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州市民旅游空间行为特征比较研究

2016-05-18秦俊丽林岚

关键词:比较研究

秦俊丽,林岚

(1.山西大同大学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2.福建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旅游研究所,福建 福州350007)



福州市民旅游空间行为特征比较研究

秦俊丽1,林岚2

(1.山西大同大学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2.福建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旅游研究所,福建 福州350007)

摘要:对1428个有效样本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包括旅游态度、节假日出游选择、旅游方式、旅游频率、旅游时间、旅游消费水平、旅游决策影响因素和旅游产品偏好和旅游兴趣与空间行为比较等9个方面的旅游空间行为表现及变化趋势,揭示福州市民旅游空间行为的一般特征。研究结论为旅游市场的准确定位、资源景观的整合开发、设施环境的改善提高等提供科学依据,对促进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福州市民;旅游空间行为;比较研究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升温,城市居民已经成为旅游活动的主力军,他们的旅游行为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旅游方式的自主化、内容的多样化、目的的时尚化和新颖化等,而以上这些正是城市居民旅游空间行为特征的最好表现[1]。围绕旅游空间行为特征,学者们迄今展开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国外主要从地理学角度对居民旅游空间行为进行研究,相关文献主要涉及跨区域、跨国界大尺度范围内的流动空间分布特征。[2~4]国内对于居民旅游行为活动的空间研究,虽然时间不长,但文献相对较多,研究体系比较成熟,主要体现在居民旅游空间流动规律、空间结构模式和空间活动特征三个方面。[5]如史久西[6]以POE法对浙江省乡村居民旅游行为进行研究,揭示出与时空因子中关系最为紧密的是出游距离。梁琳[7]通过比例分析、交叉分析等手段, 总结了汉口江滩休闲者的出行特征,及其当日在汉口江滩的空间行为规律呈“三带三区”特征。王辉[8]以大连市居民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旅游时间、花费、动机、偏好、旅游评价及旅游活动空间特征等方面的基础上,揭示城市居民环城游憩行为的一般特征。

旅游作为提高生活质量的核心因素在城市休闲系统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基于此发展趋势,本文以福州市民为例,研究当前福州市民旅游空间行为活动的特征及变化趋势,迎合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和日趋强烈的出游动机。[9]其研究结论可为旅游市场的准确定位、资源景观的整合开发、设施环境的改善提高等提供科学依据,对促进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思路

采用问卷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获取数据,调查时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10年5月~8月,第二阶段为2015年8月,调查区域为福州市区,一部分通过中小学校的配合,将问卷发放给学生,要求家长来完成;另一部分在街区、单位、住宅小区、公园等休闲场所进行随机问卷调查。[10]第一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问卷765份,有效问卷720份,有效率为94.1%,第二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问卷760份,有效问卷708份,有效率为93.2%。

首先,在查阅相关文献研究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取福州市民旅游空间行为各显变量影响数值,建立评价数据库。旅游空间行为问卷内容涉及旅游态度、节假日出游选择、旅游方式、旅游频率、旅游时间、旅游消费水平、旅游决策影响因素和旅游产品偏好、旅游兴趣与空间行为比较9个方面的市民旅游空间行为表现。

其次,将两次收集的数据运用EXCEL进行百分比统计,将统计结果以柱状图的形式展示,以此来比较福州市民不同时间点旅游空间行为的变化规律。

最后,对福州市民旅游空间行为表现及变化趋势进行综合分析,找出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共性特征,联系实际并总结研究结果。

二、福州市民旅游空间行为特征比较研究

(一)旅游态度

从两次调查结果综合分析可以发现,福州市民对外出旅游持喜欢态度的人数最多,占问卷总人数的一半多点,其次是非常喜欢和一般喜欢的人数,不喜欢旅游的人只是一小部分,而非常不喜欢旅游的人则少之又少。从旅游态度的变化来看,福州市民对外出旅游持非常喜欢和喜欢的人数2015年要略高于2010年,持一般态度和不喜欢旅游的人数2015年相应有所下降。由此说明,绝大部分福州市民对旅游持积极的态度,同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对出游感兴趣。

(二)节假日出游选择

在节假日出游选择方面,福州市民利用寒暑假进行旅游活动的人数最多,占到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其次,从两次调查结果比较来看,2015年调查中利用周末和传统节假日时间出游的人数比例明显上升,而黄金周出游的人数明显下降。

