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省物流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2016-05-14张丽杨明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6年5期
关键词:物流产业吉林省建议

张丽 杨明

[摘 要] 本文简要介绍吉林省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在分析吉林省物流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吉林省物流产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吉林省;物流产业;发展;建议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05. 081

[中图分类号] F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05- 0149- 07

1 前 言

物流产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程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被喻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物流业是我国新兴的经济增长点,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振兴第三产业的必然选择。国家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提高物流智能化和标准化水平”。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建立了推进物流业发展的综合协调机制,出台了支持物流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吉林省已经先后出台了《吉林省物流业十二五规划》《吉林省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引导物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这些文件的出台进一步完善了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对于规范、鼓励和扶持物流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2 我国物流产业发展概况

2.1 我国物流业发展现状

现代物流业是一种具有现代技术和管理组织特征、涵盖交通运输、仓库、流通加工、包装、装卸搬运、区域分拨和配送等行业在内的复合性服务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物流业的国家之一,也是物流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美国物流模式强调“整体化的物流管理系统”,是一种以整体利益为重,冲破按部门分管的体制,从整体进行统一规划管理的方式。美国的全国物流体系各组成部分均居世界领先地位,而其中尤以配送中心、速递、第三方物流等最为突出。日本物流业在短期内就得到迅速发展与日本政府对物流业的宏观政策引导有着直接的关系。日本政府主要通过规划优先、加大投入、出台政策三大手段加强对物流产业的引导。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物流产业而言,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由日本引入物流概念,现代物流业与改革开放的进程基本同步。进入21世纪,现代物流业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国内物流发展势头迅猛。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从而为我国现代物流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特别是最近十多年来,随着社会物流需求的不断增大,我国物流业由起步期进入快速发展期,物流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物流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为进一步加快发展中国物流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国物流水平随着经济的增长正在迅速发展。国内外物流发展的经验表明,物流的发展水平与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和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GDP年均增长迅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物流也处于快速增长期,据统计,自1991年至2012年,全社会物流总值年均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大大高于同期GDP的年均增长速度。

我国物流需求市场日益庞大,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崛起,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经济飞速发展,区域间货物的流动量增加;一些制造企业、商贸企业开始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实施物流业外包;流通方式改革的加快,连锁、超市、便利店的兴起,电子商务的兴起;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步伐的加快,城乡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这些都要求高质量的物流服务,形成了我国巨大的物流需求市场和发展空间。物流增加值则是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表现的物流服务成果,反映了物流的需求水平,社会物流总值与物流增加值的增长构成了强大的物流需求市场。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2012年全国物流业增加值3.5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1%。2012年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 6.8%,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3%。其中,交通运输物流增加值增长8.7%,仓储物流增加值增长6.8%,批发、零售物流增加值增长9.8%,邮政物流增加值增长26.7%。以上数据说明目前我国物流有着强大的需求市场,物流需求空间和发展空间都将是巨大的,物流需求将呈持续高速增长态势,市场前景广阔,现代物流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

我国近期在物流基础设施上取得了一些成就,突出表现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方面。我国物流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完善,交通设施规模迅速扩大,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设施条件。截至2011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9.9万千米,其中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9 778千米,在建规模1.2万千米;公路网总里程达405.54万千米,其中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8.5万千米;全国港口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31 968个,万吨级及以上泊位1 762个;民航已有11家全货运航空公司,货机达91架,提供腹舱货运的客机达1 000多架,运营的民用机场175个;物流园区建设加快,入选中物联《2012年度中国物流园区(基地)名录》的各类物流园区754家。另外,仓储,配送设施的现代化水平提高,一批区域性物流中心正在形成,物流的技术设备更新和信息化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

受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国民经济各行业的物流市场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配送物流、快递物流等与民生相关的物流发展势头良好。一些制造企业、商贸企业开始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实施流程再造和服务外包;传统运输、仓储、货代企业实行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一批新型的物流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多种服务模式、多层次的物流企业群体。

