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原文化传承现状与问题分析

2016-05-14张韶华

关键词:文化价值观中原文化传承

张韶华

摘 要:我国的综合国力虽已大大增强,但中华文化,尤其是中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仍没有太多的感召力。中原文化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还不够强,这与厚重悠久的中原文化自身的丰富资源和巨大魅力是不相称的。努力使中原文化真正为国际和国内民众认同和接受,是每一个中原人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

关键词:中原文化;传承;文化价值观;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6-0146-03

一、中原文化传承的现状

中原文化以河南省为核心,以广大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腹地,逐层向外辐射,影响延及海外。近些年来,为了加强中原文化的国内外宣传,提升中原文化影响力,河南省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一)“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搭建文化传播平台

中原文化厚重,历史悠久,日益浓厚的“中原情结”凭借一系列的举措正在为中原文化的对外传播开辟新的路径,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日新月异的现代传播技术为中原文化在国际文化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发挥后发优势提供了新的条件。最近这些年河南在文化的对外交流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改革,取得了惊人的效果。本世纪初开始的“中原文化行”系列活动把中原文化推广到了港澳台、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郑州歌舞剧院联合社会力量成功打造了歌舞剧《风中少林》,其波澜壮阔的演出阵容出现在“澳亚艺术节”上,引起当地民众对中原文化的浓厚兴趣。在各界高呼“戏曲辉煌不再”之时,《梨园春》逆势而上,在悉尼歌剧院的演出中的道具、服装、音乐和布景无不彰显着中原文化的魅力与特色,令观众心驰神往。由河南省豫剧二团打造的文艺精品《程婴救孤》于2013年春节首次登上百老汇舞台,成为中原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对传播中华文化,展现东方戏剧魅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在拓宽对外交流渠道的同时,河南省还精心组织“国际媒体河南行”“国际旅游小姐巡游”等文化活动,主动把游客及各界媒体“请进来”,让他们了解和宣传中原文化。

(二)经贸交流与文化节联袂,拓展传播新渠道

地域文化的差异性是文化吸引、交流与传播的原动力,而形态各异的文化节逐渐成了传承与交流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原地区的文化节更是魅力独特、底蕴深厚,可以概括为下面四种形式:一是特色节会,各地以本地的山水或人文历史文化为依托开展的各种文化节会,如登封的国际少林武术节、洛阳的牡丹花会和信阳茶文化节等;二是寻根节会,以新郑的拜祖大典和中原各地的姓氏文化节最为著名。三是民间庙会,如淮阳太昊陵朝祖庙会。四是博览会展,如郑东新区如意湖畔的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仅2014年就举办了大大小小30多项展销会,成为各界人士了解中原文化与经济发展,加强同河南的经贸交流的重要渠道。如今河南各地结合地方经济与文化特点进行了众多的招商引资活动,初步形成“文化拉动经济,经济促进文化”的良好发展局面。

(三)积极探索品牌建设与文化推广途径

文化推广是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内在需求,是遵循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内在属性而进行的文化实践活动,文化品牌的打造在一定程度上是在传播与推介的过程中得以生成和发展的。这一过程中一旦打造出知名的文化品牌,必将推动中原文化建设发展到新的高度。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河南省的文化产业已经形成了以中国石刻艺术宝库洛阳龙门石窟为代表的文化旅游品牌,以《风中少林》和《大宋·东京梦华》为代表的演艺品牌,以纸媒与新传媒相结合的《梨园春》和《大河报》为代表的现代传媒品牌,以朱仙镇木版年画和洛阳唐三彩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品牌,以“小樱桃”为代表的动漫品牌,这些文化品牌特色鲜明,已经成为带动河南文化产品、技术和资本进行交易的重要平台。这些文化品牌是与中原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更易让大众产生共鸣,形成一种“光环效应”,进而推动文化相关产业快速进步。

二、中原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

无可否认,河南是全国文化资源大省。但中原地区丰厚的文化资源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还非常弱,传播范围也很小,影响力较弱,与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颇不相称。中原文化资源在跨国界、跨文化传播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品牌知名度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够

从总体上看,高水平的创意和策划还很缺乏,文化发展的整体实力不够坚实,缺少高水平的策划和创意。中原文化资源优势强大,但却没有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而转化为产业优势。能够符合当代文化市场需求,真实凸显中原文化独特魅力的文化品牌还在襁褓之中;宣传推介文化品牌的渠道还比较滞后和单一。尽管登封少林寺、洛阳龙门石窟等一批文化品牌正在走出全国,但因没有得到深度开发利用,中原文化知名品牌在国际上依旧寥若晨星。

