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政府角色分析

2016-05-30杨玲吴萍黄进

经营管理者·中旬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政府角色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玲 吴萍 黄进

摘 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文化重要瑰宝的保护问题为人们所重视,以全国唯一的多元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聚居区壤塘县为例,通过分析壤塘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政府角色现状,提出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政府角色有效扮演的对策,即做好保护规划,创新基层政府服务理念;将旅游业发展与保护相结合,提高政府基层管治能力;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增强政府依法执政能力;培养民众保护意识,完善政府主导管理格局等,为其他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具体的思路。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政府角色 基层管治能力 政府服务理念

壤塘县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艺术之乡”,它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西部,县城背靠大山,且形似财神壤巴拉,藏语称面临的平坝为“塘”,取意财神居住的地方,县名壤塘由此而来。在历史交融的过程中,嘉绒、安多、康巴三大藏族支系共筑一方,形成了全国唯一的多元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聚居区。

一、壤塘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壤塘县承载着千百年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的壤塘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觉囊梵音、石刻、藏香、碉庙、藏医、铜塑、泥塑、藏编等,集中体现了千年来壤塘县人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髓。其中,觉囊梵音古乐是我国存续至今的、最古老的佛教音乐之一,与藏传佛教觉囊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生息与共,在雪域藏地“活态传习”了近千年,被誉为“中国音乐的活化石”,并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壤塘藏戏又称为“觉囊巴藏戏”,历经五百多年传承和发展,有着极其深厚的群众基础,被列入四川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壤塘县突出的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位,壤塘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有传统的、全民的,又有地域的、当地个性特征的。民俗事项牵涉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婚丧寿诞、衣食住行、岁时节令等都有大量的民俗事项在其中。据统计,截至2015年,壤塘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82项,民间音乐有觉囊梵音、川西民歌2项,民间文学格萨尔王1项,民间舞蹈有锅庄1项,传统戏剧有藏戏1项,曲艺格萨尔王说唱1项,竞技大象拔河1项,民间美术有唐卡2项,传统手工技艺有石刻、藏香、碉庙、藏医、铜塑、泥塑、藏编、木刻、万佛塔、坛城、酥油花13项,民俗有藏历年、壤巴拉节2项,其中川西北藏族山歌、觉囊梵音被国务院分别公布为第二、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木达藏戏、藏经石刻技艺列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7项列为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1项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此,壤塘县是一个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极为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地区。

二、壤塘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政府角色现状

1.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活动。政府举办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活动,最近的活动是壤塘县藏哇寺的二十多位僧人于2015年在海南省歌舞剧院为人们展现了一场禅修功课——“觉囊梵音古乐”,堪称“千年不断的活态传承,佛法智慧与慈悲的绽放,雪域高原的原生态艺术”;壤塘县政府还在举行了“荟萃民间传统艺术、构建和谐非物质文化遗产壤塘”为主旋律的首届四川壤塘民间工艺制作暨农民工技能大赛,共收到全县12个乡镇选送的民间工艺制作品近200余件。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活动既宣传了壤塘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提高了人们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惠民工程。壤塘縣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举措,恢复成立了“南木达藏戏团”,其40名演职员的演出全部纳入公益性岗位,由财政供养;壤塘县政府还出资100多万元,在地震后的汶川县映秀东村设立了“壤塘石刻、觉囊唐卡、藏族编织”展示厅;壤塘县恢复组建了县藏戏团,县财政除了一次性解决50万元启动资金外,还将藏戏团成员“五险”补助、工作经费等纳入财政预算,保证了藏戏发展需要。藏戏团成立后,先后深入乡村巡演30余场,观众达到数万人次。此外,为使藏戏艺术更加发扬广大,成为壤塘名副其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头”品牌,以现有藏戏团为依托,成立了藏戏传习所。

3.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壤塘县根据国定贫困县实际情况,着眼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群众基础与市场需求,探索以文聚人、兴产、治贫的新路径,以文兴产的脱贫解困模式。利用自身优势,面向旅游市场,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如唐卡绘制、造像雕塑、藏药藏茶、藏戏演艺、石刻艺术等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2015年5月,全县已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户700余户,消除贫困人口2300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产值600万元。

4.准备建立壤巴拉传习创业园。壤塘县结合精准扶贫和“十三五规划”,准备在中壤塘乡建立壤巴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创业园,该项目构想为保护和传承当地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带动当地经济为目标,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条件,非物质文化遗产村根植于壤塘山水之间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结合当地具有特色的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进行合理的规划后,将成为四川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窗口。