我国各地区物流产业都有较快的发展,但以珠江三角洲地区和东部地区发展最快。珠江三角洲、东部沿海地区一直就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这些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创造了巨大的物流需求,促进了区域物流市场的繁荣,使其成为我国物流业最发达的地区。从这些地区物流业发展的产业现状可以看出,这些地区的物流需求规模很大,且需求层次较高;物流基础设施完备;有很好的信息平台;物流企业服务层次较高,信息化程度高。

2.2 产业政策

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建立了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综合协调机制,出台了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指出要“加快建立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优先整合和利用现有物流资源,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衔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推动农产品、大宗矿产品、重要工业品等重点领域物流发展。优化物流业发展的区域布局,支持物流园区等物流功能集聚区有序发展。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提高物流智能化和标准化水平。”

有关部门继续推动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和落实。国家发改委按照《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专项投资管理办法的通知》(发改办经贸[2009]695号)的规定,继续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物流业及农产品冷链项目。国务院印发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发[2009]8号),提出了要“加快物流标准制修订工作,完善物流标准体系,实施物流标准和技术推广工程”,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物流标准专项规划”。 2011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办发[2011]38号),业内称为物流“国九条”。为了贯彻《关于印发贯彻落实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意见部门分工方案的通知》(国办函 [2011]162号)等的文件精神, 2012年1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2]13号),对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土地使用税实行减半征收。国务院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下发《关于2012年纠风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25号),提出要坚决纠正物流领域乱收费和公路“三乱”问题。2012年6月,商务部印发《关于推进现代物流技术应用和共同配送工作的指导意见》(商流通发[2012]211号),要求完善城市共同配送节点规划布局,鼓励商贸物流模式创新,加快物流新技术应用步伐和加大商贸物流设施改造力度。为了解决我国流通产业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网络布局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均衡,集中度偏低,信息化、标准化、国际化程度不高,效率低、成本高问题日益突出等问题,为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快推进流通产业改革发展,2012年8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39号)。2013年2月,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建部、商务部、国家邮政局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配送管理工作的意见》,商务部也制定了《全国城市配送发展指引》,旨在切实加强和改进城市配送管理工作,促进城市配送健康有序发展。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的支持物流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为物流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在国家政策文件指导下,各省市和地方也相继推出了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涉及市场准入、土地政策、财税政策、引资政策、扶持第三方物流发展政策等等。这些政策的出台为物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强化了政府对物流发展的推动力度。从而政府可以推动制订物流业发展规划并提出发展目标与要求;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成立推动物流发展的协调机构,解决政出多门的问题,形成合力;推动物流的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等等;促进物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3 我国物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与世界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相比,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相对比较滞后,在资源配置、服务水平、管理水平、现代化科技手段的使用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物流水平较低,效率低下,社会物流成本相对较高,物流的基础设施、物流人才以及信息技术方面落后。

我国物流大国地位基本确立,但是与国外物流业高度发达相比,我国物流业的总体水平仍然偏低。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物流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业界普遍认为,物流业越发达,效率越高,物流成本越低,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就越低。从全球物流产业发展情况来看,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物流业发展得较早较好,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交通运输和信息网络,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随着经济发展而降低。目前,发达国家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大致在10%左右,美国为10.5%,法国为11.1%,意大利和荷兰均为11.3%,德国为13%,西班牙为11.5%,日本为11.4%(数据来源:中国物流学会网站)。我国物流成本总体水平仍然偏高,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与美国等物流业发达的国家相比要高出810个百分点(见表1)。实施中国物流业的调整和振兴、实现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的转变,讨论如何通过改善物流成本管理水平,优化物流资源配置,完善物流设施设备建设来降低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由于中国物流业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个比较完整的体系,物流基础设施规划不合理,物流管理体制不健全。例如,在仓储系统发展建设过程中没有按照未来的市场发展需求和市场环境状况进行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造成以行政部门为系统建立的仓储系统面积大、数量多、仓储设备现代化水平低,区域布局不合理,空间布局也不合理,物流环节存在相互重复、冲突现象,物流市场无序竞争。在计划经济的影响下,原来的物流管理体制横向分散、自成体系、政出多门。而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和信息技术及网络经济下,这种体制不利于国家对现代物流业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在加入WTO以后,面对国外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和方式以及竞争的冲击,中国物流业将处于不利的境地。