虽然河南省属于全国文化大省,但其在利用中,过度注重了注重商业价值和文化外在形式,而忽视其真正文化资源内涵的一面。河南的文化旅游目前还停留在低层次的水平,文化的内涵挖掘还缺乏深度,文化的科技含量还比较低,附加值比较少。例如,本来少林寺是佛学的殿堂,历朝历代对佛教精神的宣扬都是少林寺得以名扬天下的原因之一,另辅以少林功夫。但现在少林寺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世俗化的倾向,景区内的高香动辄几百元甚至高达上万元,纯粹是企业逐利的行为。佛门圣地的殿堂本是清净的,甚至可以说是无为的,但是这些行为确实消弱了大众心中的神圣感,让普通信众感到少林寺也不过如此。此外,少林功夫本是本是佛家修身养性的外在形式,或者说是禅宗能够做到普度众生的一种工具,是佛教精神的一种宣讲,体悟禅宗深意的表意。但是现在少林寺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过于注重少林功夫的对外传播,却很少提及少林功夫和禅宗的紧密联系。同样,龙门石窟景区打出了“夜游龙门”服务项目,采用高科技的灯光来吸引更多的游客,却未曾想到利用佛教所蕴涵的精神为现代社会中异化的人们营造诗意的精神空间[3]。“傍文化”[4]现象的出现是因为有人鉴于当下社会崇尚文化,国家重视文化,所以尽量与文化挂钩以搭便车、借光环,分享国家的优惠政策等等,这是对文化价值观的误判。

(二)缺乏国际运作的经验,宣传途径过于狭窄

自从加入世贸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迅猛发展的同时,西方文化以及价值观也迅猛的冲击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虽然融入了佛、道的精华,但是不可避免的遭受强大的冲击,显得难以阻挡。特别是西方文化辅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及物质产品作为载体,更是难以招架。其冲击和影响是异常广泛和深入的,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的近三十年,影响更是深入方方面面。提升地方经济文化影响力是当地政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然而,政府行为又会是一把“双刃剑”[2]。政府拥有的资源多,对社会文化活动的干预多,往往采用计划的办法管理某些市场的资源配置,产生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近年来河南也在努力加强文化的对外宣传,但由于缺乏对受众的细致调查与分析,不了解市场以及受众期待视野,政府与市场互补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由于缺乏同国际知名的文化公司合作、合资的能力,缺乏具有知名品牌效应的文化中介机构,这同我们资源大省身份仍然不大协调。

中原文化的传承从根本上来说还有赖于作为中原文化的文化主体的中原人的积极参与和努力。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商业经济和外来文化对中原地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由此,原本深深扎根于传统农耕时代的中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如今中原大地上越来越多的人的英语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在英语热潮的大背景下,有多少孩子还能理解中文所承载的深厚的文化渊源?文化的剧变不仅意味着文化传统中的一些不合时宜的落后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因子会被淘汰,同时也意味着文化传统中的精蕴也会随之流失和社会整合功能不断减退。

(三)忽视文化资源精神内涵

河南是一座博大精深的天然历史博物馆,这里的中原文化内涵丰富。近年来河南旅游界深挖文化内涵,系列电视节目《厚重河南》把一个文化的、历史的、厚重的、文明的、风情的河南展示给观众,对濒临灭绝的民俗文化的保护性开发也取得了非凡的效果。借助文化做生意,或杂糅古旧情调,或装裱文化元素,这是商人的精明,也是我国消费环境升级、社会经济进步的表现。河南的文化旅游还停留在低层次的水平,未能足够重视文化的更具长久产业附加值的内涵。高科技灯光下的“夜游龙门”引来的只能是走马观“灯”的游客;企业化经营的少林寺内价格不菲的高香让人们对清静无为的佛门圣地望而生畏。

三、中原文化传承的问题分析

中原文化传承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一方面和我们自身对宣传重视不够,忽略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传播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西方国家掌握着艺术文化领域的话语权,中华文化在国际上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一)相对落后的对外传播理念

