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来了,要“身入”更要“深入”
2016-05-14乔志峰
声屏世界 2016年5期
乔志峰
记者来了!不过,这次记者不是来采访的,而是来“当官”的。因此,他们当然也不会匆匆来、匆匆走,而是要在相关单位“扎下根来”。近日,兰州市新闻媒体记者驻城关挂职锻炼活动正式启动,城关区委向五家主流媒体43名优秀记者颁发聘书,即日起分赴城关区委宣传部和22个街道、10个政府工作部门担任“一把手”助理。
记者挂职锻炼,并非兰州独创,此前其他地方也有过。但兰州的做法却自有其“特色”,一是记者来到的不是“大机关”,而是街道等“最基层”;二是记者挂职不是轻轻松松没要求,而是带着明确的任务,即在未来三个月聘期里,挂职记者在迅速转换角色,为所在挂职单位出谋划策。帮助破解发展难题的基础上,始终坚持“三贴近”原则,挖掘和发现基层特色亮点,采写一批“鲜活亮”稿件,切实担负起领导助理和新闻记者的双重职责。
有了上述两个“特色”,兰州记者挂职就接了地气,其实际效果也更值得期待。之前,记者虽四处采访、见多识广,但毕竟只是听别人怎么说,现在来到最基层且担任了一定的“职务”,无疑就能更深入、更直接地了解基层情况,不仅可以深挖基层“鲜活亮”新闻,更能为今后的新闻生涯产生长远的影响。而对基层来说,此前或多或少对记者和媒体都存在一些“神秘感”甚至是“畏惧感”,担心记者到来就是为了找茬儿、挑刺儿。现在有了零距离的“亲密接触”,想必就能对新闻报道多一些了解,进而多一些理解,推动基层各项工作更好、更规范地开展。
记者挂职千般好,落实要求最关键。能否实现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目标,还要看具体的措施和行动。既要“身入基层”,更要“深入”“心入”,绝不能搞形式、走过场。因此,在记者挂职过程中,一定要做好跟踪和监督,及时予以指导;记者挂职到期后,还要对实际效果和相关情况进行严格的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