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无线电基础》为例谈高中物理拓展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2016-05-14骆波

广东教育·综合 2016年5期
关键词:必修课程高中物理评价

骆波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普通高中的课程结构有较大的变革,学校的课程由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三大部分组成。选修课程包括国家选修及地方选修,地方选修以校本选修课程为主,而校本选修课程一般是学校开设的以服务于必修课程为目的的拓展课程。

高中物理必修课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缺少应用知识和实践体验。例如,在高中物理的电学中就比较缺少与生活实际联系的实践性、应用性知识。因此,在高中开设拓展课程很有必要,拓展课程既可作为必修课程的延伸,又可反哺必修课程,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本文以《无线电基础》为例,就高中物理拓展课程的设计、实施策略等所作的积极尝试进行探讨。

一、高中物理拓展课程的性质

拓展课程的目标是培养激发兴趣、拓展知识和提高能力,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提升科学素养。一般是以综合性的知识为内容、以注重过程的发展性评价为主要的评价方式,允许学生自主及限定选修的动态性短期课程。

高中物理拓展课程是指对不满足于物理素养培养的必修课内容进行开发,通过在高中物理必修课基础上进行挖掘、延伸、拓展与提高而形成的校本选修课程。例如,物理必修课程中分组实验的内容与形式往往比较单一,教材所提供的实验器材、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都与实验原理中要测量的物理量单一对应,限制了学生的实验方法,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拓展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的延伸而又不拘泥于具体的内容与形式,较之必修课程有更大的灵活性。

二、高中物理拓展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1. 拓展课程的选题原则

拓展课程是与学科必修课程完全不同的课程形态,课程的选题须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世界,须立足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生成,须遵循知识与能力渐进的特点,这是拓展课程的选题原则。

根据以上选题原则,在内容的开发上,高中物理拓展课程的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要因每个人、每个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定。拓展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而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发展是一个上台阶的过程。因此,作为必修课程的补充,拓展性课程应以学生现阶段的知识与能力为出发点,切不可好高骛远、揠苗助长。

物理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实验的科学。无线电技术是在物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技术,其应用在现实生活世界中到处可见,很多学生对无线电技术有较大的兴趣,同时无线电知识可作为高中电学电路知识的一个延伸和补充。基于以上的选题原则,我结合学校的特点,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在高中物理教学法中选择了《无线电基础》这一课程作为拓展课程进行开发、实施,促使学生把已习得的知识应用到科学技术的探究实践中,通过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深刻的体验,从而培养创新精神,锻炼实践能力。

2. 拓展课程的设计与教学实施策略

课程目标

基于拓展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从拓展课程的目标出发,制订了《无线电基础》的课程目标:了解无线电的发展历史,体会无线电技术在现代社会的重要作用;学会基本电子元件的识别,学会读懂基本电子电路图,掌握使用电烙铁焊接电路等电工知识和技能;能够制作、调试简易的无线电作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课程的开设对象及形式

从高中学生各学年的教学任务和认知特点可以看出,高一学生尚未文理分科,必修课程任务比较轻,高考压力比较小,很多学生还在逐步适应高中的学习与生活,课外时间比较充裕;高二的学生由于分文理科,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课外时间比较少;高三学生面临高考压力,学习更为紧张。因此,在高一阶段开设《无线电基础》拓展课程比较适宜。课程可根据学校安排在发展性课程或校本选修中开设,每周一节课,结合场室及器材使用的特点,每班人数应控制在30人以内。课程评定合格,可以取得2个校内选修学分。

教学内容安排

《无线电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拓展课程,主要包括理论与实践两部分内容。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其基本的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如下。

第一部分:无线电发展历史(1课时);第二部分:初识电子元件(4课时);第三部分:电路知识(3课时);第四部分:焊接技术(3课时);第五部分:作品制作(4课时);第六部分:考核与作品展示(1课时)。

教学过程的几个要点

教学过程中注重联系学科知识。任何知识不是独立和割裂的,对于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而言物理知识仍未形成基本的知识体系,无线电知识对于很多学生而言更是一个未知的领域。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原有知识体系展开教学环节,利用学生最近发展区,促使他们在已有知识体系中建构新的知识。

