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发金针
——针灸大师胡荫培
2016-05-19■韩托
■ 韩 托
毫发金针
——针灸大师胡荫培
■ 韩 托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北京针灸界的“南王北胡”都是名冠京城的响亮人物,其中素有北胡之称的胡荫培先生更是以其毫发金针闻名遐迩。几十年中,他凭借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和勇于创新的从业精神,救死扶伤,解人危难,普济众生。在北京乃至全国范围内独树一帜,开启了一代中医针灸大师的传奇人生。
“毫发金针”胡荫培
师承先辈 潜心修研
胡荫培,字少衡,1913年3 月19日出生于河北省清苑县的一个中医世家。据《清苑县志》记载,胡荫培的祖父胡子卿,就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中医大夫。父亲胡鉴衡在保定城隍庙街开办的胡氏诊所也是方圆百里响当当的名号。正是在这样家庭的熏陶感染下,他从很小的年龄就踏上了望、闻、问、切的习医之路。
二十世纪初,祖父去世以后,为使自家的医疗事业获得更大发展空间,父亲胡鉴衡告别古城医界,又携家带眷迁居北平,居住在北城东四十二条22号,并开了私人门诊。那一年胡荫培刚满5岁。
胡荫培天资聪颖,谦谨好学,潜质可嘉,是个学医的好苗子。从小,父亲就对他寄予厚望,倾心传授医学知识。
胡荫培读书很用功,从小学开始,他的学习成绩就一直名列前茅,16岁便考入北平辅仁大学。课业之余,父亲就要他背诵医典歌赋,初始是背诵浅显通俗的《医学三字经》、《药性赋》等,继而攻读言辞难解的《濒湖脉学》、《汤头歌诀》。父亲对他的教导颇为严厉,要求他背过的中医典籍都能出口成诵、并理解其意。为强化记忆,父亲还时常对他“突袭”提问,若某段经文背诵不下来,免不了要受到训斥。严师出高徒,正是父亲的精心培育和严格训练,为胡荫培后来诊疗理论的创新和医疗技术的运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小时候,在随父学医过程中,他看到父亲经常给患者扎针,便对神奇的针灸疗法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且自己也仿制了一个小针包,插上不同尺寸的毫针,课余时间经常在自己身上试练。父亲见他很有悟性,就在诊余给他讲解各种针灸要领,还教他背诵《玉龙歌》、《针灸十四经尺寸歌诀》、《禁针穴歌》等。有一次他过生日,父亲给他买了一本清代方慎安著的《金针秘传》送给他,他高兴的爱不释手。另外,为了学好针灸技艺,他还经常找父亲的老朋友,擅长针灸的吴彩臣先生请教。自身的刻苦努力加上吴先生的悉心指点,使胡荫培的针灸技艺越发纯熟。
1931年,为使中华医学发扬光大,更好地服务北平人民,胡荫培的父亲胡鉴衡先生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联合北平的医门同道拟创办京都平民医院。自此,他日夜操劳建院事宜,研究制定规章制度,报请北平市卫生局和警察署批准。但因当时政局动荡,世事维艰,他终日奔走,殚精竭虑,不慎冒触风寒。令人遗憾的是,他还未能完成自己的人生夙愿,不久便辞别人世了。
父亲的突然病故,给18岁的胡荫培造成了很大打击。从那时起,他就肩负起了照顾全家的重担。为完成父亲的遗愿,他放弃了刚读两年的大学,转而发奋习医。考入了由萧龙友、孔伯华、施今墨等人组建的北平国医学院。1932年春,施今墨先生又创建华北国医学院,并亲任院长。胡荫培又成为研究生班的一名学员,跟随施先生继续深造。