我国物流效率不高,使得工业企业流动资金平均周转速度仅为发达国家的百分之几。中国的物流业虽然经过近十年的实践探索,已经建成了一批集储存、保管、集运、养护、整理、分拣、配货、送货等功能于一体的物流配送中心,但由于没有现代物流管理理念作指导,都是为自身服务而营建的,无法达到经济配送规模,绝大多数的配送中心大多只充当着仓库或运输中转站的角色,配送中心各项功能并未发挥出来。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物流配送中心用于物流环节的运输工具、承载设施和设备的标准和规范不统一,使得物流无效作业环节增加,人力资源浪费巨大,影响了物流的效益、快速反应能力和竞争力。

另外,物流的专业化程度低,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匮乏,规模化、网络化、集约化、专业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尚未形成,农产品物流、消费品物流等物流市场亟待完善。目前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上的解决,仍制约着中国物流业走向合理化、现代化和专业化。

因此,完善物流市场体系与物流管理体制,加快构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推动物流业与相关产业联动发展,促进国内物流市场与国际接轨,整合物流企业,规范物流市场秩序,积极转变物流增长方式,推进区域和城乡物流协调发展,将是我国物流市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3 吉林省物流产业发展概况

大力发展物流业,对于吉林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提升现代服务业的规模、水平和提升区域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发展物流业也是加快东北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率先实施东北地区物流一体化,将推动相关产业协调发展,促进东北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吉林省地处由中国东北地区、朝鲜、韩国、日本、蒙古和俄罗斯东西伯利亚构成的东北亚地理中心位置,我省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将促进我省及东北地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全面提升东北地区沿海沿边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因此,吉林省要把物流产业作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内容,加大对物流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快物流管理体制改革,鼓励发展现代物流业。

3.1 行业政策

在国家政策文件指导下,吉林省也推出了物流相关政策文件。在《吉林省十二五规划》中,提出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在物流产业发展区域布局,加快物流中心城市、物流节点城市建设,加大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同时对物流信息化建设,第三方物流、绿色物流体系等方面制定了具体的措施。

2010年吉林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推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决定》,省政府出台了《吉林省服务业跨越发展计划》,将加快现代化物流及交通运输业发展作为推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重点任务;在具体实施计划中,制定工商、财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开发和土地使用、交通发展和交通管制、融资等方面的主要引导政策,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有关意见精神,促进我省邮政业又好又快发展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支持邮政业发展的通知》。

吉林省还出台了《吉林省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吉政办发[2012]26号),在该意见中,从拓宽融资渠道、物流资源整合、基础设施建设、物流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优化、政策支持、税收优惠、农产品物流等方面给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这些文件的出台进一步完善了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对于规范、鼓励和扶持物流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39号),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结合我省实际就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2013年省政府出台了《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吉政发[2013]11号)。在该意见中提出了我省物流业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城乡一体、竞争有序、安全高效、内外贸高度融合的现代流通体系。全省连锁化率达到30%,商品统一配送率达到80%。流通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国际化、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流通主体的竞争实力显著提高,对扩大消费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

这些文件和政策的出台进一步完善了我省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对于规范、鼓励和扶持物流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3.2 吉林省物流业发展现状

吉林省有着优越的农业资源、工业资源、医药资源和石油化工以及教育资源,为物流业的飞速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随着吉林省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物流业继续保持良性发展,逐步成为我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