思想决定行为。要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查找根源,破除旧观念,突破瓶颈,以新的思维方式从事文化产业的生产、组织和规划。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中原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观念有明显差距。首先,传统文化观念根深蒂固。几千年的儒家思想下的中原人形成了温和柔顺的性格,难免缺乏独立思考、锐意进取和创新发展的能力,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使文化失去了活力,导致中原文化逐渐地走向式微。同时,中原的传统文化主要是一种农业文化,缺乏与现代经济的关联性;中原人民习惯于遵循传统,但传统中有些内容已经不适用于今天的经济发展,甚至还会影响人们对社会发展的判断。第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文化观念太强。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很多文化单位缺乏经营理念和竞争意识,不能透彻分析“成本—收益”规律和很好把握市场供求关系,造成“文化资源的闲置与浪费”[3],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必然遭到淘汰。第三,以文化为载体的传播意识不强。我们曾简单地认为“文化资源对外传播仅仅是一种对外宣传”[4],一厢情愿地把我们的文化物品当作他人希望了解的东西,因而没有注重探寻效果较好的宣传形式和载体。忽视形式上的意义,缺乏市场意识和对国外受众的深入研究,我们的文化宣传也就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二)全球化的深入和文化价值观的多元化

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进程。它使原本处于不同时空下的文化价值观念退去了神秘与隐蔽而混杂在一起。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科技革命对不同民族文化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民族精神和审美趣味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影响到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西方国家利用国际互联网等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增强文化的输出力度,由经济领域逐步进入到思想领域。全球化的浪潮中人们作为地球村村民的意识不断增强,这使他们在日益‘一体化的世界中能更好地生存;但与此同时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却在减弱,民族身份也在逐渐消解。全球化造成对传统文化的极大冲击,那些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似乎渐行渐远,而生活方式的快节奏和新型城市化的日益推进也淡薄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保存意识。西方经济规则和模式的传播和价值观念的蔓延,使得某些人在接受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过程中良莠不分,看到了本民族文化的劣根性却忽略了她的巨大优势和民族精神中积极向上的一面,因此有些文化输出选材层次较浅,以努力迎合西方的审美期待和猎奇需求为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中原文化的形象。

(三)高素质、专业化的翻译人才的匮乏

翻译人才是中原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中原文化走出去,不差钱,也不差优秀的文化资源,差的是高素质、专业化的翻译人才。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对于翻译,尤其是中译外的关注和重视还不够。翻译是一项高度创造性的艰苦的工作,绝非懂几句外语再加上一本词典就可以胜任的。目前社会上还没有对翻译质量的有效监督和管理,政府和社会对中译外工作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给予的重视和关注不够,没有认识到“翻译工作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职业,是一项高度创造性的劳动,使得翻译质量参差不齐。翻译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原文化资源“走出去”的主要瓶颈[5]。译文受众的汉文化背景知识缺乏,目前的翻译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原因不能满足中原文化对外传播的现实需求。目前的翻译行业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和准入机制,多数文化单位没有专门的翻译从业人员,在此情况下翻译质量是没有保障的。河南对外文化传播的资料翻译质量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原文化资源对外传播的效果。有效对外传播中原文化,必须提高中译外翻译质量,借助全球化的浪潮打破文化传播“传而不通”“通而不受”的窘境,用世界的语言讲中原的故事。

四、结语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强大的中原文化可以激发中原人民强大的创造力和无私奉献精神。要努力找准中原文化资源对外传播的切入点,针对不同的文化资源类型,根据不同地域策划不同的传承及推广目标、路径、载体以及交流运作模式,强化中原文化资源传承及对外推广的力度和效度,使中原文化海外放异彩,与世界文明和合共生。

参考文献:

〔1〕高金成.豫剧《程婴救孤》登上美国百老汇[N].河南日报,2013-02-20.

〔2〕宋国卿.新形势下河南省对外开放的现状和对策[J].决策观察,2011,(8).

〔3〕裴钰.避免文化资源的闲置和浪费[N].中国旅游报,2012-03-19.

〔4〕谈新敏.试论中原文化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J].商丘师范学院学,2012,(11).

〔5〕张豫红.河南文化资源对外传播翻译问题的思考[J].邢台学院学报,2012,(7).

(责任编辑 姜黎梅)

猜你喜欢

文化价值观中原文化传承
试论中原文化影响下的现代城市景观设计
料理机设计之我见
从《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看中原优秀文化品牌的构建
美国动画片价值观输出对供给侧改革的启示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英雄主义”视角下中美电影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