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危急值报告现状与分析
2016-05-26平竹仙
平竹仙,王 凡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云南昆明 650032)
检验危急值报告现状与分析
平竹仙,王凡△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云南昆明 650032)
摘要:目的了解该院检验科危急值报告现状,为危急值报告的规范化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东软实验室信息系统(LIS)对2014年11月至2015年3月检验科各危急值的发生率、危急值发生频度天内分布、危急值发生频数的周内分布、科室分布、危急值登记的合格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危急值发生率危急值发生频数排前3位的检测项目依次为cTnI、WBC和PLT,各项目所占比例分别为32.12%、15.07%、12.09%。危急值发生频数天内分布主要集中在00:06~17:59,占危急值报告总数的77.1%。周内分布以周一较多,周末较少,其余各天相差不大;危急值发生频数排前3位的科室依次为ICU、感染性疾病科、急诊内科,发生次数分别为771、477、460;危急值报告总的合格率为99.10%。结论应联系临床进一步调查和评估目前检验科危急值报告的有效性,对危急值项目、范围及危急值报告制度做持续改进。
关键词:检验危急值;频数;构成比;合格率
当某检验项目出现检验危急值时,说明患者可能正处于有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此时如能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患者的生命可以得到挽救[1]。否则,可能会出现不良后果。危急值这一概念在1972年,最早在美国,由Lundberg提出,我国首次阐述危急值这一概念在2006年中国医院协会文件中。中国医院协会《2007年患者安全目标》中,关于“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的报告制度”明确指出“危急值项目”应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制定,至少应包括血钙、血钾、血糖、血气、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PT、APTT等[2]。除上述项目外,一些异常的检验结果虽不至于立即危及患者生命,但有可能对患者生命带来威胁的,也应考虑列入危急值范围,如淀粉酶测定等[3]。为了解本院检验科危急值报告现状,危急值分布情况及报告合格率,为完善危急值报告制度及危急值报告的规范化处理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对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2014年11月至2015年3月共6个月的危急值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检验科危急值报告项目与范围2011年根据临床科室的需要,与相关临床科室协商共同制定了本院危急值项目与范围,见表1。
1.2方法收集2014年11月至2015年4月昆华医院检验科东软LIS上登记的所有危急值原始数据(不包含微生物危急值),包括各危急值项目发生频数、发生时间段、各临床科室发生频数、回复率等。
表1 危急值报告项目与范围表
-:该项无数据。
1.3统计学处理统计检验科各危急值的发生率、危急值发生频度天内分布、危急值发生频度周内分布、危急值发生频度科室分布、危急值登记的合格率。
2结果
2.1各项危急值的发生率6个月内本院共报告检验危急值8 345次。危急值构成比前3位的项目依次为cTnI、WBC、PLT,各项目所占比例分别为32.12%、15.07%、12.09%,见表2。其中住院患者中cTnI发生1 848次,其科室分布见图1,图1显示cTnI出现最多的科室为心内科254次,其次是内干科236次。住院患者中WBC发生807次,其科室分布见图2,图2显示WBC发生前两位的科室是ICU科、儿科,其发生次数分别为129、117。
表2 各项目危急值发生率
图1 cTnI危急值科室分布
图2 WBC危急值科室分布
2.2危急值发生频数的天内分布统计2014年11月1日至2015年1月31日各个时间段危急值发生情况见表3,表3显示危急值发生主要集中在12:00至18:00之前的时间段,占危急值报告总数的77.1%。
2.3危急值发生频度周内分布周一危急值发生频度相对较高,其平均频数为66,周二、周三、周四、周五相差不大,其平均频数分别为60、58、58、58,周六、周日发生频度相对较低,其平均频数分别为47、42 。
表3 各时间段危急值发生情况
2.4危急值发生频度科室分布从14年11月1日至15年3月31日,各科室共发生危急值8 891次,其中门诊为2 249次,占25.30%,住院部为6 642次,占74.70%。住院部危急值发生频度科室分布见图3。图3表明危急值发生次数最多的为ICU科771次,占各科室总发生次数的11.61%;其次是感染科和急诊内科,发生次数分别为477、460。据统计ICU科危急值发生最多的项目为PLT和WBC,感染科发生最多的项目为cTnI。
图3 危急值发生频度科室分布
2.5危急值报告登记的合格率(不包含微生物室危急值报告)有危急值确认时间(精确到秒)、报告时间(精确到秒)、接电话人的全名、复查记录,必要时备注,各项登记完整为危急值报告合格,反之为不合格。东软LIS上的危急值报告登记的结果显示14年11月1日至15年3月31日共发生危急值8 534次,登记不完整的有77次,占0.90%,危急值报告登记合格率为99.10%。
3讨论