3.2.1 基本状况

近几年,吉林省的社会物流总额一直呈增长态势。物流需求规模不断扩大,物流基础设施条件逐年改善,仓储和物流园区建设工作稳步推进,为吉林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吉林省物流运行总体良好,全省社会物流总额30 421亿元,增长11.2%,从构成来看,农产品物流总额为1 000.8亿元,增长10%;工业品物流总额为22 422.4亿元,增长13.2%,外部流入物流总额6 918.8亿元,增长5.2%;外部流入物流总额中,进口货物物流总额1 173.6亿元,增长8.9%,外省市流入物流总额5 745.2亿元,同比增长4.8%。吉林省总额增势平稳,增长较快,物流业增加值稳步增长。从2006年到2012年吉林省的物流总额由11 861.3亿元增加到30 421亿元,见图1。

物流业增加值作为社会物流业创造效益的重要指标,吉林省的物流业增加值从2006年的287.0亿元增至2012年的709亿元,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17.1%,占地区GDP的比重为5.9%,见表2。这说明物流业在吉林省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有所下降,表明物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在减弱。

吉林省物流总费用增长较快,但在经济运行中物流成本依然较高。从2006年到2012年吉林省的社会物流总费用从789.3亿元增加到2 129.9亿元。吉林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重较高,一直持续在17.8%以上,这与发达国家的9%~10%的比重相比仍然偏高,说明吉林省物流成本仍然较高,物流发展水平偏低。但可以看出,这个比重有不断下滑的趋势,表明吉林省物流业运行效率有所提高,运营效益有所增加,见表3。

从社会物流总费用构成情况来看,运输费用为1 219.7亿元,同比增长12.9%,占全省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57.27%,比2011年下降0.16个百分点;保管费用为657.6亿元,占全省物流总费用的30.87%,比2011年上升0.14个百分点;管理费用为252.6亿元,比2011年上升0.02个百分点,去上年持平。见表4。运输费用占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下降,而保管费用上升,反映吉林省物流运转缓慢,库存增加,需求下降。而管理费用所占的比重持平,反映出吉林省现代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

3.2.2 吉林省物流发展条件持续完善

经济快速发展、物流相关行业投资的增加、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等也都给物流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十二五”期间吉林省社会物流总额一直在增加,且增长速度较快。社会物流总额是社会物流物品的价值总额,包括工业品物流总额、农产品物流总额、外部流入物流总额、再生资源物流总额、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其中工业品物流总额是带动社会物流总额增长的主要因素。从2006年到2012年吉林省工业品物流总额占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一直持续在72%左右。“十二五”期间,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12.7%。物流业增加值的增长体现了运输、仓储、邮政、批发零售等产值的增大,这些都是保证物流活动得以进行的基础条件,是供给能力的体现。

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物流需求的首要因素,可以从三个方面体现:工业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这三方面的增长必然带动物流需求规模的不断扩大。2006~2011年吉林省工业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较快,年均增长24.3%,从2006年的1 659.29亿元迅速增长到2011年的4 917.9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速度为19.9%,2011年达到4 116.1亿元。进出口总额也以较快速度增长,年均增长率18.2%,2011年达到1 424.0亿元。

经济发展,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工业产品也必然增加,对物流活动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大。此外,从物流需求系数(物流总额与GDP的比值)的计算来看,“十二五”期间,吉林省物流需求系数为2.59、2.73、2.92、3.19、3.52。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发展,每单位GDP的物流需求系数在增加,说明GDP对物流的依赖度在增加,社会对物流业的需求在增长,吉林省物流需求潜力较大。

货物运输量及运输周转量继续增长。2011年,吉林省完成货物运输总量51 905万吨,同比增加15.4%,与2010年持平;完成货物周转量15 816 900万吨千米,同比增加13.6%,比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与2006年相比货运量增长33.7%,年均增长6.2%,货物周转量增长119.0%,年均增长16.1%。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的增长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吉林省物流业的需求是在不断增加的。

