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妙演课本剧,呼唤儿童生命内力的觉醒

2016-05-14黄雪琴

师道 2016年7期
关键词:内力课本剧文本

黄雪琴

德国诗人席勒曾说:“儿童游戏中常寓有深刻的思想。”演绎课本剧,就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项语文游戏活动,它强调文本对话,要求学生自我探索、自我追求、自我思考、自我创造,最终表演出来。一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在丰富多彩的课本剧表演中,孩子们借助文本,演出自己对生命的独特感悟,他们在会说话的植物、有情感的动物中感受着生命的神圣和神奇,在纷纭复杂的文本角色中体验着生命的灵动和玄妙。

一、自述式——笑问客从何处来

斯宾塞说:“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自述式表演,就是学生自主研读文本,自己揣摩角色心理,内化角色情感的最佳过程。当学生自由演绎的时候,他就不再是他自己,而是文本角色复活的载体。对于一些课文片段,采用自述式表演,学生能自主探索,熟读成诵地牢记台词对白,以自身已有经验唤醒、感知、共鸣、体验,继而演绎出文本角色。有些学生在分角色朗读、表演后,因得到教师赞赏,在平时的学习生活、游戏活动中还会时不时地再次迸发出其演绎角色的语言,那一刻,他不是他自己,而是文本角色穿越时空来到我们面前。例如,一学生演出文本《美丽的公鸡》时,一人分饰公鸡、啄木鸟、蜜蜂、青蛙、老马等角色。一出场就是雄赳赳、气昂昂的歌声:

公鸡公鸡真美丽,

大红冠子花外衣,

油亮脖子金黄脚,

要比漂亮我第一。

公鸡不可一世的粗声粗气,啄木鸟勤勉踏实的细声细气,蜜蜂辛勤忙碌的好声好气,青蛙坦率耿直的平心静气,老马语重心长的缓声和气……学生即使一人分饰多个角色,仍能在多重角色中,进行角色语调、神情、动作等的无缝切换,颇有古时候说书人的风采。表演结束时,曾采访小演员,扮演啄木鸟时的声音为什么又尖又细,回答说因为是啄木鸟姐姐,女性的声音就是这样尖细的。

文本的渗透、内化,让学生的生命内力渐次觉醒,文本角色就在说学逗唱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神奇地融入了学生的成长岁月。

尤其是枯燥乏味的说明文,若进行自述式表演,学生不但兴致盎然,而且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借助自述式表演,学生兴致勃勃地认识了许多客人——《松鼠》中乖巧、驯良的松鼠;《蟋蟀的住宅》里不肯随遇而安、凭柔弱工具建筑完美住宅的大蟀哥;《新型玻璃》中走出的各式神奇玻璃兄弟……在完成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研读文本,进行自述式表演,学生的综合能力将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例如,课文《鲸》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学生以活泼生动的鲸式语言,夸张逼真的肢体语言,传神细微的表情演绎了鲸的深情独白……台下观众的情绪也被点燃了,小组合作再次研读文本,熟记鲸的生活习性和特点,组内成员逐一自述式表演,互相提点补充,再推荐“奥斯卡最佳表演者”上台表演。在他们拿腔拿调的多次表演中,不知不觉间就娴熟运用了文中的说明方法,深谙了鲸的习性、生殖、活动等诸多特点。

二、团队式——百花齐放春满园

自述式表演要求“小演员”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形象塑造能力,对剧本的理解和对角色的感悟能力等等,这对部分学生存在一定难度,而团队式表演将弥补这一不足。它以团队的智慧和力量,促使每个学生真正动起来,进行高效的文本互动。从《陶罐和铁罐》、《渔夫的故事》的二人团队到《小木偶的故事》、《小英雄雨来》、《晏子使楚》、《草船借箭》的多人团队;从故事简单的独幕剧到跌宕起伏的多幕剧,学生突破了只关注自身角色的局限,而以力求关注到团队每个成员扮演角色之间的起承转合。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当学习小组进行剧本角色分工、对白、演绎之后,表演能力强的学生能带动内敛文静的学生,组织能力强的学生能协调整个团队,教师退居幕后提供必要协助。

