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periostin蛋白水平与VEGF、ET—1及hs—CRP的相关性探讨
2016-05-24杨丽
杨丽
【摘要】 目的 对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骨膜蛋白(periostin)水平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素1(ET-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几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为今后的临床检验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9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急性冠脉综合征组), 将其按照疾病类型分成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 每组49例, 另外选择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对三组受试者展开血浆periostin蛋白水平与VEGF、ET-1及hs-CRP水平检测, 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急性冠脉综合征组血浆periostin蛋白水平与VEGF、ET-1及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血浆periostin蛋白水平与VEGF、ET-1及hs-CRP水平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结论 对血浆periostin蛋白水平与VEGF、ET-1及hs-CRP水平进行联合检测, 可为临床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鉴别、病程判断等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值得关注。
【关键词】 血浆骨膜蛋白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内皮素1;超敏C反应蛋白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5.024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无明确定论, 曾有研究指出[1], 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主要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能够为降低发病率提供帮助, 临床意义重大。本次研究中对本院收治的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9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及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展开了各项指标检测, 并对检测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符合临床诊断标准[2]的9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急性冠脉综合征组), 将其按照疾病类型分成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 每组49例。选择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中男28例, 女21例, 年龄
34~72岁, 平均年龄(54.7±13.2)岁;急性心肌梗死组中男
29例, 女20例, 年龄35~76岁, 平均年龄(55.1±14.5)岁;
对照组中男28例, 女22例, 年龄34~73岁, 平均年龄(56.1±
11.2)岁。三组研究对象年龄和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研究对象均自愿接受检查并签同意书。
1. 2 方法
1. 2. 1 研究方法 对三组受试者展开血浆periostin蛋白水平与VEGF、ET-1及hs-CRP水平检测, 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1. 2. 2 检查方法 采集以上统计研究对象的晨起空腹静脉血, 不抗凝, 在1500 r/min条件下离心, 15 min后, 取上层血清, 在-70℃条件下保存。采取ELISA法对血浆periostin蛋白水平与VEGF、ET-1水平进行检测, hs-CRP水平检测采取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操作均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急性冠脉综合征组血浆periostin蛋白水平与VEGF、ET-1
及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
血浆periostin蛋白水平与VEGF、ET-1及hs-CRP水平高于不
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见表1。
3 讨论
研究发现[3, 4], 自小鼠成骨细胞系内可观察到, periostin蛋白为一种分泌型黏附蛋白, 具有可溶解性, 为细胞间基质蛋白的一种。曾有临床实践和相关研究报道称, periostin蛋白可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加过程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使血管基质蛋白的实际含量水平明显升高, 从而使机体内的一些新生血管的形成量明显增加。VEGF为机体血管新生调控细胞因子, periostin蛋白可以使血管的新生速度明显加快, 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途径是VEGF。近几年临床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结果显示, 急性冠脉综合征periostin蛋白水平与VEGF、ET-1、hs-CRP等几项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在本次研究中对本院收治的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及同期健康体检者展开了各项指标检测, 并对检测的具体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患有急性冠脉综合征疾病的患者血浆periostin蛋白水平与VEGF、ET-1及hs-CRP等几项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血浆periostin蛋白水平与VEGF、ET-1及hs-CRP水平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这一结果与相关文献[5, 6]报道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 对血浆periostin蛋白水平与VEGF、ET-1及hs-CRP水平进行联合检测, 可为临床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鉴别、病程判断等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 官洪山.代谢综合征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高敏 C 反应蛋白的变化.中国循环杂志, 2013, 28(3):187.
[2] 江雯珑.非 ST 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介入时机研究.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1, 31(7):546.
[3] 凌琳.冠心病患者血清高敏 C 反应蛋白和 periostin 蛋白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13, 21(5): 440.
[4] 高立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治疗最新进展.中国循环杂志, 2013, 28(1):3.
[5] 陈力量, 王守力.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9水平及其临床意义.安徽医学, 2010, 31(9):1087-1089.
[6] 曾秀丽, 杨新伟, 冯达应, 等.影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9相关因素的研究.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10, 26(11):807-810.
[收稿日期:2015-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