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配合的原则
2016-05-14卢丹娟
卢丹娟
素质教育的口号虽然叫了很多年,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仍大有“用武之地”:脱离学生思想和生活,教学程式化,刻板化;题海战术学生苦不堪言等。这些都是教育忽视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的恶果。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得出:联系生活实际,课内外衔接,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出路。
语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配合的原则是语文教学四大重要原则之一。语文教学是主体,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是它的两翼,内外衔接,只有比翼才能齐飞。课内是课外的理论和基础,课外是课内的实践和检验。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从内容到结构,无不体现着“课内‘举一,课外‘反三;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得法于课内,得力于课外”的精神,无不渗透着“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的大语文教育思想。这个“纲”向语文教育工作者展现了教学必须走课内外衔接的道路,也向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一、教书育人要有新观念
教书和育人,从来就密不可分,相互依存。只教书不育人,就如授鱼而不授之以渔;只育人不教书,就如没水何以为冰,不教又何来育?教书育的是人,而且所育之人应该是整体的人、完整的人,也就是指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高尚的思想情操、崇高的人格风范的人。那么教育就必须更新观念了,也就更需要丰富语文教学的内涵及扩展其外延了。上海张孝纯老师搞第二课堂,把语文教学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课堂,二是校园和家庭,三是社会。因此,教书育人再也不能局限于封闭的课堂、有限的课时和狭隘的内容,而是在立足课内的基础上,放眼课外,变僵化为灵活,变封闭为开放,变平面为立体。其次,教学要形成素质型、整体性、开放式的新格局,也就是课内外衔接的新出路。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根本所在。
2011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它要求语文教师以创造者的新形象面世,教师是自己课程的创造者,是“超越型学习主体”的创造者,教学也更追求创造性。语文教师要创造“自己的课程”,即在兼顾语文课程共性的前提下自主设计选择、开发、实施和评价个性化课程。语文教师要构建新的母语课程价值观,成为学生自主化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各种资源的开发者。抓好课内,发展课外两者相互配合就成为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二、教学内容要拓宽创新,操作要领要突出重点
这是课堂教学上的要求。教师要有“例子”观念,准确把握课文这一“例子”的本来作用及在教学中的定位,再由“例子”中跳出来,举一反三,充实延展教学内容。这就是“内引——外联——对比”的教学形式,要求做到自然,紧扣语文训练,讲求实效。
课堂教学的创造可在课程内、课程的动态性建构,课程的具体措施上实现。所以,语文教师必须深钻教材,做到融会贯通,博采众长,做到为我所用,可采用讨论质疑,并用之得法形成制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教《多收了三五斗》一文时,可大胆放手于学生,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理解的学习中体会对劳动人民的深刻同情,从而深知粮食得来之不易;联系实际,让他们讨论日常生活中随意丢弃面包、饭菜等浪费现象,引导他们在对比中理解,并作用于课外,交流、探讨出如何不浪费劳动成果,令他们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也就达到了课堂领会,课外实行的教书育人的宗旨。
三、重视课外语文学习,尽量做到课外活动自动化
用心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相应的课外活动,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教师可以有组织、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尽量做到内外衔接。
阅读课、收视课、社团活动、社会调查,可以算得上是课外活动的“四大支柱”,开展得好,便可以开创开放性的语言课外教学的新局面。例如,我在教完《新闻两篇》后,在学生充分了解了新闻这种文体的结构、组成部分、要素、特点后,布置了学生做一回记者。学生们深入学校、家庭、社会进行采访,然后把采访的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再指导他们按照新闻格式写作,作为学校的广播稿。学生们都觉得新鲜、有趣、富于挑战性,都认真地去做,或采访教师讲授学习方法,或采访体育生的甜酸苦辣,或采访邻居尊老爱幼,或采访街上见义勇为者……他们都希望自己的稿子能被广播出去,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很高。这样的课外写作活动,学生自始至终情绪饱满,并在活动中亲自体会了劳动付出的多种滋味,所写的广播稿质量也大有提高,他们也有了一次成长的经历。所以说,只要眼光放得更开,学习的天地就更大,收效也就更大。
课内传授基本的语言知识,培养基本的语言能力,获得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动机,都成为课外活动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否则,开展课外活动也就没有可靠的思想基础、心理素质基础、知识和能力基础、学法和练法的基础。以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促进课内,语言教学才能发展,语文才能活在社会中。也就是说,课内外紧密联系,互相配合,双翼都能腾飞,语言教学才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振翅高飞。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中学园区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