华北国医学院在课程设置上以中医为主,“中西兼授,融会贯通”。中医课程有《中国医学史》、《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本草,以及内、外、妇、儿、针灸等学科,另有生理卫生、解剖学、病理学、细菌学、药理学、诊断学、传染病学等多门西医学科。无论中医学科还是西医学科,胡荫培都成绩优异。施今墨先生对他颇为赏识,不仅悉心传授医术,还委派他担任一些教务工作。
由于他为人谦逊,待人诚恳,学习勤奋,办事严谨,一直陪侍于恩师左右,最终成为施今墨的三大弟子之一。以后几年中,他始终跟随施先生充当侍诊和助教角色。
因胡荫培早年间跟父亲和吴彩臣先生学过针灸,有一手好针法,故在随施今墨先生侍诊时,遇到需要针灸治疗的特殊病患,施先生就在开方的同时,让他配合扎针,这样就弥补了施先生不擅长针灸的遗憾。就这样,胡荫培不负众望,在施先生的耳提面命下,凭着自己扎实的中医理论和娴熟的针灸技术,逐步成为当时誉满京城的针灸大师,对针灸技艺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毫发金针 誉冠京城
1935年,22岁的胡荫培参加了北平市卫生局针灸医师资格考试,在众多参试者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脱颖而出,取得了针灸医生的职业资格。同年,他继承了父亲生前开办的私人诊所,重新开业,独立行医。
胡老在积水潭医院
开业后,他凭借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和娴熟精到的业务技能,迅速在北平医界声名远扬。随着门诊量的增加,诊室也由开始租用的2间北屋逐渐发展到7间,仅两三年的光景,整个22号大院都成了胡先生的私宅。每日间,诊室门前都是车水马龙,患者云集,经常出现一号难求的紧张局面。
据有关资料记载,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期,北平城有两位针灸医生擅用金针治病,一位是王乐亭,他用的金针长6寸,在南城堪称一绝;另一位就是胡荫培,他所用针具是以24k纯金加钢特制而成的,针体细如毫发,柔软而有韧性,在北城也是赫赫有名,所以就有了“南王北胡”和“毫发金针胡荫培”的美誉。
胡先生的针法颇具特色,后人总结有四大特点,即:精准、轻快、稳重、灵验。
1945年,名冠京城的胡荫培先生被卫生界推选为北平国医公会理事,北平十大名医。1946年,施今墨先生因事离京外出一年,点名由胡荫培代理华北国医学院院长职务。由此可见其当时在中医界的影响和地位。
随着医界影响力越来越大,各界名人也慕名前来找他看病。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就曾经是胡先生的病人。有一次,梅大师演出前受了风寒,嗓子哑了,还伴有咳嗽,专程来请胡荫培诊治,先生为他扎了一次针,并开了三剂药,梅大师服用后,很快就好了,如期演出,并专门派人给先生送来了戏票。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因不慎受风导致面瘫,出现一侧口眼歪斜,额纹消失,闭眼不实。突如其来的急症使他无法上台,又恐延误治疗会影响日后的舞台形象,十分焦急。经人引荐找到先生,先生诊察后,针灸6次,程先生的脸就完全恢复了,日后照常上台演出。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连丽如先生的父亲连阔如跟胡荫培是好友,连家有人生病都请胡先生诊治,说评书的时候还不忘给胡先生做宣传。
除了京剧界的朋友之外,先生通过诊病也和很多电影明星熟识,像《赛金花》的主演王莹,《渔光曲》的主演王人美,著名电影演员赵丹、林默予、金山、孙维世等。曲艺界也有不少好友,像前文提到的评书表演艺术家连阔如、唱京韵大鼓的骆玉笙、孙书筠。甚至连相声界的侯宝林先生也曾数次问诊于先生。另外,像蔡畅、郝治平、裴丽生、爱新觉罗·溥杰、嵯峨浩夫人等政坛、社会名流都曾来请胡荫培到府上看病。