随着吉林省物流需求规模不断扩大,物流基础设施条件也逐年改善,仓储和物流园区建设工作稳步推进,为吉林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受益于全球经济持续复苏,吉林省宏观经济继续快速发展,交通运输业也加快了发展步伐,运输效率与服务水平有所提高,运输能力对全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进一步增强。“截至2011年底,吉林省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规模(不含航空和管道线路)已经超过97 300千米,较2010年增长1 280千米。大批基础设施相继开工建设和投入运营,设施里程大幅增加,枢纽设施规模迅速扩大,不仅进一步完善了吉林省的交通运输体系,还为吉林省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物流园区是现代物流发展中出现的新兴业务,对提高物流的组织化水平和集约化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期间,吉林省将加大物流园区的投入,实现跨越式发展。规划建设长春内陆港、长春空港、吉林内陆港、通化内陆港、白城内陆港、松原内陆港、通化三源浦空港物流园及四平市东北亚物流港8个空(陆)港,建设长春、吉林、四平、通化、辽源、白山6个地区19个大型物流园区。这些综合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园区的规划为吉林省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同时,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等也都给物流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保障。企业的管理开始向现代供应链管理理念转变,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体制,逐步形成统一的程序和标准,采用先进技术和管理策略。物流企业兼并与合作,整合各方资源,提高竞争优势,服务范围将不仅仅限于一项或一系列分散的传统物流功能,重视基础服务的同时要注重提供更多增值服务,服务涵盖了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物流成本控制、物流方案设计、全程物流服务和物流过程中的财务服务等,更加注重客户物流体系的整体运作效率与效益,为顾客提供一站式服务。引进大量的先进物流技术设备,如全球定位系统、地理识别系统、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射频识别技术、自动跟踪技术等;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化和条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适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为实现物流产业高效有序的管理提供了保障。

3.2.3 物流企业的实力有所提升

吉林省物流企业正在茁壮成长,企业服务水平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吉林省经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委员会评定的A级企业已达28家,其中:吉林省长久物流有限公司和吉化集团公司物流中心为5A级企业。经过前些年的改革发展及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需要,吉林省一些仓储企业在经营方式、增值服务与商业模式上进行创新。有些交通运输企业通过资源整合、延伸服务,发展成为社会提供物流服务的物流公司;仓储物流企业在原有设施基础上通过扩建改造转化为物流企业,企业内部成立相对独立的机构,为自身的采购生产销售提供物流服务,成为面向大企业和全社会服务的专业物流公司。

吉林省原有的运输、仓储、批发等传统物流企业,不断拓展和延伸物流服务,逐步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以陆捷物流、长久物流为代表的大型本土物流企业已经开始开展综合物流服务。

长久物流是长久集团的核心产业,位于同行业三甲之列,成立二十余年来致力于为中国汽车行业提供全方位、全产业链物流服务,全国范围内建立6个仓储基地,总面积超过150万平方米;自有运输车辆1 256台,可控车辆超过4 000台,同时通过对外合作、合资的方式发展铁路、水运多式联运,提供全方位运输服务。目前企业在整车物流、零部件备件物流、国际业务物流、城市配送增值服务领域快速发展。

长春陆捷物流有限公司,2010年荣归一汽,扛鼎重任,完成了改制企业到集团战略支撑企业的定位转变,公司在集团全新的定位下,通过管理、服务、运行能力的整体提升,实现了集团资源整体业务的承接和外阜资源的拓展。可以实现一汽采购、生产、销售供应链物流一体化服务,具有仓储、运输、计划、订单、财务、资源管控、物流动态跟踪、物流分析决策等业务。构建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物流优化管理,全面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及车辆利用率,降低物流成本,减少物料在运输、仓储、配送过程中的差错率,提高物流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整车在仓储、运力分配、在途监控以及考核过程中的差错率,提高客户满意度等。

3.3 吉林省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吉林省物流业在长春、吉林地区,特别是汽车、农产品领域表现出较好较快的发展趋势和潜力,发展条件正在逐步形成,具有成为东北区域性物流中心的良好基础;但是发展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物流需求有限,尚未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