例如《夜莺的歌声》,文本提供的神态、语言描写极其有限,在小组合作排练过程中,组员自行选取角色扮演后,先琢磨自己扮演角色的神情、肢体语言后,组员补充完善——说出这句台词时,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情感如何收放,又该用怎样的神情演绎出来,小夜莺又是如何巧妙机智应对的。组员彼此之间出谋划策,补充,再创造、演绎,让单薄苍白的文字变成微妙丰富的神情和肢体语言呈现出来。表演过程中,有的学生开开心心地失去了自己最初选取的角色,因为他更适合另一个角色或者小组内有比他更适合这个角色的成员;有的学生,文本解读极其个性化,文字留白处的补充也契合得丰满真实,但个性内敛导致表演力稍弱而失去了角色也并不沮丧。因为,他虽然失去了文本角色,却获得了团队中极其光荣的一个角色——导演。生命内力的觉醒,让他快速而准确地找准了自己的角色定位,还有比这更让人开心的事吗?

小演员们从自由认领角色,排练时因实际情况再次确定角色,通过角色扮演,体验角色生命力,唤醒自身生命内力,这一语文活动呈现的就是人的生命运动。

三、创造式——野渡无人舟自横

“知识的习得,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结构主义》——皮亚杰)

无论是自述式,还是团队式,其间都闪现着一个学生、一个团队的创造力。陶行知说:“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而创造式表演,就是学生个体创造性、团队创造力、文化多样性、思维碰撞式的完美整合。

课本剧的创造式表演是一个充满了智慧、创新、挑战的奇迹之旅,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完善,情感交流、共鸣,宛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对文本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无数次碰撞中,学生感知自身生命的存在,感受角色生命的灵动,感悟其他生命的繁杂。他们自己担任编剧、导演、灯光、音乐策划师等角色,源于文本角色之外诞生了分工角色。这些角色,因其开放性、平衡性和探索性,比单一的学生角色更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这个过程就是生命内力深化觉醒的过程。学生对“文本角色”的生命,实现了一个从自我生命感知到其他生命感悟的飞跃,因而对生命的意义,会认识得更丰富,更深刻。而教师,大抵可在学生那里勉为其难地谋得个参谋长、助理的角色。这个时候,你会体会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的深刻意义。

例如表演课本剧《三打白骨精》时,扮演唐僧的学生一念紧箍咒就是唱《Only You》,让台下的观众乐不可支;扮演悟空的学生深受紧箍咒之苦,每次头疼之际,跳起疯狂的街舞诠释撕心裂肺的疼痛;而白骨精化身村姑,竟是跳着《小苹果》出场的;台词很少的沙僧竟有了绿色环保概念……古诗文和现代文的纵横穿插,流行音乐和古典乐曲的无缝对接,汉语、英语乃至方言的巧妙杂糅,道具和舞台背景的完美结合,现代元素的烘托升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些源于文本,却高于文本的再创造,给课本剧的表演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滋养了蓬勃的生命力。当学生生命内力觉醒的那一刻,创造力已然在酝酿着爆发。即使是些许的恶搞,也洋溢着独一无二的童真童趣,闪烁着新颖独特的智慧火花,让人不得不惊叹于小演员们生涩演技背后的精神张力。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表演,它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各有所长、相互交融。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酌情运用,促使学生自读自悟、自排自演,自动探索,自主成长,渐入自在自如境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这,就是语文教学中“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境界。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三乡镇纪中三鑫双语学校)

猜你喜欢

内力课本剧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巧用课本剧演评发展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中职语文课堂课本剧运用现状的调查
演出来的精彩不一样的风情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内力觉醒大学”需要监管觉醒
自复位方钢管混凝土框架—薄钢板剪力墙结构的水平边缘构件受力分析
水平荷载作用下钢框架预制混凝土抗侧力墙体装配式结构的简化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