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2016-05-14陈婧
陈婧
摘 要:体育教学不但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能开发学生的智力、陶冶性情。小学生活泼好动,单调、枯燥的体育课程不能很好地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因此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课堂中至关重要。教师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小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热情,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情感。
关键词:小学体育;体育游戏;课堂氛围
体育游戏是一种体育活动手段,它用游戏的方式增加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在娱乐中达到锻炼身体、放松身心的目的。各项调查与研究都表明,体育游戏能对小学生体育教学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在新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下,只有将体育游戏应用于体育课堂的各个环节中,才能不断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在欢乐的课堂氛围中达到教学的目的。
一、体育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爱玩、爱闹是学生的天性。用兴趣去引导学生的学习,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欢声笑语中学到技能、有所进步是体育课堂教学的成功之处。内容丰富的游戏活动贯穿在整个体育课堂当中,在各个环节都有所体现。游戏活动各式各样,让小学生可以得到全方面的提高。
1.体育游戏在准备活动中的有效应用
准备活动是一堂体育课的开始部分,对接下来的整个课堂的氛围有影响。想让学生充满新鲜感和好奇心去探索整个课堂的秘密,必须在准备活动中用丰富多彩的体育游戏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体育课堂中。
准备活动要让学生充分活动开身体的各个部位,为接下来的体育运动做准备。通常用一些重复的动作、队形转换来进行准备活动,不变的教学、单一的练习让学生感到被动、枯燥。而把“快速报数游戏”“传球游戏”等加入准备活动中,则大不相同。学生能快速进入兴奋状态,充满朝气,课堂氛围轻松愉快,学生也不会产生溜号、无聊厌倦、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同时也达到了活动四肢热身的目的。当然也可以把一些基本的热身动作编排在游戏当中,让学生在玩乐的同时活动身体,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2.体育游戏在技能练习中的有效应用
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体育技能技术。以前的体育技能教学多采用教师先进行动作的讲解,并进行示范,接下来由学生单独练习。在自己练习中,小学生很容易分心,自控自制能力薄弱,达不到课堂的教学任务。而当将体育游戏融入技能练习中后,学生的热情被调动,在欢乐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了新的体育技能。
根据不同的体育技能类型,可以采用不同的游戏教学方式。例如,要训练学生的反应速度、身体的敏捷程度,可以采取“打沙包”“躲避障碍”等游戏;要训练学生的50米跑,可以采取“你追我赶”“接力比赛”等。当然,在技能练习的游戏中,一定要注意学生的人身安全,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同时也要注意体育游戏融入的时机,可以将游戏用于在技能形成后的巩固与练习阶段,这样能避免多次的重复练习给学生带来的乏味、厌倦,也能强化记忆。
3.体育游戏在整理活动中的有效应用
整理活动是体育课的结束部分,要让学生从兴奋状态过渡到平静状态,减轻运动后的身体疲劳,放松心情,以便全身心地投入接下来的学习中。此时应采取能降低兴奋点、轻松幽默为主的游戏,可以适当听一些轻音乐,使心理和身体都得到缓解与放松,也可以让大家一起讲一些幽默风趣、积极向上的故事,同时也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合理、有趣的体育游戏让整个体育课程充满魅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开发智力。
二、体育游戏应用于体育教学的案例
理论知识只是空谈,只有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才能发挥出它的价值。将体育游戏用于小学体育教学的课堂中,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以下将举例子进行具体的说明。
1.体育游戏用于小学一年级学生的体育教学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相对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也比较强,学生之间有所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不能一概而论。采取模仿各种动物、单脚双脚交替起跳的游戏让学生学会各种基础的跳跃动作,锻炼平衡能力,并进行动作创新。整堂体育课在时间和空间上都给了学生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地表现自己并进行创新,发散思维。
2.体育游戏用于小学四年级学生的体育教学
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身体素质、个人能力相对低年级学生有所提高,可以采取一些有器材的活动。为了锻炼学生的反应速度和灵敏能力,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每两组之间进行打沙包比赛。学生在比赛中灵敏地躲避,注意力高度集中,心、眼睛、身体协调配合,在笑声中完成课程。
3.体育游戏用于女生的体育教学
男生和女生喜欢的体育游戏项目有所不同,女生相对喜欢一些协调性的游戏。同时女生在体育课中相对没有男生积极,将跳皮筋、踢毽子等深受女生喜欢的游戏用于体育教学中,不仅提高女生的积极性,也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
将体育游戏融入小学体育教学中,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达到基本的教学目的,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在体育游戏中,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释放天性的平台,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李秋兰.论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0(21):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