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小微企业技术工人用工困境及解决对策研究
——以浙江诸暨市为例
2016-05-17杨运姣罗超群张建烽
● 杨运姣 罗超群 张建烽
经济新常态下小微企业技术工人用工困境及解决对策研究
——以浙江诸暨市为例
● 杨运姣 罗超群 张建烽
内容摘要 小微企业是经济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而技术工人是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调查发现,小微企业技术工人用工面临以下困境:企业用工缺乏规划,员工招聘主要依赖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人际关系网络;技术工人流动倾向较大,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不高;技术工人获得政府和企业培训的机会少,素质难以满足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技术工人喜欢技术岗位但薪酬福利和社会地位等工作待遇满意度不高;劳动密集型企业比技术密集型企业遭受更加明显的用工难冲击。其形成既有区域块状经济特点、小微企业成长和发展背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和行业基础规则缺乏等内部原因,也有经济环境变化和用工区位优势缩小等外部原因。为此,需要政府在差异化产业政策实施、小微企业主经营管理素质提升、企业用工信息公开、技术工人激励方式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发挥作用。
关 键 词经济新常态 小微企业 技术工人用工
杨运姣,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讲师,管理学硕士。电子邮箱:yyunjiao124@163.com。
罗超群,浙江理工大学材料与纺织学院,博士研究生。
张建烽,浙江绍兴诸暨市工商联,副主席。
本文受浙江省教育厅访学专业发展项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的乡财县管制度绩效评价与改善对策研究”(13YJC810030)、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我省小微企业技术工人用工现状、困难与解决对策研究”(2015A023)资助。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中共中央第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面对经济“新常态”,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而产业升级的过程是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过程,实质上是劳动力结构高级化的过程(曾湘泉、张成刚,2015)。小微企业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力量,其技术工人用工状况如何,能否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值得政府和学界关注与思考。根据《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小微企业确定要综合考虑行业特点、企业资产总额、营业收入、从业人员等因素,文中小微企业即根据不同行业划型标准选定。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制定技术规程》,职业资格等级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共五个等级,文中技术工人是指从事相关技术工种,掌握初级技能及以上的熟练工人。
关于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主要有:一是主张将“云运用、云管理”引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根据工作任务和角色需求不断完善“云”的构成,实现小微企业人力资源从固有的聘用扩展为有效运用云平台所有的虚拟人才(孟卫东、佟林杰,2014;宣晓岚、周琛,2013);二是从企业伦理和社会责任视角明晰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素、方向和路径(马志强等,2014;孙会、徐永其,2012);三是从宏观或微观角度探讨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严太华、贾静,2013;荣鹏飞等,2012;潘红,2012)。既有的成果为经济新常态下小微企业用工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和借鉴,但也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宏观观察的居多,深入企业内部微观调研的偏少;二是从小微企业主单一视角进行探讨的居多,将小微企业主和技术工人两方面结合起来研究的偏少;三是定性分析的居多,定量分析的偏少。因此,本文为了弥补研究的不足,以2014年底的调研数据为依据,着眼于经济新常态这一环境变化,从小微企业主和技术工人的二维视角对诸暨市小微企业技术工人用工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小微企业技术工人用工的主要困境及其解决对策,以期为政府决策提供实证材料与政策参考。
表1 技术工人基本信息统计表
一、小微企业技术工人用工面临的主要困难