建国初期,解放军首长林彪和叶群夫妇和其他中央首长也曾找胡先生诊疗……这样的例子已不胜枚举。
胡荫培医馆的挂号牌
医术精湛 神手佛心
1966年,“文革”风暴平地而起,一切文化的东西都在扫荡之列,胡荫培也被打成了反动学术权威、牛鬼蛇神。
文革后期,全国大兴针灸麻醉,积水潭医院也不例外。1973年秋天,骨科病房有个住院的病人,因颈椎压迫脊髓,造成不完全性截瘫,需要马上手术。但是病人对麻药过敏,这令手术大夫颇为犯愁。于是,主刀大夫骨科主任宋宪文教授专请胡先生做针刺麻醉,配合手术。颈椎这么大的手术采用针麻,医院此前尚无先例。手术难度大、风险高,麻醉能不能成功,是关系到手术成败的关键,也关系到病人的安危。一旦针麻失败,病人就会有生命危险。何况胡先生刚结束审查,恢复工作,让这样的一个刚被摘掉“反动学术权威”帽子的人做针刺麻醉,院方也承担着一定的风险。在院方的周密准备下,首例针麻下颈椎手术开始实施。
胡先生不慌不忙,端坐在手术台前,他先针刺病人的三阳络透内关穴,深刺,行捻转重手法;再用四寸不锈钢针,避开手术切口,在颈椎棘突两侧的夹脊穴从下至上沿皮透刺,随后把电导仪的导线夹在针柄上,接通电源,做强刺激。手术进行了100分钟,胡荫培始终坐在台前不停的捻针。手术室里,参观的进修大夫、外国留学生、本院医生足有几十人,里里外外围了个水泄不通。在场的人,无不为胡先生捏了一把汗。直至手术结束,病人始终没有感到疼痛。手术进行得非常成功。
术后,主刀大夫宋献文长出了一口气,他向胡先生表示感谢,感谢他成功地进行了针麻,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从此,整个积水潭医院每有需要针麻的大型手术,必请胡先生到场。
医学界一直流传着“外科不治癣,内科不治喘”的说法。牛皮癣,即银屑病,是让中西医大夫都头疼的顽症。胡荫培先生在治疗牛皮癣上,有一套自己独特的方法。除了内服中药,还运用梅花针叩刺患部,在背俞上放血,见效很快;对甲状腺肿大,俗称“大脖子”的治疗,他也有绝活,采用金针刺拨(局部阿是穴),再配上理气化痰的中药,一般治疗15次即可痊愈。另外,对落枕、闪腰岔气、打嗝、便秘、梅核气、喑哑、眩晕、失眠、心律失常及各种急慢性疼痛等临床常见病症,先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治疗方法,往往都是一针见效。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行医过程中,胡荫培先生始终把孙思邈的“普同一等,一心赴救”当成座右铭。认为不论贵贱、贫富,救死扶伤是医生应有的职业道德。
1947年的寒冬腊月,河北省三河县的一对夫妇,来京看病,因为没钱,一路乞讨,饥寒交迫,倒在朝阳门城楼下,一位好心的人力车夫见到后,把他们拉到胡荫培医馆。胡荫培得知后立即安排助手把病人抬进诊室。男的已经高烧7天了,经诊脉、查体温后,胡先生在脉案中这样写道:“冬瘟失治,表邪入里化热,急拟表里双解之法救之。”处方拟好后,叫家中车夫老赵师傅带上钱到宏仁堂取药急煎,给病人服用,并留他们在家中免费食宿调养。3天后,病人退烧痊愈,胡夫人给了他们一些路上穿的干净衣物,胡荫培又送给他们10块大洋,作为回乡的盘缠。这对夫妇被胡先生的慷慨救济感动的泣不成声,在门口“神手佛心”的大匾下,长跪不起,感激涕零。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东城区香饵胡同有一位孤苦伶仃的赵老太太,得了颠狂症(就是现在说的精神分裂症),嬉笑谩骂满街乱跑。胡荫培听说后,带上助手上门施治。先生看过病人后,认为“此病为痰迷心窍所致。治当开窍醒神,清心化痰,解郁散结之法”。随即一针直刺百会,行捻转手法;接着,以强刺激手法刺人中,针尖刺透至鼻直至泪出。然后刺左内关、右神门;针后赵老太长叹了几口气,其狂即止,精神转安。胡荫培安慰她一番,又送给她一丸苏合香丸和一盒牛黄清心丸。那时,胡先生出诊一次7块钱,1丸苏合香丸5块钱(当时市面上最好的44斤装的“冰船牌面粉”1袋就要6块钱)。经过两次上门治疗,赵老太太的病就好了。
