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随文练笔在规范与自由间行走

2016-05-14杨澜壮

广东教育·综合 2016年5期
关键词:漓江随文文本

杨澜壮

随文练笔,融读写为一体,学生负担小、效率高,是结合阅读内容进行的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但是,目前随文练笔设计不是一味仿写,导致千篇一律,就是使用随意性大,致使训练低效或无效。那么如何提高随文练笔的有效性呢?

一、巧写批注,化“繁”为“简”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堂上,我要求学生“手不离笔,随时勾画”。学生边读边对文本中的字、词、句段圈一圈、画一画、注一注,简练地写上自己的感受、质疑等。这种批注式的阅读体验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又能深化学生的阅读理解,是高效实现读写结合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教《少年闰土》一文,在理解闰土外貌描写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画出有关句子,再做个小练习:用铅笔把“圆脸”的“圆”,“小毡帽”的“小”,“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划掉,对比阅读,体会作者描写的细腻。再让学生把“紫色的”划掉,换上“苍白的”“蜡黄的”“灰色的”等等,在旁边写上对比后的感受,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

再如《巨人的花园》中有这样一句话:“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我引导学生在此处写批注:“小男孩那会说话的眼睛告诉巨人: 。”孩子们浮想联翩,畅所欲言。

这样的随文练笔,只寥寥几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目标直接指向于学生自主与文本直接对话,收获的是刻骨铭心的感悟,积淀的是厚重的语言文字。对文本内容进行纵深挖掘,克服了平面推移的课堂流程,从而深度解构文本。

二、课文为帖,由“此”及“彼”

如何进行积极的内化吸收、内化表达,并实现书面表达促进阅读积累?小学语文教材专家归纳出的“九字真言”——“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对我不无启发。我想,如同练习书法一样,总是先描帖,再临帖,吸取成功者的经验,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后才能脱帖。学生写作也不例外,也需要一本好“帖”模仿。最好、最实用的“帖”,就是我们的教材。

1. 微观入手,练句式

对文章中作家个性化言语的品味,除了结合语境细细揣摩之外,就是进行形式仿写。大量的形式仿写构成意义集合,有利于学生把握言语运用的本质和规律。

如《桂林山水》一课,我先引导学生品味描写桂林的水精彩排比片段,再配乐欣赏漓江的美丽风光,然后引导学生想象漓江的水还有哪些特点,模仿文章中的句式写出来。从作者的句式引出了一串类似的新句,又从真切可感的图片景物里观察到了新的特点,将眼中画、心中情和着笔下辞,自然而然吟出了一句句美丽的语句来:孩子们有的写:“漓江的水真甜啊,甜得像蜜一般。”有的写:“漓江的水真凉啊,凉得像冰水一样,让你一碰就神清气爽。”有的写:“漓江的水真滑啊,像铺在水面的巨大丝绸。”还有的把漓江的水面比作了婴儿柔嫩的皮肤。随后,再将方法延伸到课外,联系生活,观察我们美丽的蓬江河,仿照《桂林山水》的写法描绘《美丽的蓬江》。

这样的仿写,不仅让学生领悟了课文内容,学会了修辞手法,掌握了言语运用的规律,还帮助学生在课堂上积累了优美语言,达到了读与写的双赢。

2. 局部入手,练技巧

文章的表达技巧是作者在借助语言表达中心时,灵活运用的写作规则和写作方法。由于文章的表达方式有独创性、多样性和特殊性的特点,所以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文章表达技巧是不同的,需要我们细细品读。遇到精彩的文段,我用心设计,准确挖掘仿写的切入点,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如《灰雀》中有一大段列宁与小男孩的对话描写,我联想到孩子们平日对话描写中的诸多问题:错用标点,语句啰嗦,形式单一等。于是,我让学生一边朗读,一边发现对话写作的可借鉴之处。有的说:“每个人的对话单独成段。”有的说:“还写了人物的神态。”……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地交流着自己的新发现。随后,我让孩子们运用这些找到的“金钥匙”,回忆跟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的某次对话写下来。不一会儿,《争吵》《表扬》等为话题的对话描写便新鲜出炉了。这样的仿写,指向更明确,形式更灵活,效果更明显。

3. 整体入手,练谋篇

每篇文章都有不同的特点,我从整体入手,正视文本的独特价值,引导孩子们发现作者写作的秘密,如文章的立意,选材的视角,组段成篇的方法等,然后再让学生去模仿。

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运用的插叙手法,《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夹叙夹议的手法,《落花生》《白杨》借物喻人的表达方式,等等,在教学中,我会让学生以此为例进行仿写。这样的训练既让学生有章可循,又可以尽情地发挥能力,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学生自然乐意写。

三、补白拓展,变“虚”为“实”

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计白当黑,奇趣乃生。“留白”手法不仅让书画艺术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也让许多文学作品的行文在精彩处戛然而止,给读者对文章进行个性解读与创作留下无穷的空间。因此,抓住文本的留白点,入乎其内,有效补白,是随文练笔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读写结合最大的落脚点。

比如人教版第七册中《幸福是什么》讲到智慧的女儿引导三个青年去寻找幸福,十年后他们又在小井旁边相遇,回顾他们十年的经历时。文章在结尾处只是言简意赅地概括——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给别人带来了好处,因此感到幸福。但是,他们在外边是怎样历尽艰辛学到知识学到本领?又是怎样用自己的所学,用自己的劳动,给别人带来益处的?文章里没有具体地写,这就留下了一个“空白”。而恰恰是这种“空白”,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我借助教材中的内容,适时地引导学生推测、构思,以习作的形式把这些“空白”补充,获得知识上的融会贯通和感情上强烈共鸣。引导学生补白,对文本进行了有效的诠释,文本的内涵便逐步丰满,文本所塑造的形象会更为立体地展现在学生的心里,从而促进学生构建文本的新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方智范教授指出:文本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读者创造的。孩子们在阅读文本时根据自己原来的情感、生活经验、独特的眼光,或是阅读文本时的心情,在对话过程中,自主地发现意义、构建意义。挖掘“言外之意”,引导学生补白,采用拓展性练笔,能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进而立体地诠释文本内涵,从而促进学生对文本新意义的发现与构建,笔触灵动而精彩。

实践证明,以写促读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其关键策略在于适时适度地进行随文练笔。而随文练笔的潜在价值,取决于运用者在规范与自由间行走,适度地开发教材的潜在资源、适时地利用课堂中有效的生成资源。唯其如此,以写促读才成为可能,随文练笔才能彰显应有的魅力。

责任编辑 黄日暖

猜你喜欢

漓江随文文本
漓江情画
让随文练笔回归语言本位
随文仿写:由读到写的有效迁移
随文练写,汇滴成河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随文活色 练笔生香——小学语文随文练笔实践举隅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月下漓江
漓江夕色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