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与高师中文教育衔接之我见
2016-05-24李军
李军
摘 要:目前高中语文教学对语文教师的素养要求也渐高。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亟待与高师中文教育相衔接。同时,高师中文教育的反思也必须从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切入,进行针对性的衔接。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高师中文教育;衔接;改革
高中语文教学引发的批判、探讨与改革此起彼伏,高师中文教育所承担的使命与责任越来越重要。而高师中文毕业生越来越表现出一种不适应,这固然受教学经验、学校高考目标等因素制约,但高师中文与高中语文的衔接是无法回避的问题。笔者试图从高师中文毕业生与一线语文教师的角度,谈谈高中语文教学和高师中文教育,以期更好地实现高中语文教学与高师中文教育的衔接。
一、高中语文教学问题
1.教学的僵化
高中语文教学的僵化重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上。中学语文教师讲解课文的方法大多是“解剖—概括式”,即“先讲字词句,再讲段落大意,再概况主题思想,最后总结写作特点”。好好的一篇美文,需要从“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顿悟”等方面去学习它的美,而不是各取所需。而到了高三备考阶段,为了应试、分数,更是将原来生机盎然、意味四溢的语文课堂,分解切割到淋漓尽致的地步。
从基础年级的课堂教学到高三复习备考,都充分表露出高中语文教育理念的落后,或者叫教育观念不落实。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注意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有个性的发展。“中学语文教师的思想如此苍白,知识如此单薄,他们何以面对这些成长在高度信息化环境中的一代中学生呢?扼杀思想,窒息才情是窒息语文教育的必然收获。”(张国俊)
2.高中语文教学的功利性与无序化
首先,每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名誉地位的取得,都是由教学成绩决定的。而教学成绩无疑是最无情的杀手。高考向学校要成绩,学校向教师要成绩,教师自然向学生要成绩。高考不变,必然“上好之,下从之”,“成绩决定一切”就取代了语文真正的教育目标和理念。
其次,在社会的强烈声讨之下,语文教学“知耻而后勇”,各种教学模式便应运而生。这些教学模式都是一线教师求变的积极探索。但可悲的是,这些模式诞生后,便被固定化、模式化。一旦某种模式没有达到预期,便很快被另一种模式取代。如此循环,混乱无序,教师自然无所适从,更可怕的是,把自己也弄丢了。
二、高师中文教育的问题
1.基础起点低
从目前师范院校招生情况来看,高分学生不愿意报考师范院校。近年来,山东省投放了农村师范生计划,即便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考生志愿填报情况也非常不乐观。所以考入高师院校学生固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逐渐弱化。
2.高师的教学和课程问题
高师中文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更注重于大四一年的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撰写,而又很少和高中语文的教学目标相衔接。“注重就业,在培养基础教育的同时,又看重‘宽口径;既面向教育,又面向社会岗位,所以教育的针对性就弱化。”“就业压倒一切”成为高师院校的主导思想,教育缺少正确的目标,学生就缺少求知的动力。同时高师中文课程也缺少与高中语文的对接。高师中文教师多侧重于研究,而且大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领域。笔者在大学学习现代文学这门课程时,专业教师擅长鲁迅研究,所以授课细致入微,“鲁迅”专题结束,现代文学也随之结束。如此,中文专业学生的知识缺陷就此形成,其也必然会遗患到高中语文教学。再次,课程乃至教材的一成不变,也成为高师中文教育不能与时俱进的重要因素。
三、高中语文教学与高师中文教育衔接的几个关系
1.小语文和大语文的关系
高师中文教育在专业研究具有较强的优势,不过其专业研究是特定专业、特定领域、特定课题,只研究喜欢的和擅长的。而高中语文的一个重要理念是,“语文的外沿等于生活”,其教学内容包罗万象,其考试素材“丰富多彩”,其涉及领域“个个咸宜”。它决定了高中语文教师不能只喜欢,不能只擅长,更要广泛涉猎,不仅要精,更要博。
2.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大学学习的知识和高中学习的知识大为不同。高中语文教学即便是在应试下,也需要对文本进行领悟,对写作的指导,更不要说高考功利化对解题思维和应试能力的要求。要解决“知道”与“正确”的矛盾,要解决“心知”与“讲出”的矛盾,要解决“自知”与“学懂”的矛盾。高中语文教学对高师中文学生的知识、表达、指导能力有了更高的期待。
3.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技能的关系
目前,高校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较强,对教育软件工具掌握熟练,课件制作非常精美,给语文课堂带来活力。但也应该看到,过于依赖这些现代教育技术,而遗缺了一些在中学课堂上仍起着重要作用的传统技能(如书法、朗诵等)的训练,甚至钢笔、粉笔这些硬笔书法技不达标。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目前仍处在“山重水复”的摸索之中,盼望着,高师中文教育可以带来“柳暗花明”的希望,带来清新气息,带来勃勃朝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