如介绍电子元件的电阻时,结合初中对电阻的认识进行教学;在学习电路基本知识时,结合初中学习的串并联电路进行讲解;在讲解松香对焊接的作用时,结合化学的氧化还原的原理进行讲授。这样既能让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理解和巩固,又能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教学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方法是影响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关键,对学生研究方法的指导不能仅停留在理论的陈述、呈现上,应结合学生多样性的研究活动,使其积累科学研究的直接经验,体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价值、实效。

如对于电阻色环序列的教学,可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在初中所学的光的色散的七种单色光的顺序,再加以拓展,以实现对电阻色环的快速记忆,绝大部分学生能在一节课内把色环顺序熟练记住。在教学整流、滤波等无线电专用名词时,可先从理论上介绍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引入,结合图像进行分析、讲解,然后再通过示波器,将整流前、整流后的波型图与滤波前、滤波后的波形图进行比较,最终使学生对这些技术名词有直观形象的理解。

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注重拓展课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既是拓展课程顺利实施的有效手段,又是拓展课程的目标归宿,应该贯穿于拓展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一是挫折教育、意志教育。个别学生在制作作品的过程中非常顺利,最后调试发现完全失败,但通过老师鼓励、自我反思后,能发现问题,最终顺利解决问题,这就培养了学生耐挫力和意志力。二是通过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激发其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生在选择制作怎样的作品时,教师引导个别学生思考环保问题,并在作品中体现环保和节能功能。这样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同时又使学生树立了关注社会现实与未来的人文精神。如在讲授变压器的输出电压与稳压管需匹配时,可以引导学生课后对变压器与稳压管不匹配时的发热情况进行研究,从而引导学生对能耗问题进行思考。三是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取亲自参与探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主动求知、乐于探究的学习品质及勇于创新的精神。

3. 拓展课程的评价策略

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有评价主体互动性、评价内容多元性及评价过程的开放性等特点,通过收集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学习情况、学业成就及研究成果,以学生实际表现来判定学生的学习质量,可以更全面地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

在《无线电基础》中,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作品方案及作品互评成绩等。当然过程性评价主要应体现在哪些方面,并没有明确规定,但通过这种评价方式能够反映学生的成长过程,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

实作评价

实作评价是指在拓展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对学生设计、制作形成的作品及实践的过程进行评价。在《无线电基础》的拓展课程中,学生须独立制作、调试完成两个作品,并能实现相应功能方为达标。一是必修作品,制作一个直流电源,220V交流接入,通过整流得到8~12V的直流电源;二是选修作品,可从教师给出的参考中选择一个进行完成,如AM调幅收音机、LM386低功率音频功率放大器、简易声控电路等,也可自选其他的电路。

通过实作评价,可以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并从中发现学生思维方法、实践能力、合作意识等方面的表现,能较为真实地判断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情况。如学生在制作稳压直流电源过程中,除了动手制作外,学生还需逐级对输出电压进行测量。通过测量和读数,学生能够更熟练地掌握多用表的使用方法,为高二的电学实验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

自我评价是让学生在每节课后或作品完成后,对自我的课堂表现及作品完成情况进行一个自我反思、自我测评的过程。小组评价是小组成员间互相讨论、相互交流思想,提出建议和意见的过程。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合理进行指导,并记录学生研讨的过程。

学生完成作品的制作后,首先进行自我评价,对元件布线、焊接工艺、效果等方面进行自评,能让学生自觉反思学习的过程。接着由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小组成员在评价过程中需要作出具体说明,如焊接的好与坏、功能实现与否等(对于好的地方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在哪里,均需作出详细的说明)。通过小组评价可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全面思考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学生在小组评价中的表现也作为评定学生成绩的一项内容,以此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提高、 相互辩论、踊跃发言。

责任编辑 罗 峰

猜你喜欢

必修课程高中物理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学好高中物理必须做好的四件事
创新课程设计 实现快乐军训
高中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研究
独立学院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分析
高中物理实验
高中必修课程“夏商西周政治制度”教学分析
新形势下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