自2014年9月始,笔者选择浙江省诸暨市被誉为“中国五金之乡”的店口镇、“世界袜都”的大唐镇、“中国珍珠之乡”的山下湖镇为主要调研地,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座谈等多种形式对小微企业技术工人用工情况展开了调研。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因为浙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对经济新常态带来的产业转型升级压力最敏感;也是中国民营经济大省,以小微企业为代表的民营经济是其一大特色和优势。2013年,浙江在全国第一个出台了《关于促进小微企业转型升级为规模以上企业的意见》文件。且诸暨作为全国百强县,全市约有10万家小微企业,民营经济是其经济主体,块状经济是其经济特色。为了使获取的资料和数据更加客观、真实,笔者对小微企业主(用工需求方)和技术工人(用工供给方)分别展开了问卷调查。具体而言,针对小微企业主发放问卷52份,回收40份,回收率为76.92%;针对技术工人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16份,回收率为77.33%。企业主问卷统计显示,从事制造业的企业主占65%,从事非制造业的占35%。技术工人问卷统计显示,性别上,男女分别占76.72%、23.28%,男性居多;年龄上,30岁及以下的占46.55%,30-50岁占43.10%,50岁及以上占10.35%,青壮年居多;文化程度上,初中及以下的占比37.93%,中专(高中)文化程度的占比34.48%,大专及以上的占比27.59%,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高中及以下;户籍上,55.17%来自省内,44.83%来自省外,68.97%来自农村,31.03%来自城镇(详见表1)。
基于调研的资料和数据,小微企业技术工人用工困境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企业用工缺乏规划,人员招聘主要依赖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人际关系网络
座谈中多数小微企业主透露,企业管理层基本上只有一名财会,无专职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基本上也不会制定专项人力资源规划。企业主问卷中关于“是否会参加政府或其他机构组织的招工指导性会议”问题,选择“会”、“不会”和“到时候再定”的比率分别为50%、10%和40%。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小微企业对人力资源规划制订不太重视,用工缺乏前瞻性,在如何吸引人才、如何发挥人才作用、如何促进人才成长等问题上缺乏顶层设计与思考。这往往使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处于被动地位,最明显的表现是在年初三个月遭受最为严重的缺工冲击。
员工招聘上,企业主问卷统计显示企业主主要通过“老员工或熟人介绍”、“现场招聘会”、“招聘网站”进行招聘,分别占65%、25%和25%。技术工人问卷统计显示技术工人主要通过“老员工或熟人介绍”、“招聘网站”、“现场招聘会”谋得职业,占比分别为54.31%、12.07%和9.48%。这说明小微企业人员招聘主要依赖中国传统熟人社会以血缘和地缘为核心向四周展开的人际关系网络。
2.技术工人流动倾向较大,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不高
调研中有小微企业主谈到,对于技术工人而言最有诱惑力的是工资,只要其他企业的工资稍微高一点,技术工人即倾向于跳槽。这一观点亦得到数据支持。在技术工人问卷“工作中哪些情况会让你产生离职的强烈想法”问题上,居于前四位的是“工资福利待遇偏低”、“公司效益不好”、“没有发展前途”和“工作环境和条件不够好”,分别占比58.62%、36.21%、36.21%和33.62%。为此,很多企业主迫切希望行业协会能出台行业规约规范这一行为。这事实上说明技术工人较大的流动倾向影响了企业的生产和对人力资本的投资。
3.技术工人获得政府和企业培训的机会少,素质难以满足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从技术工人基本信息统计情况来看,技术工人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中专(高中)的分别占比37.93%和34.48%。在“您是否经常参加培训”这一问题中,技术工人选择“偶尔参加”、“从不参加”和“经常参加”的比例分别为59.48%、25%和13.79%。在“您主要通过哪种途径提高工作技能”这一问题上,技术工人选择“自主学习和钻研”、“老师傅传帮带”的分别占比57.76%、54.31%,而选择“参加企业或政府提供的培训”的仅为7.76%。在企业主问卷中“企业今年主要缺哪种类型的技术工人”这一问题上,选择初级工、中级工和高技能人才(主要包括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比例分别为15%、20%和75%。这些说明大多数小微企业现有技术工人素质较低,获得政府或企业提供的培训机会较少,素质难以满足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
4.技术工人喜欢技术岗位但薪酬福利和社会地位等工作待遇满意度不高
在技术工人工资水平方面,75%的小微企业主选择“4001-6000元”,15%的选择“2001-4000元”;技术工人问卷调查中50.86%的工人选择“2001-4000元”,32.76%的工人选择“4001-6000元”。这说明技术工人与企业主在这一问题上存在分歧。然而,两者在“稳定物价、降低生活成本”上有共同且比较强烈的诉求。企业主问卷中关于“在企业招工用工上希望国家或政府提供的政策支持”这一问题,居第一位的是“降税或帮助企业降低生产运营成本”,居第二位的需求是“稳定物价、降低生活成本、增加企业所在地生活消费成本吸引力”。技术工人问卷中关于“在就业上希望政府提供的政策”这一问题,居第一位的需求是“稳定物价,降低生活成本”。这说明将物价和生活成本考虑进来,技术工人的薪酬水平并不高。
在“您是否喜欢目前从事的技术工作”这一问题上,选择“是”和“否”的分别占比85.34%和“14.66%”。在“你喜欢技术工作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上,81.03%的工人选择“靠自身本领养家糊口”,25%的工人选择“工资福利待遇好”,仅10.34%的工人选择“工作轻松”,1.72%的工人选择“社会地位高”。在“你不喜欢技术工作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上,居前三位的是“工作辛苦”、“没有发展前途”和“工资福利待遇不好”,分别占比23.28%、14.66%和12.07%。这说明技术工人比较看重工作中的专业技能发挥空间,同时,普遍感到工作劳动强度比较大、社会地位和薪酬福利待遇比较低。
5.劳动密集型企业比技术密集型企业遭受更为明显的用工难冲击
