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
2016-05-14徐国丽
徐国丽
语文是一门文字性较强的学科,对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的水平要求相对较高,而学生文本理解能力的加强离不开教师的有效设问。本文结合相关实例,提出了三个创新教师设问的措施,以期为广大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通过将所要学习的教材内容转化为相关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而学生就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掌握相关知识点。同时,回答问题的这一过程也被当作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考察。然而,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有些课堂提问的价值并不高,所取得的成效也不明显,部分中学语文教师的设问技巧还尚待提升。
一、设问要具有启发性
先师孔子曾经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将其运用到初中语文的提问教学当中,就是说只有教师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才能够为学生指明问题思考的方向,才能帮助其理清思路,促使其从新的角度出发,对问题进行思考,进而完成所给定的探究性学习任务。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那些学生理解和掌握起来相对较为困难的地方以及新旧知识点的连接处,设计一些具有一定启发性的问题,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不断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进而掌握相关知识。
例如,教师在对人教版初中一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夏感》一文进行教学时,便可在课堂的导入阶段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比如“在同学们眼中,夏天是什么样子的”这一问题的启发性就非常强,并且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贴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发言的学生也就更多,如此一来,学生对夏天的感受就会更为形象和直观。在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和交流的这一过程中,教师便可顺势作出引导,将学生带入新课堂的学习当中,让学生看看在作者的眼中,夏天是什么样子的,和同学们眼中的夏天又有何异同之处。
二、设问要具有层次性
因先天条件和后天因素的不同,每一位学生在知识基础、接受水平、认知规律、兴趣爱好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都会存在一定差异。而教育却不能将学生当成工厂中等待被改造的整齐零件,采用同一种方式和标准对其实施教育。相反,教育是因人而异的,需要因材施教,要注重各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在设计教学问题时,需要将学生各个层次的不同情况考虑进去,根据其各种层次需求,设计出不同问题,真正将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贯彻落实到位。在将学生的个性特征考虑进问题设计之后,同时也不能忽视这些问题设置外显出来的层次性。
例如,《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的语言表达非常优美,作者通过对紫藤萝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生命之美的真挚而永恒的爱恋。教师在对这篇文章进行教学时,可以从内容上和结构上提出一些有层次性的问题,让学生一层一层地深入分析文章,理解文章。首先,可以从其基本性质出发,“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对盛开的紫藤萝进行描述的”、“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描写紫藤萝的”、“在描写紫藤萝时,作者采用了何种修辞手法”等问题,都可以作为参考。显而易见,这些问题都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字面信息和文章结构而设立的。待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点之后,教师就可以从较深一点的层面设问了,比如,“本文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完成的?”“作者通过对紫藤萝的描写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盛开的紫藤萝和生命有何必要的联系?”等等。当然,在这一阶段,教师应当注重的是对学生的引导,而不是进行告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一步一步地理解文章内容,领会内容背后的含义。
三、设问要具有探索性
新课改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学生也一改之前的被动地位,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中的应用性更强,而这对学生的主观能动能力的要求也就更高。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承担的就是辅助和引导的作用,所以,教师所设的引导性问题就显得尤为关键。因为只有探索性强的问题,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才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欲望,才能够使其真正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重视问题的探索性。
例如,在对人教版初中一年级语文(上册)《皇帝的新装》一文进行教学时,
可以先让学生初读一遍课文,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提出相关问题,具体可作如下参考,“课文中的皇帝其实并没有穿衣服,但为什么却没有大人将这一事实说破呢”、“为什么这个小孩子敢于道出事情的真相呢”等等。这些问题与课文的主旨是紧密结合起来的,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定会再次仔细地阅读课文,认真思考,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通过讨论达成一定共识。这样一来,整个课堂上,学生都是以一种积极探索的状态在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又提升了其学习理解能力,同时,课堂教学效率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由此可见,初中语文教师只有设计出具有启发性、层次性和探索性的问题,才有可能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才有可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甘肃定西市渭源县会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