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教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
2016-05-19杨华
杨华
[摘要]用“以学定教”的理念来设计课堂教学,不仅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更促进了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文章在分析“以学定教”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学定教”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以学定教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00093
新课程强调“教”服务于“学”,要把学生置于教学的核心地位,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和尊重学生思维的多样性,才能有效组织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及学习情况来确定教学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去进行探讨,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一、“以学定教”的基本内涵
所谓“以学定教”,就是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及其年龄特点来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由此可见,教师的“教”既要从学生的“学”开始,也要在“学”的基础上展开,要以使学生养成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为目的。“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从关注教师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转变,要依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努力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从而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获得高效、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及学业进步,实现教育教学目的。
二、“以学定教”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探索
“以学定教”首先要从研究学情开始,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情况,才能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案。学情研究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本文主要谈一谈怎样结合初中生的认知经验和认知需求两个方面进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一)结合学生的认知经验进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 认为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部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实践证明:结合初中生的认知经验进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是可行的、有效的。初中生的认知经验主要包括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等方面。
1.从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开展探索性学习
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将历史课程的学习问题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从教材中找出与生活密切结合的要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进行探索性学习,并在此过程中获得历史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增长。比如教学《对外友好往来》一课时,可以通过鉴真东渡、玄奘游等史实,让学生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情况,引导学生联系近年来我国领导人的外交活动,通过两个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的对比,让学生从中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以更好地了解历史是一部时间史。这样将历史内容生活化,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过去人们的行为,更加深入地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了解目前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宗旨是加强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
2.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开展探索性学习
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起来,他们的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方面的情况更容易被教师把握,因为它们的发展轨迹在课堂表现上和作业完成上。通过对学生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的判断,教师可对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整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探索,有效突破学习重难点。比如在学习《秦王扫六合》一课时,大部分学生通过影视作品、网络等途径,对秦始皇统一六国与修筑长城等有了初步了解。因此教学时教师可按照学生的认知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重组,提前安排学生学习“焚书坑儒”这一知识点,引导学生在学习探究中理解“焚书坑儒”的背景、动机和后果,从而进一步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的措施。
(二)结合学生的认知需求进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刺激学生的内部认知需求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首先要以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作为学习的动力。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和历史学科的特点创设合理的历史情境,作为刺激学生认知需求的有效手段。比如教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分角色扮演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再现雅尔塔会议上三人斗智斗勇的场面,从而营造历史氛围与历史场景。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不仅能提高探究新知识的欲望,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而且在亲自体验历史中引发思考,从而加深了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2.向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是学生开展学习探索的载体。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学的实际需求,遵循适切性原则创造性地整合教材,以保证开展的教学内容真正符合学生实际情况,便于学生探究和理解,构建起相对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总之,教学中根据“以学定教”理念来设计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不仅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更促进了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不仅是对历史教学本质的回归,更是顺应新时代培养学生可持续学力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严骏.以学定教:初中历史教学的应然选择[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 ,2015(7).
[2]李娟.初中历史教材整合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新课程(下) ,2014(7).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