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财经院校中文专业古汉语实践课程教学的若干探索

2016-05-30甘勇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古汉语院校传统

一、古汉语实践课程教学的现状

近年来,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大家逐渐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巩固和加深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伴随着大学课程其改革的不断推进,现今各类型高校的文科课程也大举增加实践教学单元,如当前很多高校的外语学科都极力创造语言实践和运用的环境,让学生从课堂、外语自主学习中心和外语语言实验实训中心等多个渠道开展外语实践,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技能,取得了可喜的教学成果。

与外语课程改革相比,作为基础性学科的中文专业,其所开设的汉语类实践教学还仍是一个相对薄弱的教学环节。如果说“现代汉语”课程以及与之关系密切的“对外汉语”、“应用语言学”、“演讲与口才”等课程的实践教学还有一些成果的话,“古代汉语”(以下简称“古汉语”)这一基础性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则严重滞后。

在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大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古汉语课程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满堂灌”的古汉语课程晦涩难懂,缺乏有效的实用价值,学生参与度低,学习积极性不高。虽然有一些高等院校的古汉语课程教师为转变过去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形式,已尝试过一些诸如例证法、朗诵法在内的实践教学形式。但对于能切实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教学究竟该如何设计和操作,仍是古汉语教师深感困惑的问题。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面临培养应用性人才要求的中文专业对古汉语等主干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现有的实践课程教学可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为了巩固理论知识而进行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如实验;另一类是具体运用专业知识、技能于实践,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专业知识,使职业技能熟练化,如实训和实习。显然第一类实践活动在传统的古汉语课堂中已多有开展,目前要做的工作是结合相关专业的特色,丰富相关的教学素材和教学形式,以及充分利用日渐兴起的网络数字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二类实践活动,比如实习,主要在师范院校中开展,其主要内容为面向中学生的古文讲授,而非师范院校则少有开展跟古汉语相关的实习和实训。师范院校中文专业的古汉语实践课程教学之所以易于开展,主要得益于其办学定位明确,学生有明确的职业导向。而其他院校的中文专业则囿于“重基础、宽口径”的固有专业定位,缺乏明确的办学导向,故而在古汉语之类的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方面忽略了应用技能的培养,教师未能精心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

(三)在文化产业纷纷从传统文化中寻求创意的大背景下,传统古汉语课程未能实现与新兴文化市场的对接,忽略了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自主创意能力的培养。文字和文献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天然载体,而古汉语则是我们开掘、包装传统文化产品的一把钥匙。目前广大古汉语教师多停留于古文释读的文本教学,缺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寻找古汉语教学内容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点,更没有着力去培养学生在领悟传统文化魅力基础上,提高其文化创意能力。

二、财经院校古汉语课程的专业特色

财经院校大举兴办中文专业多从世纪之交开始,区别于以往综合类院校和师范类院校,财经院校的中文专业多依托其学校原有的经济学、管理学等优势学科,把专业培养方向多定位为面向广阔社会经济生活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因而,财经院校中文学科对其学生的职业定位也不再局限于公务员、语文教师、文学研究者等传统领域,而是扩展至文案撰稿人、媒体编辑、企业文书、文化产业策划等新兴的文化产业领域。如果说,之前的中文专业在中国语言文化的历时传承方面贡献良多,那么新兴的中文专业,特别是当前财经院校创办的中文专业则在中国文化的现时传播方面做出了新的贡献。

财经院校中文专业的职业导向虽与传统中文专业有所差异,但其核心竞争力仍在于中文专业本身扎实的文史功底与良好的书面写作及口头表达能力。古汉语课程是中文专业的一门基础性的核心课程,它对夯实学生文史功底,深刻了解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具有特殊意义。以往古汉语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让学生能读懂古文,财经院校所创办的中文专业则专注于学生能用好古汉语,即引导学生寻找古汉语教学内容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点,使学生在领悟传统文化魅力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文化创意能力。

三、财经院校古汉语实践课程教学的内容创新

目前学术界对古汉语课的教学内容,即文选、古汉语通论和常用词三部分相结合的内容体系已经形成基本共识。其中,古汉语通论的教学又多围绕古汉语各个语言要素,有选择地介绍有关古汉语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音韵、训诂等方面的知识。总体而言,财经院校古汉语课程的授课内容仍立足于文选、古汉语通论和常用词这三个基本面。但因其课程强调实践教学,故而在授课内容中应有自己的侧重点。笔者认为,古汉语课程为适应中文专业向应用型转型的要求,应在以下四个模块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一)修辞

以往都认为学习古汉语修辞,主要是为了阅读古文,不太关乎书面表达。其实这种认识稍显偏颇。一则,修辞一贯的主导思想都是要为表达内容服务,古今修辞并无绝对界限;二则,如今文言用途甚广,前人修辞可谓古树发新芽。且不论传播甚广的连战的《祭总理文》、李嘉诚的《吊唁李光耀悼词》,就是港台平日的报纸文章,内地古装戏的古文对白,都可见文言修辞之妙处。中文系学生唯有在校时就将古今修辞之法熟稔于心,才能保证日后写出意气风发、文采炳蔚之文。

(二)文字

汉字是世界上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意音文字,这种稀缺性保证了汉字是极具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一种文化资源。古汉语课教授的文字学内容,不仅限于现代习用的简化字,而是包含了各个时期的古文字,而当代篆刻、书法、字体设计等艺术形式又无一不依赖古文字知识的滋养。一百年前鲁迅先生以篆体的“北大”二字设计了今天北京大学仍在沿用的校徽,这枚徽章构图简洁大气,线条流畅规整,蕴涵丰富,可谓二十世纪中国最成功的一款LOGO(徽标或者商标的外语缩写)。应该说鲁迅之所以能成功设计该校徽正是得益于他早年在东京听章太炎讲《说文解字》获得的古汉语知识。而今汉字文化创意产品层出不穷,如北京电视台与北京神笔动画有限公司开发的《火星娃识汉字》、海健文化创意工作室开发的“卡通体汉字”,都是对古老汉字进行文化产业开发的成功范例。

