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2016-05-24江筱毅
摘 要:文章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归纳总结出当前我国校本课程建设存在课程建设种类结构失衡、课程体系结构残缺、校本教材质量良莠不齐三大问题。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校长课程建设规划能力培训、加强教师课程理论知识培训、完善校本课程建设制度与监督机制三大应对策略,希望有助于部分学校突破当前校本课程建设过程所遇到的瓶颈。
关键词:校本课程;课程建设;问题;策略
2001年,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正式宣布开启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第8轮课程改革,同时也开启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机制,为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开辟出一片天地。历经15年,校本课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陌生到熟悉的阶段。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不足,有助于地域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力助推了素质教育的纵深发展。然而,近年大量关于我国校本课程建设研究现状的文献研究表明,当前我国校本课程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同一个瓶颈,制约着校本课程的质量提升,亟待解决。
一、当前校本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建设种类结构失衡
按校本课程内容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相关性划分,校本课程可分为两个种类:一是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即结合社区、学校、学生的特色和需要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加工改造,使之更适合在本校开展实施;二是学校文化课程化,即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之外,学校结合所在社区地域文化、学校特色文化、办学理念、师资特长、学生需要等实际情况自主开发,在本校实施的自编课程。两类校本课程各有各的功用,前者有利于提高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在教学实施中的有效性,后者有利于保护与传承地方特色文化、弥补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不足。学校在进行校本课程建设规划时应统筹兼顾,充分发挥校本课程建设的灵活性,全效发挥其在促进学校办学质量提高上的应有功能。然而,不少学校在当前的校本课程建设之中只盯着某一类校本课程大搞开发建设,而对另一类校本课程丝毫不以发展,两类校本课程建设发展极不均衡。
2.课程体系结构残缺
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相比,灵活性是校本课程的最大特点。根据教育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使之更适应本校所面临的教育时势,以取得更为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是校本课程建设根本任务。因此,校本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如同一个新生生命体必需不断地通过自身新陈代谢功能,促进自身机体的生长发育,完善自身机体。
课程建设的发展需要一套完整的、可有效促进其机体自身新陈代谢功能运作的组织机制体系。一个完整的课程组织机制体系应包括课程的目标、教材、实施、评价四大体系。目标统领教材,教材服务于目标;课程教材为教学实施提供素材,教学实施凭借教材实现教学目标;课程教学评价依据课程目标而设定,审视课程教材与教学实施对达成课程目标的有效性,为教学目标定位、教材的取舍与组织、教学实施的策略制定等提供反馈。课程组织机制的四大体系如一条环环相扣的传动条,既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又互相推动、互相促进,共同推动课程建设的新陈代谢功能运作,推动课程建设向前发展,任何一个体系的残缺都将使推进课程建设发展的传动条断裂,使运载课程建设列车的发动机在前进的道路上空转。
然而,当前许多学校在进行校本课程建设中并未认识到建立健全课程组织机制体系的重要性,把所有精力全部投入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施两个环节中,缺少对校本课程的目标体系和评价体系建设,所建立起校本课程体系残缺不全。
3.校本教材质量良莠不齐
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编写是校本课程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在校本课程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十多年来各地学校、教师对校本课程教材的开发与编写进行了大量积极的探索与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绩,但也还有不少地区、学校的校本教材存在质量不佳的问题。例如,某些学校开发的校本教材只单方面考虑本校的师资特长,并不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某些学校开发的校本教材只是一些教学素材的堆砌,零零碎碎,章节之间完全体现不出循序渐进、从易到难的教材编写原则。
二、当前校本课程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根源分析
1.课程规划管理者对校本课程的种类与内涵认识不清
