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认知差异的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
2016-05-14李杰
李杰
摘 要 学生认知差异对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指明了方向。本文在梳理关于认知与教学、学习问题研究的基础上,从统计学课程认知表征、统计学认知共性与个性、学生认知差异对教学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了课程认知与教学关系与作用,最后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提高统计学教学质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课程认知 认知差异 统计学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2.050
Abstract Students' cognitive differences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statistics teaching reform,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direction.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the sort of cognitive and teaching, research on learning problems, cognitive representations from statistical programs, statistical aspects of cognitive commonness and individuality, the impact on teaching students cognitive differences, etc. Course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gnition and teaching and the role of the last five aspects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statistical quality of teaching suggestions.
Key words course cognitive; cognitive differences; statistics; course reform
课程认知是对课程的总体认识和感受,是学生学习课程和老师教授课程的基础。因此,准确的课程认知、全面了解学生的课程认知差异对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对认知与教学、学习问题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
国外对于认知与教学、认识与学习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视角研究教学任务、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及个人学习行为等问题。比如,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国内学者对于此问题的研究主要是把认知理论与教学设计结合进行探讨。比如,毛景焕(2000)从认知结构理论探讨了教学设计的原理;王艳萍(2004)、王旭红(2008)等人运用情景认知理论研究双语教学、英语教学;王文智(2009)、赵立影(2010)基于认知负荷理论分析多媒体教学、复杂学习中各种教学策略。
但是,目前国内外专门就学生认知差异与课程教学的相关研究并不太多。从国内研究成果来看,对于此问题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总揽性研究,比如邱侠(2003)、林俊(2008)等分析了认知差异对教学的影响;(2)具体课程教学研究,比如王妍莉(2009)、成小明(2002)、程勤风(2005)等分别基于学生认知差异研究了信息化教学、政治理论课教学、双语教学。目前国内没有基于学生认知差异研究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成果,更没有对数学、应用性较强的统计学进行教学研究,因此,本文从学生认知差异的角度研究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创新。
1 统计学课程认知表征
1.1 统计学课程认知类型
根据统计学课程的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们可以把学生对统计学课程的认知类型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学科认知。学科认知是指学生对学科特点、性质的认知,主要包括课程特点、课程用途和先导课程等认知,是对统计学总体概貌的初探。(2)能力认知。能力认知是指学生对课程学习预先储备能力的认知,主要包括能力基础、学习压力等认知,是在学习统计学课程之前对学生实际能力和目标能力的初始判断。(3)方法认知。方法认知是学生对课程学习方法和手段的认知,主要包括统计实践、软件操作等认知,是对统计学课程学习方法的初步认识。(4)效果认知。效果认知是指学生对课程教学质量、学习效果的认知,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教学工具、学习兴趣等认知,是在学习统计学课程后对教学满意度的评价。
1.2 统计学认知共性与个性
本文主要从上述四个方面进行问卷设计和调查分析,力求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对统计学课程的认知,为提高统计学教学质量提供现实依据。通过对学生课程认知的调查发现以下共性和个性特征:
从统计学认知共性而言,统计学是一门基础应用科学,对以后学习、生活和工作有帮助。统计学课程需要有高等数学、概率论、经济学、计算机基础等预备知识,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综合能力,这是学好统计学的关键因素。由于文科生数学基础不扎实,对统计学有恐惧感,压力较大。在学习过程中,绝大部分学生希望掌握统计调查方法、数据分析方法和软件运用。
从统计学认知的个性而言,不同学生对统计学课程特点、课程用途认知模糊,差异度较大。对于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能力基础,认知差异度比较大。不少学生认为逻辑思维能力、综合能力是学好统计学的关键能力,但也有少部分学生认为计算能力和记忆能力是关键。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点的理解难度、教学方式的需求、跟不上老师教学进度的原因、学习主动性以及课堂学习的专注时间,不同学生的认知差异显著。
2 学生认知差异对教学的影响
2.1 对教学着力点的影响
62.58%的学生认为回归分析是难以理解的内容;38.71%的学生认为参数估计难以理解;42.58%的学生认为时间序列分析是最难理解的内容。这说明数学推理和计算有关的知识点成为难点,这也是34.84%的学生因为数学基础不好而认为统计学难的原因。大部分学生认为统计调查方法、问卷设计、描述统计和回归分析对将来是有所帮助的。因此,知识点的理解难度、重要程度决定了教学的着力点和时间分配。
