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协同创新平台的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研究

2016-05-14刘红燕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协同创新培养模式

刘红燕

摘要:协同创新是对创新的进一步延伸,它要求各创新主体通过相互之间的协调最终实现集体创新。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我国占有竞争优势,在此期间就需要优秀的复合型人才来支撑。基于此,阐述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期高职院校转变人才培养方式,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出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协同创新;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4001603

随着技术变革速度的加快,各行各业在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呈现出了复杂化和综合化,传统的专业性人才难以高效解决这类问题,这就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场所,要打破学科之间的藩篱,促进跨学科的人才培养。

一、复合型人才培养和协同创新

20世纪70年代,国际上首次提出协同创新理论,它主要是指各个创新主体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开展创新活动。协同创新是对创新的进一步延伸,它在创新的基础之上强调各创新主体合理定位自身的角色,充分发挥出团队合作精神,通过相互之间的协调最终实现集体创新。从宏观层面上来讲,协调创新主要是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分别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将产学研进行科学合理的融合,共同对产品、技术进行创新。

高职院校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场所,随着各行各业在发展中的不断交融,传统的单一型人才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1]。复合型人才主要是指具备多种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人才,他们通过对多种专业知识的掌握可以实现知识间的融会贯通,更容易产生新的思想和能力,从而提出有效办法来解决那些实际问题中的瓶颈。

协同创新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都以创新为出发点,并服务于创新,两者在发展中都能够相互促进。具体来说,复合型人才培养和协同创新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协同创新平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科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大部分人才往往只能掌握一门单一的专业知识,面对科技的快速发展,他们有限的知识难以解决各类实际问题,这就需要人才实现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协同创新平台可以把各类人才集中在一起,共同探讨研究新产品新技术,在交流合作过程中实现了各类专业知识的融合,更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第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能够为协同创新平台提供大量的人才支持,能够从整体上促进国家创新水平的提升。协同创新是在创新基础之上的进一步延伸,它能够激发各类资源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实现共同创新。创新的主体是人才,但目前我国高精尖人才缺乏,专业性强的人才又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能够为国家协同创新平台输送更多的人才[2]。

二、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是为国家输送专业人才的重要场所,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社会、学校和教师越来越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在协同创新平台的快速发展下,急需大量的复合型人才。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平台相对局限

高职院校十分重视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在进行着课堂学习,而课余时间则又进行着各类娱乐活动,虽然学生的时间较为充裕和自由,但是学校给学生安排的竞赛和创新活动较少,而且也缺乏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形成了一种“闭门造车”的人才培养局面。此外,学校为学生设置的科研项目和课题较少,而且各类研究项目又缺乏一定的交叉性,这就使得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难以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作用。

2教师队伍力量薄弱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加强学生多学科多专业知识的融合,在此期间,教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要求教师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而且知识范围要广泛,能够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对各类专业知识的需求,此外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只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才能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成长。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年年扩招,大学生数量急剧上升,原本良好的师生比例也呈现出导师不足的状态[3]。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教师无暇顾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多数教师难以在培养复合型人才中发挥作用。由于教师队伍力量薄弱,高职院校无法按照计划对学生进行跨学科的人才培养,这就严重制约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广泛推进。

3教学管理制度限制

目前,学分制是高职院校对大学生考核的主要标准,学校向学生公布毕业所需的最低学分标准,学生在每学年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学习任务,充分实现了学生爱好与专业的结合。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所采用的学分制自由度较低,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学生大部分的课程都是由学校来安排的,学生没有真正实现自主选课,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非常困难。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专业性较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很难接触到其他专业知识,一些高职院校为了规避这一缺点,普遍开始采用主辅修、双学位等方式来进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但由于对学生的考核主要以主修专业为主,这就导致学生将重点放在了主修课程学习上,并没有真正实现多学科的交叉学习。因此,为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向着规模化、常规化发展,高职院校必须加大对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

三、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随着协同创新平台的广泛推进,高职院校加强了对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目前,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改革教育教学体系

目前,高职院校为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普遍开展了对整个教育教学体系的改革,不断整合和扩展课程内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不断创新对学生的考核模式,逐渐形成了一套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加强课外培养的人才教育体系[4]。但从运行中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依旧较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来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没有充分发挥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师生之间缺乏良好的互动性,课堂气氛压抑,上课效果差,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课程内容整合力度不够,学生依旧停留在对主修课程的重视,无暇顾及跨学科课程的选修;考试方式较为单一,主要采用的是笔试,考试内容大部分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缺乏对学生论文和实际作品的考核,难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2创新管理机制

学生在多学科学习中随着自身认识的提高,兴趣会发生变化,高职院校对学生转系转专业的限制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放宽,学生可以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依据,自主选择专业。同时,学生还可以根据对教师的喜好来选择感兴趣的课程。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大一部分学生没有认清所学专业的特点,自由选课氛围不浓,而且学校向学生提供的可选课程较少,学生难以充分提高自身的多样化知识范围。