5.政府角色存在的不足——缺位、越位与错位。县域经济弱小,财政保障能力极差,财政收支严重失衡,主要靠国家转移支付保基本、保运转。目前全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源仍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生存前景堪忧。随着社会的变迁,外部环境的变化,产生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其生存的土壤;许多传统技艺和民间艺术后继乏人,无数珍稀罕见的民俗技艺和民间文艺伴随着老艺人的逝去而面临失传危险;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珍品及民俗文物大量流失,损坏了壤塘县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资料的完整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工作经费匮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不到征集收藏,研究人员和保护管理人员短缺;投资者只注重商业利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力度远远不够,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损毁现象日益严重;由于不少人缺乏足够的认识,看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源的意义与价值,认为这只是些小玩意儿,既不稀罕也不贵重,不值得重视,于是给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工作带来许多不利因素。

三、壤塘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政府角色有效扮演的对策

壤塘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源丰富并且富有地域特色,应该对这些资源通盘梳理,充分挖掘其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包括对人文资源所在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风、习俗、技艺等资源价值的研究与开发。对具有浓厚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资源进行艺术加工,在加工转化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对富有壤塘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民俗风情进行现代化改造和提升,吸引传统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科学有益的成分,打造和提升富有创意,适应现代社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产品,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市场竞争力。

1.做好保护规划,创新基层政府服务理念。做好保护规划,无疑是实施“保护”工程的重中之重。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对全县各个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现状及主要传承人等方面开展全面的普查,摸清家底,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另一方面,需要编制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总体保护规划,将传统工艺流程、制作(营造)技艺、传承人保护作为三大核心任务,由点至面,分层推进,系统实施,开展观摩、展览、研讨、培训、传习等形式,深度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此外,可以把壤塘县的旅游景点如觉囊文化中心、棒托寺石刻大藏经、海子山圣境、曾克寺米拉塔、日斯满巴碉房、野人大峡谷、香拉东吉圣山等与当地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制定旅游发展规划之一,这样既可以让游客记住特别的壤塘县,又可以宣传与发展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将旅游业发展与保护相结合,提高政府基层管治能力。壤塘县目前辖3镇9乡、63个村居、13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12万人,农牧民占85%,藏族占91%,各乡镇民俗事项牵涉的内容很多,各个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村还可以根据传统节庆安排相应的活动,保护壤塘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藏戏、锅庄、山歌、美食节、藏历年、赛马会、看花节、壤巴拉节、佛教节庆等,不但能够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形成了“一村一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品牌。而且壤塘县地方风味藏餐堪称一绝,已经成为壤塘县吸引游客的招牌藏餐。政府部门应该定期召开壤塘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讨会,不定期举办壤塘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展示会,出版壤塘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典,让更多人了解壤塘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悠久的历史和独特魅力,展现壤塘人民充沛的创造力,体现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和审美情趣。

3.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增强政府依法执政能力。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可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品不受侵害。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品组织者和创造者的合法权益,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走向世界的“游戏规则”。 壤塘县目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无形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容易就被侵占,因此更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使壤塘县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华能为当地所用,增强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的竞争力。从理论上讲,社会效益是一个地区经济效益实现的前提,经济效益是一个地区社会效益实现的保障。因此我们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看作是基石,把经济看做是支柱。壤塘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開发的前提应该是社会利益得到保障,用生产性保护促进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能力不断增强、促进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业态的不断扩展,促进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品牌的不断扩大,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源的不断延伸,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4.培养民众保护意识,完善政府主导管理格局。壤塘县政府部门应该通过引导当地群众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价值,充分挖掘该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培养和提高当地群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以此调动群众保护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这样不但使当地群众对自己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自豪感,也能使外来的游客更好地融入这种氛围中,更深刻地体验到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刻内涵与乐趣;应该寓“请进来”于“走出去”之中,充分发挥该县觉囊梵音、石刻、藏香、碉庙、藏医、铜塑、泥塑、藏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示范作用,尊重他们的民间传统技艺成就,为传统技艺的传承、展示、交流、研讨、体验和发展提供平台支撑,让更多的人领略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独特魅力和风采。

参考文献:

[1]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1.

[2] 习近平总书记.习近平总书记谈治国理政[M].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 .

[3] 刘瑞龙.浅析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法律保护问题与对策[J]. 学理论. 2013(28) .

[4] 宋伶俐.关于濒危语言长篇口传文学记录和整理的几点思考[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1).

[5]刘湘云.谈优秀民俗文化传承与少数民族地区乡镇文化建设[J]. 歌海. 2014(06) .

[6] 陈丽燕.基于教育视域下略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文化发展——以云南省为例[J].商. 2015(33).

作者简介:杨玲(1982—),籍贯: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性别:女,民族:侗族,学历:硕士研究生,职务:教师,职称:公共管理 讲师;吴萍,职称:副教授,现工作单位:四川商务职业学院;黄进,职称:副教授,现工作单位:四川商务职业学院。

※基金项目:四川商务职业学院课题,课题编号:15YKB03,课题名称: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

猜你喜欢

政府角色非物质文化遗产
城市文化惠民工程实施中的政府角色研究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政府角色转换探析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张家口蔬菜滞销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农村征地拆迁中的政府角色定位
发展广西物流业的政府角色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