2.2 对教学方式的影响
70.32%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能容易接受;50.32%的学生认为案例分析能容易接受新知识,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讲解的比重不足30%。这也为统计学教学指明了教学模式的方向。
2.3 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60.87%的学生对统计学课程的学习有压力;33.55%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太难,教材看不懂;40%的学生因为上课听不懂而不愿学。这对深入浅出、由难化简、化解恐惧的教学设计提出了要求。
2.4 对教学技巧的影响
50%的学生不会课后主动学习统计学,68.75%的学生因为不感兴趣无法专注听课而跟不上老师上课的进度,这也致使后续知识点越来越难以掌握。近90%的学生不能专注听完两节课。这也决定了教师要熟练运用教学技巧,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兴趣方面下功夫。
2.5 对教学模块的影响
在统计学学习中,76.67%的学生认为将统计学软件的介绍融入到统计学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把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效果较好。因此,这为统计学教师的教学模块设计提供了现实依据,要注重软件操作,强调动手能力。
3 提高统计学教学质量的对策
根据学生的课程认知,统计学教学要“抓住共性,突出个性”,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1)准确把握重难点,合理分配时间。统计学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理解难点重点施教,并且在设计数学相关的统计学知识点时更倾向于对统计学基本思想、原理和逻辑思路的解析,更注重对统计学方法运用的讲解而不一味关注数学推理,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2)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教学风格幽默风趣,使课程具有感染力。通过课前歌曲播放、课中统计学视频播放使学生身心放松;讲课过程中教师始终精力充沛,富有激情;适当穿插有趣的故事、数据和案例,增强娱乐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教学方法多样。教学方式和方法要灵活多样,才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我们既坚持传统的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也要适当运用小组讨论模式,辅之于课外练习、软件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中,正确运用师生互动,能有效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促使师生达到教与学的最佳状态。①因此,把理论知识与统计实践相结合、运用教学互动与案例分析结合的方法,尽量避免“填鸭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深入浅出,由难化简地教授统计学,使学生克服恐惧心理,在放松的氛围中不仅能够较好地掌握理论知识,也能提高实践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重视实践应用。传统的统计学教学偏向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学生动手机会较少。我们要不仅在课堂上讲解统计学软件的应用,而且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操作、处理和分析数据的机会,强调学生“学完就能用”,提高学生数据处理能力。
(5)运用现代技术,建设网络交流平台。建设课程网页,把统计学电子书、教案、课件和参考资料等各种教学资源全部上网,供学生下载和阅读。建立题库和试卷自测系统,可以很方便地随时抽选各类题目,组成不同试卷,供考试和自测之用。
为学生申请超大存储空间的网络云盘,把统计学相关学习资源上传到云盘,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也可以上传各类学习资源,充实网盘资源,共享学习资源,为师生构建开放式教学平台。运用微信公众号、QQ、邮箱,随时推送学习信息和资源,为学生提供随时随地自主学习的平台。
基金项目:湖北民族学院校级一般教学研究项目“学生认知差异与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
注释
① 陈玉平.试论师生互动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与影响.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参考文献
[1] 毛景焕,李蓓春.认知结构理论的教学设计原理初探[J].外国教育研究,2000(4).
[2] 王艳萍.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双语教学策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 王旭红.情境认知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10).
[4] 王文智.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多媒体教学呈现原则探讨[J].远程教育杂志,2009(2).
[5] 赵立影,吴庆麟.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复杂学习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10(4).
[6] 邱侠.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对教学工作的影响[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7] 林俊.学生认知差异:有效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J].教学与管理,2008(26).
[8] 王妍莉,田健,王文君.“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中师生认知差异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9(4).
[9] 成小明,张远军.略谈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认知差异[J].思想教育研究,2002(9).
[10] 程勤风.学生的认知差异与双语教学[C].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 摘要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