座谈中有些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坦陈面临缺工问题,如服装和袜业等行业的小微企业。这些企业大多数技术工种门槛不高,工人花费大约三四个月能学会相关技术。有些技术密集型小微企业坦陈并不面临缺工问题,如生产输纸机和空调设备的小微企业等等,其产品生产更多地依赖机器。这一情况亦得到统计数据印证。企业主问卷中关于“今年是否有缺工情况”这一问题的数据统计显示,回答“是”的占65%,回答“否”的占30%,没有回答的占5%。这些说明劳动密集型企业相比技术密集型企业遭受更为明显的“用工难”冲击。
二、小微企业技术工人用工困境的原因解析
小微企业技术工人用工困境的形成既有区域块状经济特点、小微企业成长和发展背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和行业基础规则缺乏等内部原因,也有经济环境变化和用工区位优势缩小等外部原因。
1.区域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带来的阵痛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三期叠加的时期(李佐军,2015),小微企业技术工人用工困境是经济新常态下区域块状经济转型升级阵痛的直接表现。浙江区域块状经济具有“轻”、“快”、“民”、“集”和“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外需拉动”的特点,以低附加值产业为主,集中在传统产业,抗风险能力差,较多依赖土地要素(浙江大学“产业集群与中小企业发展”课题组,2009)。如诸暨山下湖镇盛产珍珠,有“世界珍珠看中国,中国珍珠在诸暨”之说,可调研中诸暨发改委的工作人员透露,诸暨珍珠大约90%的产量是以箩筐为单位廉价外销,被称为“箩筐经济”。珍珠产业产品附加值之低可见一斑。在出口快速下滑、资源紧张和用工成本急速上升的情况下,很多外向型中小企业内忧外患,诸暨的情况亦不容乐观。诸暨市的中小企业近两年一方面受到国际争端、经济减速、房价波动和产能过剩等负面经济环境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到不利市场需求的制约,如铜价从2013年的5万多每吨暴跌到目前的4万多每吨,对诸暨店口镇铜加工产业冲击严重,导致很多中小企业库存大面积缩水。再加上“税费重”、“融资难”等困扰,一大批小微企业苦不堪言。发展环境的相对艰难使一些小微企业产生不良心态,发展信心有所动摇,进而直接影响其在技术工人用工方面的投入和战略性思考。
2.小微企业成长和发展背景带来的约束
不同于珠三角外资推动型模式,长三角选择的是内向资本积累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具体到浙江模式,则主要是由私人发动,以家庭私营工商业为主要活动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内向筹资(樊纲、张泓骏,2005)。企业从家庭小作坊成长和发展而来的历史背景决定了很多小微企业主比较务实肯干,但综合素质并不高。囿于眼界较窄、管理知识和经验相对欠缺,很多小微企业主在思想上存在“小富即安”的意识,对经济“新常态”认识不够到位,缺乏壮士断腕的战略眼光和魄力,转型升级动力不足。很多小微企业在机器装备改造以及技术工人队伍建设方面投入不足,并直接表现为对技术工人的培训较少。在他们看来,在用工成本增加的情况下企业如沿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虽然企业生产成本要增加、利润空间要缩小,但这些增加的成本费用相比于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技术创新、生产设备更新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等的大量投入,毕竟相对较少。如调研中有服装产业的小微企业主透露,受固定资产投入的约束,即使经营困难重重也会勉强维持,实在不行将会考虑到内陆地区办厂,土地、税收等政策比较优惠,用工成本也比较低。有珍珠产业的小微企业主透露,受诸暨生态养殖的约束,很多企业已经在江西和湖南等地进行珍珠养殖。
3.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不同于老一代务工人员,新一代进城务工人员不再满足于按时足额拿到工资,对劳动强度、工作环境和社会地位等也抱有较高的期待。调研中发现,很多小微企业没有专职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也没有设置一套比较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在涉及对技术工人的激励策略时,很多小微企业主主要谈到的是工资、月假、饮食住宿和社保等措施。这说明在员工管理方面,小微企业比较重视保健因素,对激励因素关注和投入不足。此外,受资金、土地和管理等因素约束,小微企业规模小,总体抗风险能力比较弱,职业发展空间比较小。而技术工人问卷统计数据显示,85.34%的被调查者喜欢技术岗位,在“喜欢的原因”问题上又有81.03%的选择“靠自身本领养家糊口”,可以看出技术工人比较看重岗位上专业技能发挥空间。因此,小微企业管理和实力的现实状况与技术工人内心期望和价值实现的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在劳动力总量下降、人口红利窗口加速关闭的情况下,小微企业如果不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并加强激励因素的开发运用,则较难吸引技术人才也较难留住技术人才。
4.行业基础规则的缺乏诱发了技术工人的高离职率
块状经济聚集了众多同类型同层次小微企业,“扎堆”生产情况严重,而关于合理竞争和规范用工等方面的行业规约又没有有效建立起来,企业间在产品价格和人才争夺等方面存在无序竞争的情况。与此同时,《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保护了工人的合法权益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人的离职成本。在企业内有内涵建设不足、外有物质利益诱惑的情况下,部分职业道德与忠诚度不足的技术工人求职的投机性增强,这使得小微企业技术工人的离职率总体偏高。而员工的高离职率与不稳定性一方面使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处于被动地位,另一方面降低了小微企业主对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稳定预期,挫伤了企业开展技术工人队伍建设的积极性。