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建立,增强了检验工作者的责任心[4-5],当危急值出现后,需立即进行复查,确定无误后,检验人员必须第一时间与临床科室联系,提高了检验工作者的诊断水平和主动参与临床诊断的意识,增强了检验科与临床科室的沟通,使一些患者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救治。
表2的结果显示危急值发生率前三位的项目为cTnI、WBC、PLT,各项目所占比例分别为32.12%、15.07%、12.09%。这些危急值项目与其他文献所报道的同类医院情况大致相同[6-7]。cTnI具有高度的心肌特异性,对心肌损伤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在血清中表达持续时间长,成为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征性指标。图1显示cTnI发生最多的科室为心内科,其次为内干科,与其科室疾病谱相一致。图2显示WBC发生最多的科室为ICU科及儿科,WBC是一个非特异性的指标,成人WBC 低于3.0×109/L时机体抵抗力较差,易引起各种感染。综合医院大多将WBC的危急值低值警戒限定在(2.0~3.0)×109/L。肿瘤患者接受放化疗后WBC会降至较低水平。WBC 的危急值警戒限上限大多设置在30×109/L,高于此值提示可能为白血病或其他血液系统恶性疾病,WBC数量的生理性波动很大,WBC计数结果在30%以内波动多无意义,新生儿白细胞较高,生后6~12 h可达(21~28)×109/L,情绪激动及分娩时WBC显著增高可达35×109/L。因此,可以根据各科室患者特点对危急值的范围做出相应的调整。
危急值发生频度天内分布主要集中在12:00至18:00之前的时间段,这与患者检查、治疗主要集中在白天有关,而夜间危急值仅仅来源于急诊患者,故危急值报告明显减少。危急值发生频度周内分布为周一相对较高,周末相对较低,这是因为周一新入院患者相对较多,而周末门诊患者会有所减少,随着标本量的增减危急值发生频度会有所增减,但相差并不大。由图3可知住院患者中危急值发生频度排在前两位的科室分别为ICU、感染,体现这些科室所住的大都是危重患者,而之后十位科室的危急值发生频度也仅仅是略低,说明本院所住患者重症者较多,种类也较多。
本院检验科危急值报告合格率为99.10%,其余为不合格,不合格的情况多为复查结果未登记,对于这种情况,尚需要加强改进,对于报告合格的危急值在临床上是否都起到了相应的作用,有待结合临床进一步调查分析。
造成伪危急值的主要原因有:(1)抽血不顺或剧烈震动会造成标本溶血,从而导致血钾、血糖偏高;(2)在患者输液过程中采集静脉血会导致血钠偏高;(3)标本放置时间过长会导致血糖下降,某些酶活性下降;(4)送检过程中标本溢出、污染;(5)检测仪器异常,试剂过期,室内质控不正常的情况下便发出报告等[8]。为防止这些情况的发生,需要加强检验科与护理部的沟通,对标本送检人员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提高检验人员的专业素质与责任心,从而提高危急值报告的有效性。
本院危急值报告方式以电话报告为主,从标本送检到危急值出现,最后临床收到信息需要一定的时间,可以做一些改进以减少不必要的时间的耽误,如检验科设立危急值报告专用电话,以避免其他情况对电话的占用;临床科室可以给值班护士配备相应的移动电话,以防止报告危急值时无人接听的情况;在送标本时可以对标本进行相应的分类,对于危急值出现频率较高的科室的标本先检测等。若能对危急值报告制度进行改进,对急值进行多途径报告,如网络文字报告、电话报告、短信平台报告等同时进行,以防止电话报告过程中出现听错、报错的现象,从而提高报告效率。
参考文献
[1]尹莉莉.检验科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建立和临床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14,21(9):1014-1015.
[2]宋莉莉,郭雪清,王光华,等.检验危急值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效果分析[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4,28(8):801-803.
[3]万腊根,万小菊,杨江会,等.检验危急值应用的调查与分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4,32(4):418-420.
[4]夏国新.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20):2267-2268.
[5]何林科.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分析[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8(1):196-197.
[6]高志琪,周睿,李勇,等.临床实验室危急值确立及其报告成功率评价[J].临床检验杂志,2013,31(6):464-466.
[7]李军,杨爱慈.某医院检验科危急值项目评估分析[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3,36(6):412-414.
[8]王亚丽,何萌,林一民.危急值报告制度的改进与效果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22):3230-3232.
(收稿日期:2015-12-28)
DOI:10.3969/j.issn.1673-4130.2016.08.0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130(2016)08-1141-03
△通讯作者,E-mail:wfkunhua@163.com。
·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