深谙大义 心系祖国
解放战争时,胡荫培有一辆漂亮的黑色雪弗莱轿车,是天津的一位患者送给他的。这样的车在当时的北京城也是稀罕之物,不仅是财富,更是身份的象征,是他的心爱之物。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力困乏,百废待兴,国家号召全国人民购买公债,捐款捐物,支援国家建设,胡荫培深谙民族大义,以国家利益为先,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毫不犹豫的卖掉了自己心爱的雪弗莱,换成了一辆摩托车以备出诊使用,剩下的钱全部买了国债。当时流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从那以后,几乎每年他都要购买。当时的中医界数他购买的公债最多。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医也获得了新生。1950年5月30日,北京中医学会在北京中山公园来今雨轩宣告成立。1951年4月21日,北京中医学会成立了针灸委员会,主任委员高凤桐,委员有王乐亭、刘介一、胡荫培、尚古愚。他们遵照学会的部署,积极开办针灸研究班,为适应新中国卫生事业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训了全市90%以上的针灸医生,并培养出一批针灸医疗骨干和师资力量。1952年底,在北京市卫生局的支持下,北京中医学会在西单十八半截胡同开办了针灸门诊部(北京西城区护国寺中医医院前身),胡荫培同王乐亭、牛泽华等针灸学会委员,自愿放弃自己诊所的部分业务,每天到门诊部参加半天的诊疗工作。由于门诊部汇聚了京城知名的针灸专家,技术精湛、服务周到,对贫困市民提供免费服务,因而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胡荫培为了每天下午能到西单的针灸门诊部上班应诊,舍弃了自己诊所的部分业务。由于病人多,忙不过来,他又在西四南缸瓦市甲46号租房开了分诊所。这个诊所的面积不大,只有两间诊室。他每天下午从针灸门诊部下班后,就立即赶往分诊所,为慕名前来的患者诊疗,殚精竭虑,无怨无悔。
1958年秋,胡荫培受北京市卫生局的聘任,来到积水潭医院针灸科工作,结束了他23年的私人开业生涯,成为建国后积水潭医院的第一任针灸科主任。当时的积水潭医院是新创办的综合性医院,虽然以骨伤科为重点,但是各科专家人才济济,是北京市四家重点医院之一,所以病人非常多。在那个热火朝天的年代,时代的热情也感染了胡荫培。正值壮年的他,本来就十分敬业,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就更加努力地工作了。他每天上午提前半小时到单位上班,一进诊所就开始为病人治疗,常常是工作到下午一点还下不了班。医院给他配了两个年轻的徒弟做助手,徒弟都累得吃不消了,可他依然精力充沛。门诊结束后,下午还经常参加政治学习,院务会议,处理科里的日常工作,在百忙中还要挤出时间给徒弟们讲课、整理医案、撰写论文、到院外会诊等。他的日程经常是安排的满满的,而他也乐此不疲。
由于他工作积极努力,多次受到院领导的表扬。其女儿胡益萍回忆道:“记得有一次父亲患肠炎,诱发了多年的老毛病脱肛,疼痛使父亲满头大汗,但是他仍然带病坚持门诊工作。”父亲的这种干劲的来源,用他自己的话讲:“中医药学是祖国医学的优秀文化,只有世代相传才能发展,我们有责任去继承、去实践、去整理,共同努力为中医事业做贡献,这样才能对得起老祖宗。”除了医院和科里的工作,胡荫培还热心中医针灸界的社会工作,并曾担任东城区的政协委员。