5.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内陆地区的用工区位优势逐渐缩小
“技术工人用工难”实质上是“流动方向相反的民工潮”,其背后的动力依然是成本与收益的比较问题(杨伟国,2010)。调研数据显示,技术工人中44.83%来自省外,68.97%来自农村,可以看出技术工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外省,来自农村。一方面,受户籍制度、生活成本的影响,外来技术工人难以真正融入城市。如调研数据显示,虽然技术工人和小微企业主在技术工人工资水平这一问题上存在分歧,但两者在“稳定物价、降低生活水平”上有共同且比较强烈的诉求。另一方面,随着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以及内陆优惠的就业或创业政策,外来技术工人返乡就业或创业的收益在加大。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内陆地区的用工区位优势正在逐渐缩小,这促使很多外来技术工人“孔雀回巢”。调研中很多小微企业主用“人才断流”解释企业当前普遍面临的“招工难”问题。
三、解决小微企业技术工人用工困境的政策建议
为了有效解决小微企业技术工人用工困境,需要政府、小微企业以及技术工人三方共同努力,特别是政府部门,应在实施差异化产业政策、提升小微企业主经营管理素质、公开企业用工信息、创新技术工人激励方式、建设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发挥作用。
1.实施差异化产业政策,引导区域块状经济转型升级
经济新常态下小微企业要突破技术工人用工困境,根本路径还在于企业转型升级。由于不同产业的发展环境和发展阶段不尽相同,转型路径和主攻方向也应有所差异,地方政府要实施差异化产业政策,引导区域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具体而言,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①:一是发展特色总部经济,使作为头脑的“企业总部”和作为身体的“生产基地”在物理空间上分开。一方面发挥本地多年积累的信息、研发、品牌和展示交易等优势,另一方面借力转入地土地和劳动力等常规资源,缓解企业用工的沉重压力。如诸暨的纺织服装类产业属于高污染高能耗行业,可以考虑采用这种方式。二是可以引进或培育若干块状经济里龙头骨干企业引领和带动其他小微企业的发展,实现集群内企业在产业链上的合理分工与合作。在这过程中发挥龙头骨干企业人才及其他创新资源的焦聚效应、技术与知识外溢效应、研发管理的示范效应和产业关联效应;通过竞争压力、示范学习效应促进本地小微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效率(浙江大学“产业集群与中小企业发展”课题组,2009)。如诸暨的珍珠产业有千足珍珠集团、天使之泪和阮仕集团等知名企业,可以发挥其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三是发挥密集型政策优势。政府设立产业功能区并通过系列制度性安排强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如诸暨大唐镇利用创建浙江省第一批省级特色小镇的契机打造“袜艺小镇”,引导袜业产业、文化、旅游资源有机叠加,使之成为聚合人才和资源、提升特色产业、打造品牌和展示形象的新载体和平台。
2.提升小微企业主经营管理素质,推动小微企业转型升级
小微企业主作为企业的掌舵人以及技术工人的用工方,其自身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素质直接影响企业转型升级能力。鉴于小微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背景,地方政府要加强对小微企业主在经济形势研判、互联网技术发展与运用、经营管理、产业政策、用工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专项培训。政府一方面要通过这种专项培训的方式引导小微企业主树立质量和效益理念,积极实施“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项目,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资源使用效益,拓宽产品销售市场。另一方面,也要对小微企业项目实施中面临的困境提供高效服务。如“机器换人”项目能使企业由低技术、低附加值向高技术、高附加值转变,节约企业用工数量,这也是技术密集型小微企业遭受比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程度较轻“用工难”冲击的原因。因此,政府有必要积极引导小微企业实施该项目,与此同时,针对小微企业对于实施该项目既缺乏资金也缺乏信心的现状,政府也有必要建立机器人标准,并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
3.通过企业用工信息公开,引导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
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优势,建立小微企业信息基础数据库,在合理范畴内向社会公开企业信息,并根据企业用工的规范和信用等级实施政府激励约束行为。要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小微企业建立和发展比较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从而增强对技术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针对当前技术工人谋职主要依赖中国传统熟人社会以血缘和地缘为核心向四周展开的人际关系网络这一特点,尤其要引导小微企业主胸怀“舍小利、赢大义”的人文情怀,树立与员工共荣的思维和意识,通过科学的人事制度和人性化的管理,打造企业诚信品牌,赢得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调研中有小微企业主坦言自家企业技术工人流动比较少,其原因就在于合理的工资水平、员工困难时的鼎立相助和劳资冲突时的良性沟通。
4.创新技术工人激励方式,提升区域人才聚集力