3基于“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

这种课程体系主要从学生所选专业的特点出发,寻求学生之间的共性,鼓励学生在发展个性的同时学习到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高职院校不单单培养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行针对不同大学生群体的个性化教育。因此,高职院校构建的“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将所有专业分为了两类,即必修课和选修课,对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学校鼓励他们跨专业选课,在能够顺利完成必修课的基础上积极攻读辅修专业,成长为复合型人才[5]。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实施这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学生还未形成完全自由地跨学科选课,存在对平台课程重视度不够和开课水平不高等缺点。

四、协同创新平台下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基于协同创新平台下高职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要把协同创新作为总体思想,实现产学研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成长为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具体来说,协同创新平台下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产学研相结合

首先,建立多学科交叉课堂培养体系。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基础,学校要规避传统课程设置的单一性,以“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为课程设置的原则,形成一个包含各类学科知识的大课程体系,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英语和计算机等现代人才所必需的能力时,还要引入最前沿的学科知识传递给学生。同时,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加强实践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学生提供各类科学研究活动,引导学生之间加强沟通与合作,实现跨学科知识的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其次,建立多方向专业教师指导体系。教师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尤其是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并且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教师。因此,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要建立一个人才培养机构,由高素质教师专门从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科学合理地安排学生的学习计划。同时,学校要加强与科研机构、企业的合作,定期邀请优秀人才来直接指导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散学生的思维,融入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教学思想,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再次,建立多层次课外创新竞赛体系。课外竞赛活动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要依托于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利用课余时间广泛开展各类创新竞赛活动,如创业计划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为切实提高大学生参与竞赛的兴趣与积极性,竞赛要实现命题与自主选题相结合,并能够贴近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而且竞赛的内容要密切联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需要大学生充分发挥出各学科专业知识才能取得优良的成绩,最终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建的多层次课外创新竞赛体系,培养出复合型人才。最后,建立多平台工程教育实践体系。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为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建立了校内实验和实习基地,在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要依托于这类平台组织学生进行多学科知识整合与实践的机会。同时,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不断扩展校外实训基地,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优质的实践条件。

2协同创新平台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模式构建

高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紧紧依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它需要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充分发挥出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自身优势,实现三方的协同配合,构建起立体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引入行业界知名专家。高职院校在培养复合型人才过程中要重点引入各行各业中优秀的管理人员、专家和学者到校兼任教师,将行业发展中最前沿的知识信息和科研项目通过讲座、授课等形式传递给学生,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范围[6]。同时,组织学生参加重大科研项目工作,让学生零距离地接触科研工作,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二,构建产学研联盟。高职院校在培养复合型人才过程中还要实行“走出去”的战略,加强与社会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将学生输送到最前沿阵地去直接培养。比如,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学校可以将学生输送到与毕业设计相关的企业之中,由企业专业人员来直接负责学生毕业设计的研究与指导,学校教师和企业专业人员共同完成对学生毕业设计的认定。第三,实现学科集群和产业集群。目前,“点对点”的方式是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它主要是发挥出个体的力量,群体优势不明显,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要从自身情况出发找到本校所具有的优势学科,通过优势学科群的建立实现与学校所在地相关产业群的对接,形成一个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技术群。同时,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实现跨学科的教育,加大对教师、学生资源的整合,选拔出优秀的师生进入到优势产业群中学习。此外,要加大对产业群人才培养平台的利用,让学生深入一线去进行跨学科的专业知识的应用,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第四,与企业共建创新研发中心。创新体制是创新平台建设的关键。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学生只局限在学校内进行创新便脱离了社会的实际需求,因此,学校要与企业密切联系在一起,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将跨学科互融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让学生在企业发展、科研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并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第五,加强国际化合作,组建国际性产学研研发中心带。跨国公司一般都掌握着世界上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才培养方式,政府应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努力构建产学研的国际化合作,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开拓国际化协同创新的新途径。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是为国家输送专业人才的重要场所,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社会、学校和教师越来越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在协同创新平台的快速发展下,急需大量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要加强与社会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在协同创新平台下构建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程晓红,徐娟,张利,罗轶超.基于协同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2]冯锦敏.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7).

[3]李念良,李望国.高校构建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对策与建议[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6).

[4]卢彰诚.基于协同理论的复合型高技能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江苏商论,2012,(9).

[5]于巍,陈少志,侯增文.协同创新培养编辑出版学专业应用性复合型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2,(9).

[6]蔡辉.我国复合型创新外语人才培养对策[J].教育研究,2012,(12).

(责任编辑:朱岚)

猜你喜欢

复合型人才协同创新培养模式
基于校企合作的“互联网+”复合型人才的跨界培养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