以通过阅读课上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复述和转述、用课文生词练表达、根据情境想象表达、对人物的总结性评价等途径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关键词:阅读;表达;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3-055-1
一、对课文内容的复述和转述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情节生动曲折的叙事类课文,这些文章学生比较感兴趣,而且也比较适合进行口头表达,这也是阅读课最常用的一种训练表达的方法。其实,哪些课文比较容易复述,细心的老师也不难发现,在每篇课文后的课后习题中就有提示。以六年级上册的教材为例,整本书中《郑成功》和《牛郎织女》在课后习题的第一题就明确要求“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这两篇课文内容的理解上难度不大,只要学生多读多看几遍就能记住故事的情节。再如《黄山奇松》一文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当小导游,请三位不同的“导游”分别介绍迎客松、陪客松和送客松,也可以让学生用第一人称进行自述,如:“我是黄山上那棵鼎鼎有名的迎客松,我的枝干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我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今,我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除此之外,在课堂上我也尝试过让几个学生分别复述故事的一部分,即有的复述事情的起因,有的复述事情的经过,有的复述高潮部分,有的复述故事的结果,形式多样的复述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还能减小复述的难度,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最重要的是让更多的同学有机会进行表达的练习。
二、用课文生词练表达
对于故事性强的课文我们可以复述,而有不少课文是不适合全文复述的,那是不是就不能练习和表达了呢?其实,每篇课文中都有不少生词或曾经学习过却仍不能灵活运用的好词,但我们可以经常结合课文教学穿插运用词语的表达训练。如:五年级上册的《莫高窟》一文,课后的习题中列出了八个四字的成语和词语。如果教师仅仅要求学生会读、会写、会解释,学生肯定一下子难以消化,几天下来可能连有的词语的意思都会忘掉,更不用说运用了。所以,在这一部分的教学时,我采用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任选一个词语造句,一轮之后,我再次鼓励学生用几个词语造句,并且将这几个句子连成一段连贯的话。孩子们在好胜心的驱使下,有的用上了三个词的,又有的用了四个的,五个的。通过这种形式的造句练习,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能理解新接触词语的意思,还要求能够灵活运用,更能增加学生对这类新词的熟悉程度,以便在今后的口语表达和作文表达中可以信手拈来。
三、根据情境,想象表达
基于课文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根据叙述的对象、语境、目的等的变化,积极地对语言组织,这对学生的话语构建能力是一种挑战,这类表达练习却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智慧。如: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一文课后练习4中要求学生“静心听听二胡曲《二泉映月》,感受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为了让学生体悟阿炳的情感,感受他一生的苦难,我让学生发挥想象,练说这样的句子“阿炳白天,;黑夜;夏天,冬天。”学生思考后,有的说:“白天,他有时被几个小孩戏弄,扔掉了他的帽子;黑夜,他不能入睡,暗自落泪。”“阿炳夏天在烈日炙烤下汗流浃背地拉着二胡;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他瑟瑟发抖地坐在路边拉着二胡。”通过一次次的回答,围绕“落难”展开的想象,学生再听曲子时多了一些安静、同情、悲伤,不再那么无动于衷了。通过这种想象,学生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了他们内心的“爱”,爱的链子已经把学生的爱也串联了进去。通过这种想象的表达实践,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能唤起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并与作者产生共鸣,远远胜过了我们语文老师过多苍白无力的讲解。
四、对人物的总结性评价
在教授人物类的课文时,老师一般会设计评价性的表达练习,会要求学生对课文中主要表现的人物作评价或谈感受,并在课文中寻找具体事实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将这些人物评价组织成一段连贯的话。教材中有不少写人的课文,仅以六年级上册为例就有《郑成功》《轮椅上的霍金》《钱学森》《詹天佑》《鞋匠的儿子》《船长》等篇目。如《轮椅上的霍金》一文,当我提问:“你觉得霍金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时,学生还会说:“我觉得霍金是一个物理天才,因为他发现了黑洞的蒸发性,推论出黑洞的大爆炸,建立了非常完美的科学的宇宙模型。”还有的同学说:“他是一个顽强的人,他21岁就不幸患上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并完全瘫痪,但他坚持学习,凭借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上困难,一直阅读、学习、研究。”这样的练习很能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又能大量运用新接触到的词句,可谓一举两得。其实,对人物评价的表达练习形式还有很多,如给已故的名人写悼词,制作名人卡片等。只要我们善于研究发现,一定会挖掘出更多对学生表达训练的好方法。
对学生而言,作为教材的课文,它的阅读价值体现在哪呢?潘新和先生提出的“在语文课堂里,阅读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提高言语表现素养、写作素养的手段与过程”,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应该利用好教材这一例子。所以,除了在作文课上让学生进行表达训练外,在平时的课堂阅读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进行练习。在设计阅读课的表达练习时,要尽可能减少表达内容上的障碍,尽可能引导学生去自觉运用课文中新学的词语、句子、情境等,让学生把课文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从而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这也必将为学生很头疼的作文表达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