部分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规划者对校本课程的种类认识不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部分校本课程建设规划者片面地认识校本课程,以为校本课程就是国家课程或地方课程的校本化,或者以为校本课程就仅仅是以本校或本社区文化特色为课程建设资源在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以外开发新课程。这些校本课程的建设规划者对国家设立三级课程管理机制的重大意义理解不深,对全面加强校本课程建设在提高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教学质量,填补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不足,保护与传承区域特色文化等方面存在的重要意义缺乏了解。
2.课程建设的理论知识缺乏
对于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校本课程是一个外来新生事物,这一特定名词进入我国还不足二十年。课程建设是一项对专业理论知识要求较高的工作。在2001年启动课改之前,课程建设规划管理只是极少数教育专家的工作,我国的绝大多数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在此之前从未接触过课程建设设计规划方面工作。普通师范专业院校也并无开设课程建设规划类课程。大多数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也没有系统地组织举办过相关专题培训。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在这些年的校本课程建设规划设计中缺乏专家的有效指引,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深一脚,浅一脚,进展不快,甚至停滞不前也属正常。
3.教材编写者课程质量意识淡薄,专业素养不高
一方面,受传统“主科、次科”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对校本课程建设的意义认识不深,缺乏素质教育意识,认为校本课程建设只是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之外的“非编制课程”。认为校本课程只是走形式,没有统考,不必讲究课程教学质量,没必要花过多心思与精力去认真编写教材,甚至没有必要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去认真备课上课。
另一方面,有些负责编写校本教材的教师虽然对待编写工作态度很端正、认识很到位,但无奈自身在编写课程教材方面的教育理论、学科专业知识素养不高,无法编制出一本高质量的校本教材。
三、应对策略
1.加强校长课程建设规划能力培训
校长是学校发展的设计师与领路人,一所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校长是否对校本课程建设有科学的认识。对校长加强培训的目的在于提高校长对校本课程建设认识与理解,全面了解校本课程的种类、体系结构、运作机理、实施途径、作用与意义等。只有让校长对校本课程建设有正确的认知,深刻了解开展校本课程建设对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社区特色文化传承、学校特色打造等方面的作用与意义,清晰地开展校本课程建设的方法路径,意识到加强校本课程建设的迫切需要,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才有可能得到一张科学合理的规划蓝图,教师按照校长的课程规划执行建设工作的时候才有可能构建出一个种类齐全、体系健全、富有生命力的校本课程体系。
2.加强教师课程理论知识培训
要提高校本课程建设质量,光有好的设计蓝图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好的施工者。如果说描绘校本课程建设蓝图是校长曾级领导者的事,那么对照设计蓝图执行项目施工无疑是一线教师的责任。一线教师是校本课程教材编写与实施两大重要环节的执行者,他们对课程编写、实施、评价等理论知识的认知水平直接影响校本课程建设的质量。教育主管理部门、学校管理者在对教师加强课程建设相关理论知识培训方面应从思想上给予重视。
3.完善校本课程建设制度与监督机制
校本课程建设制度与监督机制属于校本课程评价体系的一部分。完善校本课程建设制度与监督机制是促使校本课程体系各机能系统有效运作,保障校本课程体系的新陈代谢与生长发育功能正常运作,推动校本课程建设是实现自我更新、自我发展、自我提质的基础。在加强校本课程监督机制建设方面,主要应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校本课程建设制度体系。如《校本课程开发纲要》《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校本课程实施制度》《校本课程开发评审制度》《校本课程实施质量评价方案》《校本课程实施质量监测制度》等方案与制度。
二是设立校本课程实施质量监督机制。如制定设立校本课程实施监控小组,巡查校本课程课时计划落实情况;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访谈、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满意情况;定期组织校本课程执教老师进行访谈,了解任课教师对课程教材内容、目标制订、实施开展、评价方法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等。
参考文献:
[1]肖林元.校本课程的建设性缺失与矫正对策——以南京地区校本课程建设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5(3):95-99.
[2]史根林,邱白丽.校本课程建设的现时困境及策略重构——基于江苏省2013年度59所复审和晋评学校相关指标达成度的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9):48-53.
[3]陈瑞生,徐安鸿.学校文化精神的内涵与实践——以上海市观澜小学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10(2):35-38.
[4]江筱毅,卢淦坤.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督导模式构建研究[J].体育师友,2013(3):45-47.
[5]倪闽景,纪明泽,何永红.向均衡、精品、特色迈进——上海市中学校本课程建设现状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3(3):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