(1)创新技术人才引进和落户政策。政府部门要积极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切实解决技术人才在子女教育、家属安置、住房、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具体而言,可以综合考虑技术工人技能等级、技术创新成果或贡献和工作年限等情况制定技术工人引进和落户政策,增强地域对技术人才的吸引力。
(2)引导新闻媒体营造尊重技术工人的社会舆论氛围。经济新常态下技术工人的地位和价值应该得到重新定位和认识。地方政府要引导新闻媒体积极宣传先进地区或企业在人才队伍与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成功做法与经验、各行各业技术能手的先进事迹、政府的技术人才政策等,从而在全社会营造尊重技术工人的舆论氛围,提高技术工人的荣誉感。
(3)建设和丰富技术工人的社会资本。社会资本的构建和丰富可以较大程度促进技术工人的职业发展,提升他们的工作生活满意度,进而显著提高他们的地域归属感。调研结果显示,技术工人群体比较看重岗位专业技能发挥空间,成就需要②比较强烈,但又面临“获得政府和企业培训机会较少、素质难以满足企业转型升级需要”等现实问题,因而政府、企业、社区和社会机构可以举办交流研讨、传帮带、学习培训、技能比武等活动,构建技术工人专业技能提升的人际网络,为技术工人的知识和信息丰富、技能提升、成长成才创造空间;与此同时,技术工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外省进城务工人员,“过客”、“漂泊”心态比较明显,因而政府、企业、社区和社会机构还可以举办一些老乡会、茶话会、相亲会等联谊活动,构建技术工人日常社会交往的人际网络,为技术工人社交、爱和归属需要的满足提供平台。
5.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优化小微企业用工的外部环境
(1)引导小微企业与高校加强产学研合作。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最缺的是科技与人才,而高校恰恰在人才和科技要素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政府部门可以积极引导小微企业与高校加强产学研合作。如诸暨大唐镇政府与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共建文化创意研究中心,引导高校为大唐袜业产业与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资源和文化创意支持。合作过程中小微企业也可积极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平台和机会,这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又能强化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从而利于人才储备。
(2)搭建小微企业用工服务平台。政府部门要积极搭建小微企业用工服务平台,引导平台在满足小微企业共性需求、畅通信息渠道、改善经营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可以引导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社会中介组织为小微企业提供人才信息、人事代理、人才诚信和职业能力评价等方面的服务支持。
(3)强化行业协会对小微企业的指导与管理。针对当前小微企业“低、散、弱”的特点,行业协会要发挥自身在行业规则与标准提供、企业和人才维权、技术培训、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产业集聚集约等方面的作用。应发挥行业规则制定功能,规范劳资双方行为,引导企业开展价格和人才等的正当竞争;发挥培训功能,定期组织小微企业主、技术工人参加讲座或研讨;发挥服务功能,为小微企业提供技术和管理指导、标准咨询、行业信息沟通等公共服务。
注 释
①参考宋炳林:《国内典型区域推动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经验和启示》,载《当代经济管理》,2013年第35卷第9期,第51-54页。
②戴维·麦克利兰(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的成就激励理论把人的高层次需求归纳为对成就、权力和亲和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樊纲、张泓骏:《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与体制改革的比较研究》,载《学术研究》,2005年第4期,第11页。
2.李佐军:《引领经济新常态 走向好的新常态》,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第22页。
3.孟卫东、佟林杰:《云时代背景下小微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载《企业经济》,2014年第5期,第83-87页。
4.马志强、黄蓉、刘晗:《基于内部伦理的科技型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载《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第31卷第2期,第140-143页。
5.潘红:《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2年第6期,第63-66页。
6.荣鹏飞、葛玉辉、李良容:《小微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2年第5期,第36-39页。
7.孙会、徐永其,《企业社会责任前移视角下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载《企业经济》,2012年第9期,第79-83页。
8.宣晓岚、周琛:《基于云管理的小微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载《学术论坛》,2013年第3期,第159-163页。
9.严太华、贾静,《企业生命周期视角下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矩阵式战略管理体系研究》,载《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第30卷第9期,第80-85页。