结果表明:首先,寒暑假是福州市民旅游的高峰期,一方面说明福州市民外出旅游受到家庭成员(主要是孩子)休闲时间段的影响,与整个旅游市场的季节性趋同;另一方面,反映出居民外出旅游对于时间的迫切需求,较长的可自由支配时间成为外出旅游的必备条件之一。其次,利用周末和传统节假日时间出游的人数比例明显上升,这也许能够说明,随着现代休闲业的不断发展,短时间短距离的近郊游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巨大。再次,黄金周旺季“人满为患”的局面令人望而却步,市民越来越理性消费、理性出游。

(三)旅游方式

从旅游方式来看,两次调查结果排名前三的都是“朋友结伴”、“家庭出游”和“恋人同游”,选择此类出游方式的人数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旅行社组团”和“独自出游”;“网友结伴”所占的比例较少。从两次调查结果比较来看,“独自出游”、“背包族”旅行和“家庭出游”有上升趋势,而“单位组织”旅游方式明显下降(图1)。

图1 旅游方式

结果表明:首先,福州市民主要以家庭朋友一起出游的方式为主,团体旅游的人数居中,而独自游和与不熟悉的人结伴游的人数最少。这一方面反映出市民对于家庭观念的重视和喜欢与要好的人一起出游的心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绝大多数人不太喜欢独行或与陌生人在一起,以及和陌生人同游的种种不适应。其次,“独自出游”和“背包族”旅行的方式有所上升,体现出居民出游心理的成熟和对于休闲放松的真正诉求。再次,“单位组织”出游的比例明显下降,与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相吻合。

(四)旅游频率

从旅游频率来看,回答每年平均会旅游2至3次的人数最多,其次是旅游1次的人数,而不出游和每年平均出游超过6次以上的人数较少。从两次调查结果比较来看,每年出游2次以上的人数有明显的增长趋势,而出游1次或者不出游的人数越来越少。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首先,三分之二的福州市民以每年平均1~3次的频率出游,这一数字充分说明,旅游已经成为福州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所以旅游的频率还不是特别高。其次,福州市民出游的频率近年来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表明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越来越多的市民关注身心健康、重视旅游并积极参与旅游。

(五)旅游时间

在旅游时间花费方面,市区郊县游中,人数最多的是出游1天的人,占总人数的一半多,其次是在市区郊县游中花费2天时间的人,占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再次是花费半天时间的人,花费3天或4天以上的人数较少。从两次调查结果比较来看,市区郊县游所花费的时间在近五年基本没什么大的变化,整体趋势基本趋同。

国内游方面,选择花费5~6天时间去旅游的人数最多,其次是花费3~4天时间的人数,花费7~8天时间的人数只占20%左右,而在国内游中花费2天以下和9天以上时间的人数较少。从两次调查结果比较来看,选择花费3~4天时间进行国内游的人数有明显上升趋势,而花费2天以下和5~6天时间的人数有所下降。

在国际游方面,从总体趋势来看,人数比例最多的是花费14天以上进行国际游的居民,其次是需要花费8~10天的人数。在2010年的调查中,花费7天以下时间进行国际游的人数最少,只有11.8%,而2015年的调查中,这一趋势有所改变,选择人数比例最少的变为11~13天。

由上述结果可以看出,多数福州市民利用1天时间进行市区郊县游,利用5~6天时间进行国内游,利用14天以上时间进行国际游。由此可以看出,旅游所花费的时间随距离的增长而增加,较远的距离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而近距离旅游所花费的时间较少。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时间对于出游距离选择的制约性,如果没有充足的可自由支配时间,即使具备了其他方面的条件,也很难实现较长距离的旅行。另外,近五年来居民旅游所需要花费时间的变化,也从侧面反映出国家法定节假日的调整所带来的居民出游时间的变化;同时,也反映出随着交通工具的通达性和国际旅游签证等的便捷性所带来的国际旅游时间的明显缩短。

(六)旅游消费水平

在旅游消费水平上,市区郊县游中(图2),从总体来看,每人每天消费51~100元的人最多,其次是消费101~150元的人数和消费151~200元的人数,而消费50元以下和200元以上的人数所占比例最少。从两次调查结果的比较来看,人均消费100元以上的人数比例在不断上升,而人均消费100元以下的人数比例在下降。

图2 市区郊县游每人每天消费水平

省内游中(图3),从总体来看,每人每天消费151~300元和301~450元的人数比例最多,其次是消费451~600元的人数,而消费在150元以下和600元以上的人数最少。从两次调查结果比较来看,选择花费300元以上进行省内游的人数比例近五年来在不断上升,而300元以下的人数有所下降。

省外游中(图4),从总体来看,每人每天消费900元以上者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将近三分之一,而在省外游中每人每天消费300元以上的人数最少。从两次调查结果比较来看,花费900元以上进行国际游的人数在2015年明显下降,而花费701~900元的人数比例明显上升。