3.3.1 物流业总体发展水平仍然偏低

吉林省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不高。从2006年开始持续在6.7%以下,2012年占GDP的比重仅为5.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9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更是在不断下滑。说明吉林省物流业发展水平不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较弱,而且有逐渐减弱的势头,吉林省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物流业,以满足经济快速增长的要求。

吉林省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较高,一直持续在17.8%以上,这与发达国家的9%~10%的比重相比仍然偏高,说明吉林省物流成本仍然较高,物流发展水平偏低。但可以看出,这个比重有不断下滑的趋势,尤其是在“十二五”期间,这个指标在明显地下降,表明吉林省物流业运行效率有所提高,运营效益有所增加。而物流总费用由运输费用、保管费用、管理费用构成,其中运输费用所占比重最大,2012年运输费用占全省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57.3%,说明降低运输费用会一定程度上减小物流总费用。此外,2011年管理费用占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11.9%,增幅基本与上年持平,反映出吉林省现代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数据来源:吉林省发改委、吉林省物流与采购联合委员会)

3.3.2 物流基础设施和设备建设有待加强

吉林省物流系统效率低下,技术装备水平质量不高,大部分设施陈旧老化,装卸、搬运和运输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低下,难以适应现代物流作业的需求。大部分的物流企业的购货、运输、装卸、制单等操作大多由人工完成,物流周转周期长,库存量大,库存成本高,给企业和社会造成很大的浪费。吉林省交通运输硬件设施的技术水平较低;仓库没有配置叉车、堆垛机等必备的设备,更不用说现代化的拣选设备;货运高速和运营管理现代化还处在起步阶段,装卸、运输、搬运设备落后。

近年来,吉林省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经卓有成效,为我省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但是物流基础设施数量虽有增长,但质量仍有待提高。例如,2011年吉林省各种公路里程91 754千米,其中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为4 132千米,占公路总量的4.5%。而日本在1999年的公路总长度为1 161 894千米,其中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通车里程为60 140千米,占公路总量的5.18%;美国在1999年的公路总长度为6 304 193千米,其中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通车里程为1 974 697千米,占公路总量的31.33%。可见,虽然吉林省的公路建设取得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高速公路与一级公路通车里程占公路总量的比例比较小,甚至低于日本和美国1999年的水平,这说明吉林省物流基础设施的质量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

3.3.3 物流产业发展缺乏统筹规划和整体协调

物流是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复合型产业,大量的发展政策及法规、发展战略及规划、组织管理及协调工作需要各个部门和行业的相互配合,统一管理。物流的发展虽然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但是物流行业在管理上涉及发改委、商务厅、交通、铁道、民航、邮政、海关、质检、信息等十几个部门,各部门都抓物流工作,缺乏统筹规划和整体协调,各行其是,政出多门,形不成合力。目前在政府部门的设置中还没有明确主管物流的部门,部门分割的状况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物流产业的发展,这一现象在全国普遍存在,当然也是制约吉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因素之一。

吉林省物流企业大多是从传统运输与仓储业转型和工业企业剥离出来的,由于缺乏现代物流理念,不能科学地管理物流运程,致使物流成本居高不下,融资渠道不畅,使企业运营困难,扩展发展空间受到限制。虽然近年来吉林省物流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培育了一批龙头物流企业,引进了一些跨国物流公司,但相对于发达国家及地区仍处于起步阶段,物流市场环境还不尽理想,中小物流企业数量众多,且大多数从事低端服务,服务差异化程度弱,利润水平低,竞争力较弱,企业竞争手段不规范,物流市场的运行秩序与整体形象受到一定的损伤。此外,物流市场不规范现象仍很严重,例如物流业务税负较重、税率不统一、增值税抵扣政策不一致;发票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涉及普通运输业发票、服务业发票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发票三大类,共二十余种发票。