(三)工具书

以往我们教授工具书的使用方法多着眼于扫除阅读古书的障碍,比如查检一些不认识的字,一些生僻词语的意思,一些典故的出处,又或者一些不熟悉的典章制度和名物器用等。基于此目的,我们往往只需要教授一些常见的字典辞书的用法。而从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培养应用型文化创意人才的角度着眼,工具书的教学不仅应该加强,而且应该扩展。所谓加强,一是要让学生能够真正独立地运用各种工具书并有创见地解决传统语文学的问题,二是要让学生尽量采用在线检索这种简单易得的手段去查检自己需要的资料。所谓扩展,是要让学生熟悉更多的文学创作类工具书,如诗词韵谱、典故词藻辑录之类等,以此来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学。

(四)文献

文献是民族语言文化的载体,而古汉语教材的文选则是传授学生传统历史文化最基本、最主要的文献。但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吃透”教材上,还应努力从一切历史文献中去汲取有益的营养,挖掘出历史语料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族历史。具体到古汉语教学,我们教师应该努力在语言材料、理论例证的选择上多做文章,让所选例证既能发挥说明语言现象、揭示语言规律的作用,又能起到精神培育、情感熏陶及开阔视野的作用。

四、财经院校古汉语实践课程教学的形式创新

财经院校古汉语实践课程教学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进行,除了传统中文专业古汉语课常见的走出课堂、诵读经典、论文写作外,笔者和同事近年来还尝试将古汉语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训相结合,采用书法创作、教学素材搜集、古典诗词创作、普及性读物编撰、语言文化节目策划、普及性读物编撰等实践教学的形式,以促进学生将所学的传统汉语言文字学知识向文化创意能力转化。下面摘要介绍,以求教同行专家。

(一)教学素材搜集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本身就是最好的实践方式。古汉语课程如不能与学生平日所看、所言、所用相结合,则所有语言理论、语言知识都将限于说教而流于无力和空洞。在古汉语课程教学中,我们可以发挥语言材料无处不在的特点,让学生一起来搜集整理教学所用的语言素材,并将其转换为我们教授古汉语理论知识的教学实例。根据我们多年的教学实践,学生可以从方言、影视、历史文献三个途径去搜集整理教学素材。

现代汉语方言是汉语的地域分支,既能反映古汉语发展的历时变化,又能为语言多样性提供生动范本。特别是我国南方方言,大多在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古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诸多特点,故而是我们教授语言发展理论、古汉语音韵学常识等知识点的良好教学素材。通过让学生自己搜集教学素材,参与教师教学的方式,既能让学生从鲜活的方言中去感受历史语言的面貌,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古汉语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在当前信息时代的众多媒介中,影音视讯传媒是最为普遍,信息负载量最大,最为直观和直接,对90后学生的影响也最大的信息媒介。如果说,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汉字是文化最为重要的载体,那么影视则是当前社会最为喜闻乐见的载体。对于普通人而言,影视节目的作用无非是娱乐与消遣,而对于语言类课程而言,影视节目中则可能蕴含了大量宝贵的语言材料,是开展汉语言教学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历史文献是知识文化的载体,学生同老师一样具有一定的文献功底和解决文献字词问题的能力,所以也能够同老师一样挖掘出历史文献中对教学有用的素材。

(二)古典诗词创作

古典诗词作为最具美感的文学形式,有着丰富的想象、充沛的感情、和谐的韵律和整齐的句式,这些特点使得古典诗词在文学创作、广告文案创作、公文写作等领域运用广泛。如果说古典诗词的阅读是古代文学习的必要环节,那么古典诗词的创作则是古汉语课程重要的实践方式。在各种文案作品写作中,对前人诗词或引用、或化用,或用其意境,或用其平仄,都可以增添文案的艺术美感,提升作品的文化底蕴。为督促学生的创作,教师可让学生自行组织楹联、诗词、广告词、流行歌词的征联或征文活动,老师也可以通过指导、评判等形式参与进来。

(三)语言文化节目策划

古汉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当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最有效的途径是与信息时代的各种文化传播渠道、方式方法相结合。古汉语实践课程在这样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完全有可能引入更为娱乐、更为喜闻乐见的实践方式。而今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成语英雄》,河北电视台的《中华好诗词》等多档语言文化类节目正是通过跟传统语言文化的衔接,彰显了汉语的魅力,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探索传统文化更为生动的表现形式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在校中文专业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利用社团组织可自行策划组织本校的语言文化类节目。

(四)普及性读物编撰

学生编撰普及性读物并非不可能,甚至有些还很成功。比如,今天依然畅销的《汉语成语小词典》,就是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级语言班同学集体编写的。当然,囿于出版法规和编辑质量,现今学生自行编撰普及性读物多只能止步于“非卖印刷品”或“中文电子书”,并不能真正上市。但作为模拟实训教学的一部分,编撰普及性读物又是培养中文专业学生创意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极佳形式。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4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传媒与艺术实验中心实验教学研究项目和2014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教师创新项目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赖敏,蓝鹰.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造探析[J].社科纵横,2010,(01).

[2]查清兰,查清平.基于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古代汉语教学[J].教育学术月刊,2012,(04).

(甘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430073)

猜你喜欢

古汉语院校传统
古汉语疑问句末“为”字补证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谈谈古汉语的翻译
古汉语中表反问的一组能愿动词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