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就是凌宗伟”

2016-05-14凌宗伟

师道 2016年7期
关键词:师傅日记语文

我的师傅陈有明先生今年八十岁了,依然精神矍铄,满面春光。记得六年前一个周日上午老人家来电话,问我在哪。我说,在家,他说那好,一会到你家来一下。一会门响了,师傅到了,赶紧迎进门,落座,奉茶!

师傅手里拿着一本书、一个包得方方正正的纸包,对我说:“这本书给你的,另两本烦你带给省教研室朱茫茫老师和盛频老师。”我接过书来一看淡酱色的封面,中规中矩的白色黑体字:《陈有明教研工作日记1987-1997》。下面是一张老先生花甲之年老少友人聚会的合影,最左边的是我。里面夹着一张书签,上面是师傅亲笔:“宗伟,87.10.22-11.6;95.12.2-10;96.5-18;96.5.25。”夫人抢过去先睹为快,看了封面照片大笑:“你看你,大家穿得像模像样,尤其师傅,就你衣服那么大,像个送拜的。”师傅接过话头,“那个时候,大家穿衣服总是偏大的。”

玩笑归玩笑,我从夫人手里拿过书,内容如下:“1987年,10月22日,上午刘桥镇中听课丁宪国《愚公移山》、杨毅《智子疑邻》并座谈。下午石港农中听凌宗伟的课,决定让凌宗伟去‘南通钱梦龙语文教学与研究会第三次年会上学习钱梦龙的汇报课。我县中学语文教师都在学习钱梦龙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艺术,请一位普通的初中语文老师上汇报课,更能说明问题。”

大概,也就是这堂课决定了我以后的语文教学研究和实践的方向吧。师傅的日记中,这一日记得是相当详细的了,但现在看来还是简单。我清清楚楚地记得,师傅当时对我讲:“学习钱梦龙,不是模仿钱梦龙,主要学他的思想,学他的艺术;如果只是模仿钱梦龙,你就不是凌宗伟了。”后面的日子里,还记录了审阅我的教案、听我的试教等情况,大多就是一句话的记录。

11月6日的记录是:“今天至8日在如东。‘钱梦龙语文教学艺术研究会第三次年会召开。我县26人参加。凌宗伟借班教《爱莲说》,获得好评。”

就这样简简单单的几句话,但兴奋与鼓励尽在其中。我依然记得,这是我第一次在体育馆,面对上千人执教公开课,这对我来讲是前所未遇的挑战。上课前师傅打趣说:“除了钱梦龙在现场外,六县一市的优秀老师都在这里,你要记住,你是农村的教师,上得好固然好,上得不好也不丢面子的!”就师傅这句打趣的话给了我勇气,要不然,课上到中途突然断电了,话筒不响了,我还真不知道如何应付。

那一课,我干脆扔了话筒,凭着学生的合作态度和行动,凭着我的嗓门将这堂课上了下来。结果钱梦龙老师在评课的时候,就给了八个字:“功底深厚,备课精细”。师傅说,“这八个字好,说明,你是凌宗伟,不是钱梦龙的翻版。”现在想来,那个时候师傅的认识是多么有远见,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认识,教学本就是个人化的,不可以复制的。遗憾的是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们许许多多的教研室与教研员们居然不遗余力地在推动一种教学流程与模式。

不过还是夫人细心,她在师傅的日记中发现,师傅在决定谁去上这堂课的时候,是听了许多同仁的课的。师傅坦言,他当时之所以推荐我去上,一方面他觉得这堂课我一定会上好,但他更想说明的是,我们县的一所农村教师都能上这样的课,那些优质学校的高手就可想而知了。

记得我2002年兼任一个省级内刊执行主编的时候,因为刊物的有关批文被人拿到市里一个学会,办起另一个内刊,并搬来了几位大佬与我谈判。他们知道我是师傅的徒儿,也喊来了师傅“劝导”,希望能做“一号两刊”,将我们的刊名给他们,自己改用新起的刊名。我当时毫不留情地说:“‘一号两刊我没意见,胳膊拧不过大腿,但是要我改刊名是不可能的。据我所知,这个内刊号还在《江苏教育研究》之前呢,已经是有了十多年的历史,老子与儿子,辈分不能搞颠倒!”

谈判于是不欢而散,一个与师傅辈分相当的大佬对师傅说:“这凌宗伟怎么这样不通人情世故,老局长的面子不给也就算了,就连你这个师傅,他也没放在眼下啊!”师傅笑着说:“这你就不懂了,要不这样,他就不是凌宗伟了。”

我后来对师傅说,可以肯定的是,您这日记中没有关于到学校检查教师备课笔记的记录。师傅肯定地说“没有,一个字没有。”我其实要说的是,那时候他们没有查教师的备课笔记,却带出了一大批优秀教师。一个优秀教师的炼成,不是检查出来的,而是在模仿、创生、个性的大熔炉中自然长成的。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

本栏责任编辑 李 淳

猜你喜欢

师傅日记语文
师傅开快点儿/你笑起来真好看
只会一种
只会一种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成长日记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