在一些企业中,原材料库存管理、制造用材料库存管理、成品库存管理、产品分拨运输与客户配送管理、各物流资源的计划与控制管理以及物料、成品的检验管理等企业物流管理作业环节分别属于生产、采购、销售、设计、物料等不同的独立职能部门,本应是一体化,“流水化”的企业物流活动被人为地分割为独立的几块。各部门和物流环节应对上级负责,容易强调部门利益而没有全局观念;各物流作业层次画地为牢,只固守自己的一片蓝天;企业中每个层次、每个人都只对自己负责,而不是兼顾企业和市场;部门间协调困难,相互间扯皮现象严重。这种体制的最终结果是导致企业物流活动中各环节的协调性差,信息共享性差,企业经营管理的总成本偏高,企业对市场响应速度缓慢。

3.3.4 物流服务水平差

由于自身设施条件的欠缺以及对物流观念理解障碍,吉林省大部分物流企业规模小、功能单一,主要的业务还是局限在转型前的仓储、运输等基础业务,成功开展综合业务的公司并不多。转型来的物流企业不能提供综合性和增值性的包装、加工、配货和物流信息服务;高层次、个性化的物流服务开展缓慢;这已经成为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的一个障碍。我省物流企业服务质量差,也是阻碍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的一个症结。

3.3.5 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水平不高,第三方物流需求不足

物流业的发达程度和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制造业的效率和效益。吉林省制造业基础雄厚,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水平较高。虽然近几年吉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框架已初步显现,但目前看来,物流业的发展水平与制造业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无法实现与制造业之间良好、较高层次的联动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吉林省制造业的结构升级和转型。吉林省制造企业的物流需求分散在各个部门和企业,没有转化为社会化的需求,导致物流运作成本高、效率低。第三方物流需求在数量上相对不足,第三方物流需求的结构层次仍然比较低,仍然停留在基本的保管运输,增殖性的延伸服务订单处理、库存补充、物流系统规划等需求较低。而由于社会化需求不足,专业化物流的发展受到制约,适应制造企业需要的物流服务能力无法得到提高,因此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和供应能力不够并存的矛盾。

3.3.6 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落后

物流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传统的物流管理依靠手工作业,工作人员多,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容易出现差错,工作随意性大;推行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减少工作人员,减轻劳动强度,缩短工作时间,降低管理成本。但是我省物流信息化发展政策与地区物流业以及地区实际经济情况结合不够。物流业的特殊性就在于其对宏观政策严重依赖,制定物流信息化发展政策应该根据物流业的特点,建立在做好地区物流产业带动地区经济实际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不能盲目照搬其他产业信息化的经验。吉林省现有的信息管理系统缺乏物流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和运用能力,不能提供全方位的查询、跟踪物流信息服务,一些现代的物流手段如计算机网络技术、射频识别装置、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等使用不广泛。这就造成了信息放归不及时、配送成本高、客户满意度差、盈利能力低等现象,直接影响了物流服务质量,制约了我省物流行业的发展。

我省物流产业标准化建设落后。大多数物流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资金和规模的限制,对标准化工作重视不够或无暇顾及,导致设施设备、作业、管理、服务和信息系统都没有形成标准化运作。在中小型物流企业物流配送的过程中,大多还是采用小的集装货车,不同种类的商品用商品原有的包装纸盒或者塑料袋包装,只考虑到了某一种商品适合的包装形式,并没有考虑到商品在配送过程中的标准化问题。这使得不能充分利用配送工具,在搬运卸货的过程中难以使用标准化的工具,容易形成“野蛮”卸货的行为。物流信息系统没有做到标准化工作导致不能做到实时跟踪,各环节不能衔接作业。

3.3.7 物流行业高素质人才匮乏

随着吉林省现代物流业的迅速发展,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分析其原因,一是因为我国物流教育培训工作起步晚、规模小,目前吉林省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数量非常有限,市场上受过正规教育的物流专业人才明显不足;二是物流学历教育还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与实践结合方面有所欠缺,而职业培训的市场秩序又较为混乱;三是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吉林省知名的物流企业数量少,工资待遇水平不高,很多物流专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了省外就业,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目前,物流行业内最缺的三种人才是:物流规划人员、物流外向型国际人才、物流研究人员。

