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探微雕技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6-05-19徐志文�オ�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微雕情境语文

徐志文�オ�

[摘要]微雕技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为三部曲。一是“灵怪之技”,作为现代“奇巧人”的中学语文教师,需要拥有娴熟而精湛的教学技艺,进行“翻转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提高教学的效率;二是 “因势象形”,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优化课堂教学;三是“颇具情态”,让语文课堂呈现情境美,让学生的思维在美的情境中驰骋,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收获体验,提升课堂的品质。

[关键词]微雕规律课堂学生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00004

微雕,微小精细的雕刻技术,富有立体感,是一门绝技。倘若将微雕技艺应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定是画龙点睛的一笔,定能让语文课堂“栩栩如生”。

一、灵怪之技: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育的目的是学,而不是教。”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体。因此,作为现代的“奇巧人”——教师,在教案设计上应该“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人,致力于主体”,进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真正参与进来,与学生共同分享和理解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激活我们的主体、我们的学生和我们的心灵之间的关联,令我们一次比一次完整”。笔者深切意识到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最不该被忽略的。

翻转式学习,即让学生先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再进行教授。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芦花荡》为例,作家孙犁的这篇小说具有散文化的结构与诗化的语言。课前,笔者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书写并积累本课的生字新词,再在预习本上写出一个需要师生共同解答的疑惑或是最想从这篇课文中获得的知识。在驾驭课堂的时候,笔者得将学生的提问整合,结合小说的三要素设计四个问题:一是课文中写了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作者怎样对其进行描写;二是老头子的性格核心是什么,课文哪些内容体现他的性格特点;三是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四是概括故事的情节,文中具体写了哪两件事。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挥团队合作精神,讨论探究这四个问题。

语文教学关注的是言语本身的物质存在,就是要认真听听它的声音,辨辨它的色彩,掂掂它的分量,摸摸它的体温,把它放在整体的关系之中,摆在和语境的关系之中,反复审视、掂量、咀嚼、玩味。只有关注“怎么说”,才能把握准“说什么”。在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之后,教师要做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发声”,而不是教师一个人在进行“填入式”的教育。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后,教师需要做的是给学生一个舞台,让他们畅所欲言,碰撞思维的灵感。让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才是充满魅力与生机的。

二、因势象形: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每个人的身心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例如,身体的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因此,我们的教育工作要遵循这种顺序性,因势象形,依循学生的认知曲线、思维的张弛、情感的波澜,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师需要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努力做到因人施教,但并不是意味着要迁就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或降低教育的标准与要求。苏联的维果斯基曾提出“最近发展区”,他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因而,教育必须不断向学生提出他们能接受但又高于现有水平的要求,以促进他们的发展。我们在课堂问题设计和布置的作业中,首先要考虑这个问题学生是否已经熟练掌握了,如果已经熟练掌握了,就没有必要做机械的重复了。其次要设计一些学生经过一定的思考能得出答案或经过启发提示能得出答案的问题和作业。最后要考虑所提问题和作业是不是大多数学生都能经过思考得出答案的,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跳一跳,摘个桃”。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能得出答案既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发展,又增强了他们的信心,让他们有信心下一次跳得更高,想得更远、更深。

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春酒》第一课时为例,笔者先设计了一个浅显的问题:“作者家乡的酒和后来作者自己酿的酒的味道一样吗?你从文中哪句话看出不一样?”这个问题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可以得出答案,但要把文章读完才行,因为“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处。紧接着,笔者开始追问:“那么到底家乡的酒与后来自己酿的酒味道有什么不一样呢?”这个问题学生要经过一定的思考才能找到答案。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认清学生发展规律,掌握并遵循规律,努力在教育教学中运用这些规律,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三、颇具情态:微雕课堂的情境之美

美,是教育的磁石。在李吉林的教育理念中常常追求三个境界:“教学不仅为了学生学习,还为了学生主动地学习;教学不仅为了学生知识的习得,还为了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教学不仅为了学生的未来做准备,还为了今天获得最初的幸福人生。”因而,语文教学课堂需要告别枯燥无味,需要充盈皎皎似新月、炎炎如红日、灿灿若星辰的美在其中,进而能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那么,就让微雕技艺呈现课堂的情境美,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体验,让学生的思维在美的情境中驰骋。

情境似一把精致的钥匙,开启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深入学生的内心。李吉林说:“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笔者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散步》时,以马年春晚的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导入,唤醒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以及对浓浓亲情的体悟。

勤学不如乐学。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能更好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孩子们喜欢在热烈情绪的主导下,体验角色、表现角色。加上角色的思维和系列的操作活动,都使他们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中,笔者请学生来当主角,扮演文中的“我”、母亲、儿子、妻子这四个角色。“言为心声”,学生通过语言来还原当时的情景,诠释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的情感涟漪,进而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其中,妻子在文中没有说话,那就请学生进行文本的再创造,给妻子设计一句话,让学生在学中得到快乐的情感体验。

在这篇朴素的美文里,有着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铺展着生命的新绿,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整齐的桑树,有水波粼粼的鱼塘。为了让学生的感受能由平面趋于立体,由单薄趋于丰满,笔者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关于田野、新绿、菜花、桑树、鱼塘等图片,并请学生回忆有关的古诗句,与课文内容相互照应且相得益彰。《散步》似一首尊老爱幼的赞歌,更似一首生命的颂曲。学生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丰富了精神世界,润泽了心灵。

诗人叶芝曾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倘若将微雕技艺应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定能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种,让星星之火燎原,让课堂教学真正充满生命成长的人文韵味。

[参考文献]

[1][美]阿克夫,[美]格林伯格著.翻转式学习:21世纪学习的革命[M].杨彩霞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严育洪.微雕课堂:教学的细节功夫[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美]帕默尔.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4]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李吉林与情境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陈剑平)

猜你喜欢

微雕情境语文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精微至极虚实相宜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微雕
叶子的微雕世界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