图3 省内游每人每天消费水平

图4 省外游每人每天消费水平

由上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首先,在市区郊县游中,每人每天主要消费区间在50~150元,在省内游中,每人每天旅游的主要消费区间在150~450元,此消费区间所占人数均超过了一半以上。在省外游中,每人每天的主要消费以900元以上者居多,其他消费区间的人数比例差别不太大。由此可以看出,旅游金钱消费与旅游距离长短成正相关,出游距离越远花费越大,反之则小。因此,长距离的旅行除了需要时间保障之外,还需要金钱的保障,二者缺一不可。其次,国际游人均消费水平总体有所下降,表明居民理性消费的心理趋势,也许从侧面可以反映居民国际游中盲目购买国外奢侈品的旅游行为有所收敛。

(七)旅游决策影响因素

在关于“你决定外出旅游时常受什么因素影响”的问题中(图5),总体来看, 选择“亲友推荐”的人数所占比重最大。从两次调查的结果比较来看,旅游决策影响因素在前后两次调查中有比较明显的波动。“电子网络”这一决策影响因素在2015年的调查中增幅比例最大,其次是“以往旅游经历”和“网络驴友日记”,而“亲友推荐”虽然总体来看选择人数最多,但2015年比例有所下降。其他如“平面媒体宣传”、“旅行社宣传”和“不受任何影响”,此类决策影响因素选择的人数也在下降。

图5 旅游决策影响因素

可以看出,在市民旅游决策过程中,受亲朋好友推荐的影响最大,由此说明周围人口碑宣传的重要性。意外的是,选择自己的出游意愿“不受任何影响”的人数占有一定比例,但第二次的调查中,这一选项所占比例明显下降,这反映出市民越来越强的自主判断能力。在第一次调查中,“以往旅游经历”对居民出游决策的影响不算大,从侧面可以看出市民每次出游都受到一定好奇心和欲望的驱使,而第二次的调查中这一比例有所上升,反映出居民越来越重视自我的出游感受。而“旅行社宣传”和“网络驴友日记”对于市民外出旅行的影响不大,表明市民出游心理的日趋成熟,自我判断力增强,以及对于不熟悉的人和团体的信任度越来越低。这也印证了之前学者们研究得出的有关一个人的旅游行为受家庭成员、朋友、邻居、经常接触的同事等相关群体的影响较大的结论。同时,“电子网络”这一决策影响因素在后一次调查中增幅最为明显,反映了近几年电子网络的普及以及微博、微信、手机APP以及网站视频等在旅游营销宣传中的重要意义。

(八) 旅游产品偏好

作为沿海地区的福州市民,究竟会喜欢什么样类型的旅游产品?统计结果表明(图6),有绝大多数的市民喜欢“自然生态景区”,其次是喜欢“历史文化古迹区”的市民,另外,有不少市民喜欢“美食与菜肴”,其他的旅游产品各占一定比例,“旅游节事活动”所占比例最少。从两次调查结果比较来看,“原始探险区”这一旅游产品在第二次调查中比例明显上升,其次是“休闲娱乐活动”、“旅游节事活动”和“温泉疗养区”有一定增幅。“自然生态景区”和“历史文化古迹区”虽然整体比例最大,但在后一次的调查中有所下降,另外,“大都市购物区”这一旅游产品偏好下降较为明显。

图6 旅游产品偏好

由此说明,大部分福州市民偏重于自然和人文旅游景区,也有一部分人对美食菜肴和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地方感兴趣,而其他类型的旅游产品如原始探险、温泉疗养、节事活动等,福州市民对此类产品的兴趣度不是很大。结合之前学者提出的人们在出游过程中,存在对旅游产品的“反向选择”倾向,即对于旅游产品的偏好,具有与日常居住环境相反的追求倾向,身边缺什么,才喜欢用什么来弥补,而对习以为常的东西往往不感兴趣。对于生活节奏较快,工作压力较大的城市居民来说,自然环境和人文古迹类是其非常向往的地方,出游的兴趣表现的强烈。另外,福州温泉较多,而居民对于温泉旅游的兴趣不大,这也反映出对旅游产品“反向选择”的心理。从两次调查的比较来分析,“原始探险区”这一旅游产品偏好明显增强,反映了现代都市人,特别是年轻人不满足于日常生活的平淡无奇,想要通过探险等活动来寻求刺激和激发灵感。另外,“休闲娱乐活动”和“旅游节事活动”等产品偏好的增长,可能与城市休闲娱乐产品的进一步开发、节事活动整合营销以及相关设施的完善等有关。“大都市购物区”这一产品偏好在后一次调查中明显下降,反映了市民相对成熟的购物心理,也从侧面能够说明网购对于实体店购物的影响和冲击这一社会整体趋势。