4 加强吉林省发展物流产业的建议

4.1 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物流活动得以进行的物质保证。为满足未来几年物流业需求的增长,吉林省应加大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完善物流基础设施条件。政府应加强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和改造力度,通过不断完善公路、铁路、水运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主要物流通道的通行能力和辐射能力。加大物流中心和物流园区的建设。建立大型汽车物流中心、医药物流中心、石化物流中心,以长春、吉林、延边以及图们江沿岸的十几个对外口岸为主要物流建设区,大力加强物流基地建设。

4.2 加强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

信息化和标准化是物流业现代化转型的两个重要支柱,具有较强的外部公共性。在长春、四平、辽源、通化、梅河口、白山、延吉、白城、松原等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搭建以信息化、专业化、标准化和快速化为特点的吉林省现代物流业平台,提高物流信息服务水平,提高物流运作效率,有效降低物流成本。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建设,使物流业能够成为吉林省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支撑,成为推动吉林省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促进经济沿着健康快速的轨道发展。

4.3 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政府应在政策、法规、规划等方面积极进行引导和规范。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涉及广泛的地域和部门,需要一个权威的协调领导机构,理顺体制、制定规划,为吉林省现代物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使区域物流向着整体化、规范化、现代化、信息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为此,吉林省有必要建立现代物流业的统一协调管理机构,成员由经信、交通、发改、公路、邮政、外经、财政、工商、国税、地税、国土、规划、建设、公安、城管、统计、口岸、海关、检验检疫、海事、铁路等部门和单位组成。该机构研究制定吉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协调解决现代物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行业协会要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在物流市场中发挥协调、咨询、服务和沟通的职能。另外,行业协会必须大力开展物流标准的推广、应用工作,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4.4 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

加强物流企业内部人员培训,通过定期举办物流讲座或培训班等形式,对现有物流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再培训和再教育,更新知识,提高人员素质。可以通过在更多的学校中设置物流专业,或者校企联合办学,引导和支持行业协会或有实力的高校开展对物流人才的培养。加快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4.5 发挥典型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培育示范企业,选择一批经营规模大、管理科学、社会效益良好的典型企业作为现代物流业示范企业,鼓励、引导和扶持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做精做细,大力宣传,充分发挥典型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营造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4.6 激活提高第三方物流市场需求

物流企业在提供基本的物流服务的同时,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细分市场,拓展业务范围,发展增值物流服务,广泛开展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物流成本控制、物流方案设计、全程物流服务和物流过程中的财务服务等,用专业化的优质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物流企业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真正地降低成本,依此来提高工商企业的外包率。另外物流企业应积极通过兼并、联盟等手段,整合物流资源,尽快壮大自身的经营实力,这样才能够与国外物流巨头抗衡,才能为物流服务需求者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

政府要发挥其主导作用,制定物流发展规划、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重点投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加快电子商务与物流产业的融合,为现代物流的发展构建一个公共信息平台,推动物流产业信息化,同时要引导工商企业转变观念,加强对现代物流管理的宣传,使企业认识到物流在企业竞争中的战略地位。

工商企业要转变观念,树立现代物流意识,打破自办物流传统观念的束缚,接受第三方物流理念,逐步将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和产成品加工、整理、配送等物流服务业务有效分离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强化核心业务上。

因此,物流企业从现在开始就要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与能力,着手准备迎接不久将来的物流服务需求。工商企业也应当打破传统物流观念的束缚,同时政府也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来进一步提高第三方物流需求,从而促进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猜你喜欢

物流产业吉林省建议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生态位视角下物流产业竞争力评价
SYH药业集团物流发展道路探析
一起由质押监管骗取贷款的贷案及风险防范
新常态下物流产业现代化的发展策略
建议答复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