10.杨伟国:《转型中的中国就业政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年版,第229页。
11.浙江大学“产业集群与中小企业发展”课题组:《块状经济:内外交困中的突围》,载《浙江经济》,2009年第7期,第36页。
12.曾湘泉、张成刚:《经济新常态下的人力资源新常态——2014年人力资源领域大事回顾与展望》,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年第3期,第8页。
■ 责编/倪超 E-mail:nc714@163.com Tel: 010-88383907
Research on the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of Technical Workers’and Countermeasures of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under the New Economic Normality
——Taking Zhuji in Zhejia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Yang Yunjiao, Luo Chaoqun and Zhang Jianfeng
(Jiyang College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College of Materials and Texticles,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Abstract: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are important powers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under the new economic normality, and the technical workers are the important support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Survey finds that the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face the following difficulties in technical workers’ employment: the lack of employment planning, staff recruitment mainly depending 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of blood and geography; serious large flow of technical workers, low enthusiasm of investment in human resources; few opportunities for training of technical workers from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 which makes workers’ quality difficult to meet the needs of enterprise’s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 universal phenomenon that technical workers like technical posts, but they are not satisfied with the pay and benefits and social status and other working conditions; Labor-intensive enterprises more easily suffering from the obvious impact of employment difficulty than technology-intensive enterprises.The formation of these difficulties arise not only from the internal reasons of the regional massive economy, the background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unsound management system of human resources in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the lack of basic rules of industry, but also from the external reasons of economic environment changes and the shrink of regional employment advantages.Therefore, the government should play rol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differential industrial policies, the enhancement of management quality of entrepreneurs in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the disclosure of employment information of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the innovation of incentives to technical worker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service platforms.
Key Words: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The New Economic Normality; Technical Workers’ Employ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