(九)旅游兴趣与空间行为比较

从理论上讲,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发生,除因对产品需要而产生直接购买动机之外,还与兴趣有关。而消费兴趣基于需要,即人们需要某种产品的情绪倾向。兴趣具有为未来购买活动作准备,缩短购买决策过程和刺激消费者对某种产品重复购买和长期使用的功能。很难想象,一个对某种产品不感兴趣的消费者,他会经常地、积极地、主动地购买这种商品。因此,有必要对市民旅游兴趣和旅游地域空间选择行为进行比较,以期找出差异或规律,为景区景点的规划布局、宣传策划等提供建设性的建议。

在“请选择你感兴趣的城市“和”请选择你到过的城市”两个问题中,回答结果如图7所示,居民最感兴趣的城市前五名排名如下:香港、台湾、北京、桂林、上海。居民去过的城市,主要以福建省内城市居多,在省内城市中,去过厦门的人数比例最高,其它城市比例差别不大。在省外城市中,去过人数最多的前五名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杭州、广州和深圳。从两次调查结果比较来看,在2015年调查中,市民对大多数城市的兴趣度要高于2010年的调查,但台湾、香港、昆明、北京和深圳等城市的兴趣性却有所下降。而“到过的城市”这一选项2015年几乎全部高于2010年调查结果,只有极个别城市,如三明和大连两个城市到过的比例较2015年略有所下降。到过台湾的人数比例2010年只有3.1%,而2015年人数已经增长到10.3%。另外,到过澳门、哈尔滨、青岛和苏州等城市的人数比例增长也较为明显。

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一方面,市民最感兴趣的城市主要是香港、台湾和国内特大型城市及旅游名城,香港作为素有“东方之珠”和“购物天堂”等美誉的特别行政区,最让福州市民感兴趣;台湾因与福建隔海相望,且有较多的自然文化景观,再加上历史造就的神秘之感,因此也成为很多福州市民感兴趣的旅游城市之一;而作为中国首都的北京也让福州不少居民感兴趣。省内最感兴趣的是厦门和福州。而福州市民去过的城市除了省内居多之外,在省外城市中,主要以国内享有较高声誉的大都市北京、上海和周边沿海特大型旅游城市为主。另一方面,从兴趣和空间行为对比来看,省内城市两者差异较大,兴趣度所占比例普遍低于空间行为表现。省外多数城市差异不大,只有香港、澳门、哈尔滨、桂林等城市的差异比较明显,市民对上述几个城市的兴趣度明显要高于空间行为表现。从两次调查的比较来分析,市民对各城市的出游兴趣度有增有减,总体来看,增长的比例要高于减少的比例。从总体趋势来看,近年来居民到过的旅游城市中,人数比例较2010年直线上升,这与居民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收入的提高、交通的便捷性以及整个旅游业的成熟和完善息息相关。

图7 旅游兴趣与城市空间行为比较

三、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福州市民旅游空间行为特征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绝大部分福州市民对出游持积极态度,表明此类城市旅游客源市场潜力巨大。

2.可自由支配时间成为福州市民外出旅游的迫切需求和必备条件,而节假日的存在使这一潜在旅游客源市场变为现实旅游客源成为可能。

3.福州市民主要以家庭朋友一起出游的方式为主,反映出居民对于家庭观念的重视以及今后家庭游市场的巨大潜力;但“独自出游”和“背包族旅行”的人数近年来有所上升,体现出居民出游方式的变化和对于休闲放松的真正诉求。

4.出游已经成为福州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出游频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近几年出游频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表明越来越多的市民在强烈的旅游动机驱使下积极参与旅游;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具备了出游的能力。

5.出游时间随距离的增加而增长,较远的距离需要较长的时间,而近距离的出游所花费的时间较少,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时间对于出游距离选择的制约性,如果没有充足的可自由支配时间,即使具备了其他方面的条件,也很难实现较长距离的旅行。另一方面,在同等空间距离范围内,居民出游所需要的时间近几年发生了变化,一定程度上需要的时间有所减少,这与国家法定节假日的调整所带来的居民出游时间的变化有关,更重要的是交通工具的通达性和出游手续的便捷性所带来的,特别是国际旅游所需要时间的缩短。

