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年级数学能力的培养研究

2016-05-14戴园

理科考试研究·初中 2016年6期
关键词:直尺读题两位数

戴园

一年级处于数学学习的起步阶段,在这个阶段数学能力的培养及其重要.数学课程标准也高度重视低年级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笔者通过低年级数学教学实践,从读题能力、分析能力、检查能力等方面入手,研究如何培养一年级的数学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

因此,学生能力的培养对数学学习极其重要,下面从读题能力、分析能力、检查能力等方面谈谈对一年级数学能力培养的研究.

一、养成阅读习惯,培养读题能力

一年级的孩子由于识字量少,在做数学题时常常需要老师、家长辅助读题,但是长期的依赖就会导致读题能力的缺乏.如果老师能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读题的方法和技巧,就能有效发展孩子的数学阅读能力.

1.多读数学教材,积累常用语言

小学数学教材是由许多专家、学者经过研究精心编辑出来的文字和图案,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因此让学生读一读教材,多接受这些经典的数学语言的熏陶,就能积累常用的数学语言,培养语感.

学校每周一次数学早读时,我会请小老师带着全体学生读数学书,基本上一节早读课能读一个单元,经过长期的坚持,学生大脑中积淀了数学语言,在上课回答问题时很多学生都能用课本中规范的语言来回答.

每天我都会给学生布置一项回家作业:读书本上当天所学的内容.最好家长能一起陪着阅读,这样学生有不认识的字或者不理解的意思能及时得到解答.家长也能根据孩子书本上练习完成情况,及时了解孩子上课情况.

2.掌握读题技巧,读懂实际问题

比如这道题,学生一开始读题时是这样读的:“一共有15支,右边有9支,盒子里面有几支?”而我在指导学生这样读:“盒子里和盒子外面一共有15支,盒子外有9支,盒子里面有几支?”

这样读题,引导学生全面观察图片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总数15支铅笔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盒子里的,一部分是盒子外的.

又如这一题,有学生一开始读题时只读了“篮子中有20个篮球,一共有多少个篮球?”我马上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图中还有的信息:小朋友们在拍4个篮球.这样就能马上将题意读完整.

3.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一年级的学生常常会出现“题没看清”、“理解不透彻”、“概念混淆”等情况,归根结底还是数学阅读能力差所致.

如果阅读能力不行,那么学生读题时只能停留在表层,直白地读出题目中的文字而已,并不是带着理解性地读懂题意.

只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提高了,对学生的读题,甚至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都打下了扎实基础,这也叫根深叶茂.

二、注重语言表达,培养分析能力

1.巧设问题,层层分析

在教学这道解决问题时,我不急着让学生马上动笔去做.而是设置了三层问题:

①“怎样读题?”让学生明白应该从左往右读题:一共摘了15筐番茄,运走7筐,还有多少筐没运走?初步理解题意.

②“这道题中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引导学生说出“一共摘了15筐番茄,运走7筐”是已知条件,“还有多少筐没运走?”是所求问题.

③“这道题中总数是什么?分成了几部分?怎样分析?”引导学生说出“一共摘了15筐番茄”是总数,“运走7筐”是一部分,“没运走的”是另一部分.已知总数和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

这样台阶式的层层引导,既不是让学生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做题方式上,又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平台,使他们不至于不知如何分析问题.

2.巧做填空,提炼思维

一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较差,有些题目虽然会做,也能说出一点思考的想法,但并不是精炼、规范的数学语言.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些算理设计成填空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如在教学《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时,口算32-8一题,设计如下的填空:把32分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32-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通过这样的填空练习,学生就能较轻松地说出思考过程,精炼自己的数学语言,对后续数学的学习也有很大帮助.

3.巧用句式,条理清晰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在学生分析、说理的过程中提炼关键词或关键句式,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建立数学语言的模型,从而提高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时,34+16一题先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或拨计数器得出答案.我引导学生用这样的语言来交流:先摆3捆和4根表示34,再摆1捆和6根表示16……

我着重强调了“先摆……再摆”,因此学生在自主交流拨计数器的方法时,也能有条理地说出“先拨……再拨”.

又如在教学《求加法中的未知数》时,求8+()=10,我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理,学生很快有条理地说出两种方法:“因为10可以分成8和2,所以8+2=10.”“因为10-2=8,所以8+2=10.”

通过这样的长期训练,就能让学生的数学语言更加有条理,思路更加清晰,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增强数感培养,培养检查能力

在一年级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的检查能力非常缺乏.由于年龄段的特点,学生往往快速地写下第一反应的答案,很少有学生回过头来再去思考,即便是检查也是一扫而过.因此如何学会检查技巧,提高检查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1.增强对“数的组成”的感觉

通过摆小棒的方式,教师说一个两位数,学生边摆小棒,边说出“几十和几组成几十几”.或者让学生看数字卡片,直接说数的组成.

经过训练后,学生在检查作业时,看到一个两位数就能自觉地去想它的组成了,这样,加错数位的错误大大减少.

2.增强对“数的顺序”感觉

在教学《认识11-20各数》时,借助直尺让学生读数,先让学生看着直尺按顺序读(一个一个地读、两个两个地读、五个五个地读);再让学生看着直尺读一部分(从7数到17);其次看着直尺回答问题;最后把直尺放进脑中,回答问题.

通过这样的读数,学生对11~20各数的认识更加深刻,充分培养了数感.

今后遇到“11的前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找规律:12、1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__________________”“17的邻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这类填空时,只要脑中出现一把直尺,就能很好地检查问题.

3.增强对“算式”的感觉

“估算”促进良好数感的培养,也在检查能力中起着重要作用.我在课堂上善于抓住机会,用抢答的方式训练学生看算式直接说出得数是几十多,学生对这样的训练特别感兴趣.在估算的同时我还引导他们去发现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不同规律.

通过这样的训练和引导,学生在检查时用估算的方法验证算式的得数,口算的准确率也有了明显提高,促进了数学能力的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长期坚持的重要教学任务.相信通过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运用相应的方法和技巧,学生一定能在数学学习的起步阶段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为接来下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直尺读题两位数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部级优课)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数学的读题能力和读题习惯
小学低段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
暑假训练营·两位数乘两位数和小数的初步认识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数学读题能力和读题习惯
一样长吗?
三角板“牵手”直尺
两位数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设计
圆规和直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