一代名医 誉威长存
1987年3月16日,胡荫培因患卧床综合症,突发肺部感染,不幸去世。享年74岁。
在女儿胡益萍的回忆录中,记载了先生去世前的一段往事:
记得那是1987年春节后的一个晚上,他抚摸着自己的手,指着手掌外侧对我们说:“手太阳小肠经的腧穴——后溪穴,是治疗功能性腰痛比较好的穴位,因为这个穴能通督脉…”语气是那么沉重,声音是那么低沉,显然已经力不从心。他老人家语塞了,流下了眼泪,做了两个摇头的动作。我们被这种突然的情况惊呆了,刹时间脑海中出现一种不吉祥的征兆,泪水顿时涌出……第二天父亲出现咳嗽、气短、高烧等一系列肺部感染的体征。尽管积水潭医院安排了最好的专家,但病情日渐加重,老人家明显虚弱,终于在1987年3月16日(农历丁卯年2月17日)上午8时15分与世长辞,享年74周岁。
12天之后,积水潭医院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为胡荫培举行了追悼会。
礼堂内摆满了花圈和挽联,先生生前的同事、学生、亲朋好友闻讯后纷纷赶来送别这位德高望重的中医教授、针灸专家。
追悼会由积水潭医院党委书记肖秀芝同志主持,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积水潭医院院长王澍寰教授致悼词,先生长子胡春生代表家属向领导和来宾致词答谢。送花圈、挽联的有卫生部部长崔月犁、公安部常务副部长李广祥,中国科协副主席裴丽生、国家中医管理局局长吕炳奎、北京市卫生局局长刘俊田及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中医学院、北京医学院、全国中医学会、全国针灸学会、北京中医学会、北京针灸学会、北京中医医院、协和医院、同仁医院、友谊医院、天坛医院、宣武医院、朝阳医院、安定医院、积水潭医院等。挽联有:“持针砭,救死扶伤;调汤药,妙手仁心。”“誉威长存”、“金针济世”、“绝代神针”等等,评价极高。
参加追悼会的有卫生部副部长郭子恒、中国民间中医药研究开发协会秘书长言林、著名老中医赵绍琴、贺普仁、吉良晨、曹希平、张士杰、金伯华教授及各单位领导和中医同道、亲朋好友350多人。
1987年7月14日上午10时,胡荫培先生的骨灰安葬于京西万安公墓。墓碑上刻
有胡先生“墓志”,上面写道:
著名中医耆宿、针灸专家胡荫培,字少衡,河北清苑人。祖传三代世医。医疗教学五十余载,神手佛心,针药并施,活人无数,誉满京师,有“毫发金针”之赞。发表许多医学论文,养弟子遍及中外,为发展我国中医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尊敬的胡老,安息吧。
胡荫培教授行医50余年,先后担任过华北国医学院讲师、教授、代理院长,北京国医公会理事,北京中医学会理事,北京市第二中医门诊部顾问,北京市中医进修学校教师、顾问,北京积水潭医院针灸科主任,北京国际针灸研究生班临床导师、中医教授,北京中医学会针灸分会顾问,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1954年曾任东城区政协常委。
主要学术著作有:《胡荫培临床经验》、《胡荫培医案选编》、《瘫痿疾病论治》、《中风病的辩证施治》、《环跳穴的应用》等30余篇论著,另著有《鉴翁医案》、《留耕堂医话》,遗憾的是,文革中都被付之一炬。无论是学术研究、专业理论,还是人才培养或临床实践,胡荫培教授都是建树不凡的,他的学术思想和宝贵的临床经验、及针灸技艺,在中医针灸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我国的针灸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