6.出游消费与出游距离成正相关,出游距离越远花费越大,反之则小。因此,长距离的旅行除了需要时间保障之外,还需要金钱的保障,二者缺一不可。另一方面,出游消费水平近几年整体有增长的趋势,表明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把可自由支配收入的一部分用于旅游,同时所占份额越来越多,也体现了出游消费必须以收入增长为前提。

7.口碑宣传依然是福州市民出游决策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市民也具备了越来越强的自主判断能力。另一方面,电子网络的迅速普及和传播,使得像微博、微信、手机APP以及网站视频等在旅游营销宣传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8.福州市民对旅游产品的喜好存在“反向选择”倾向,即对日常环境以外的旅游产品存在偏好,反映出城市居民追求好奇心的心理。旅游产品偏好在时间上的变化同时也反映出现代都市人越来越不满足于日常生活的平淡无奇,想要通过休闲娱乐、探险体验等活动来放松身心、寻求刺激和激发灵感。

9.首先,福州市民对省内城市的空间行为表现要高于其兴趣度,符合人们的一般空间出游行为和心理感受;其次,在没有对出游兴趣度降低的基础上,福州市民的出游能力越来越强,到过的城市也越来越多,符合整个国内旅游发展大趋势;再次,福州市民是香港、台湾以及国内特大型城市和旅游名城的良好潜在旅游客源市场,如何在福州市民对相关城市及景点拥有较高兴趣度的情况下,增加其出游力是亟需解决的课题之一。

可以发现,目前福州市民旅游活动非常活跃,并呈不断发展的态势,无论在出游时间、旅游交通、环境、设施还是在旅游态度、出游方式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特征。针对上述市民旅游空间行为特征的具体表现,相关部门应加大资源景观的开发整合力度,以满足市民出游偏好的需要;改善交通状况,以消除制约客源分布的客观因素;完善各类旅游设施环境,以增强市民日益俱增的出游动机;以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为前提,加大旅游宣传诚信度和时效性;改变旅游相关部门的政策导向和主导模式等。

参考文献

[1]秦俊丽,林岚.福州市民旅游决策行为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6(3):90-97.

[2]Myriam Jansen-Verbeke and Adri Dietvorst. Leisure, Recreation, Tourism : A Geographic Riew on Integration[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7, 14(3):361-375.

[3]Gerald Romsa and Morris Blenman. Vacation patterns of the elderly German[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9, 16(2):178-188.

[4]Keith G. Debbage. Spatial behavior in a bahamian resort[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1,18(2):251-268.

[5]秦俊丽,林岚.居民游憩行为国内研究进展[J].天津农学院学报,2014,21(2):49-54.

[6]史久西,王小明,程飞龙等.浙江省乡村居民的游憩行为[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0,38(4): 54-58.

[7]梁琳,张捷.城市滨水空间休闲者行为规律分析——以武汉市汉口江滩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7(7):77-82.

[8]王辉,郭玲玲,宋丽.大连市居民环城游憩行为特征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34(1):112-116.

[9]秦俊丽,林岚.基于AMOS技术的男女性旅游决策影响机制比较研究[J].经济地理,2014,34(4):186-192.

[10]秦俊丽,林岚.福州城区居民旅游动机实证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12):1198-1206.

(编辑:佘小宁)

The comparative studies on tourism spatial behavior features of Fuzhou residents

QIN Junli1,LIN Lan2

(1.SchoolofHistoryandTourismCulture,ShanxiDatongUniversity,Datong037009,China; 2.CollegeofGeographicalScience,FujianNormalUniversity,Fuzhou350007,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ttempts to reveal the gross features of Fuzhou residents' tourism spatial behavior with the 1428 efficient samples, including tourism attitude, holiday tourism options, tourism mode, tourism frequency, tourism time, tourism consumption level, tourism decision-making factors and tourism product preference, comparison of tourism interest and spatial behavior etc. nine aspects of the tourism spatial behavior expression and variation trend. The conclusion has tremendous application value of promoting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providing scientific basis of accurate positioning the tourist market, integrating development the resource landscape, and improveing the facilities environment.

Key words:Fuzhou resident;Tourism spatial behavior;Comparative studies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6X(2016)06-0421-07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项目(JB06065);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JK2011012)

作者简介:秦俊丽(1979-),女(汉),山西忻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旅游规划与旅游行为方面的研究。

收稿日期:2015-12-20

猜你喜欢

比较研究
如何在高校更好实行俱乐部教学
论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之比较研究
中国生物医药制造业大中型企业R&D投入的比较研究
我国服务业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
国内外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论中外狼文化写作中的生态意识
“藏匿”与“炫耀”式景观中植物种植的美学比较
唐寅仕女画与喜多川歌麿美人画比较研究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