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应用的策略
2016-05-14刘成燕
刘成燕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以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为主要特点,以学生自我体验为主要手段的学习方式。体验式教学在小学品社课中的应用,让课堂精彩纷呈,大大提高了教学实效。
体验式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应用的策略简单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情境创设,一类是活动体验。在运用上则各有千秋,有时则会相辅相成。
一、情境创设
(一)讲述创设情境
讲授法是最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一,讲述故事也是情境创设的有效方式。但这种方法必须要求老师有激情、有很高的语言表演天分,学生才能为之动容。我们老师就好像演员一样在台上演,他在台下听,如果老师演得好,学生就能渐渐融入剧情,听得如醉如痴。如果自己水平不够,或者感情酝酿不精准,学生只是冷冰冰地接受,就燃不起他们火热的感情,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在教学《诚实的孩子人人夸》一课最后部分要求学生“说说身边的诚信人和诚信事”,我就让学生把自己所知道的诚信人和诚信事讲述给大家听。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感受到诚实的重要及诚实会给自己和别人带来愉快的体验。
(二)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在现在的教学中运用是比较普遍的,对于情境的创设也是极为便利的。一切的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音乐表达了人对世间万物的内心感受,视频能产生视、听觉刺激,学生容易和优秀影视艺术中隐含的观念产生通感,有更大的教育优势。例如在教学五年级的教材《地球上的红飘带》这一课时,我就节选了红军长征的影片片段,学生在观看了视频后,对长征精神的体会就比较到位了。
(三)联系生活实例理解
生活是最好的教育。记得我上《今非昔比的厨房》一课时,学生看到书中那些旧时的厨房图片时,只是觉得好笑,没有丝毫领悟。我就引导学生回想学校秋游的野炊活动。小组交流之后,一名学生说:“我没想到生火是这么难,在起火的过程中烟都把我熏哭了,如果不是导游的帮忙,我根本就不能成功。”这个时候老师趁机引出:“设想旧时人们每天就是这样生火煮饭吃的,真是一箪一食当思来之不易呀!”这时学生的感觉就不至于那么突兀,比较顺理成章了。实践者是最有说话权的,学生在联系了自己的生活实践后说出的话自然最有说服力,体验成了激发他们道德行为的催化剂。
二、活动体验
(一)实验法体验
实验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引起反思或共鸣。比如在品德与社会课“面对挫折”一课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需要学生明白的,其中教材列举了几个伟人克服困难,战胜挫折,最终取得成就的事例,可是这些理论和例子对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遥远而陌生的。要让学生完全体会似乎有点苍白无力,那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知识?在课堂上我们做了个实验:先将烧杯中的水完全加热,然后将一只青蛙突然扔进去,青蛙勇敢地跳出热水杯,安然逃生。接下来,再将另一只青蛙放入盛有凉水的烧杯中,这只青蛙在凉水中悠然自得,然后用酒精灯将烧杯慢慢加热,这只青蛙开始时依然悠然自得。待到水温升高到足以危及生命时,青蛙才惊醒过来,试图跳出烧杯,可这个时候却无能为力了,只能葬身在热水中。
实验结束后,学生就会比较轻松地明白当我们碰到挫折和困难时,就要像热水的青蛙那样顽强拼搏,战胜困难;当我们处于顺境中的时候,不能像凉水中的青蛙一样忘乎所以,无所作为,而要居安思危,不断进取。实验虽然结束了,但留给学生的体验还会延伸到其他方面。
(二)游戏法体验
游戏是一种低成本的体验方式。有时候两根手指就够了,在品德与社会《学会宽容》一课中,为了启发学生理解换位思考,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让全班学生用双手为老师搭出一个“人”字,许多学生都从自己的角度搭“人“字,结果到老师的角度就成了“入”字。活动过后,学生豁然开朗,立即明白了什么是换位思考。
(三)表演法体验
受制于课堂教学环境,教学中不可能让学生回到实际生活中体验,但在虚拟的情景中也能产生真实的体验。比如讲到关心残疾人时,仅靠举例说明残疾人受到的挫折是如何的大,学生可能只能停留于理论的理解与体会层面上,这时如果能够适时创设一定的情境,则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比如让学生绑住双手,并试着用脚拿东西,甚至是用脚做一些日常中必须用手才能完成的工作,这时学生就能在情境中体验到残疾人的痛苦和挫折,也能够更加激发他们应对挫折的能力。这些虚拟的“真实”,只要做好铺垫,营造出适宜的心理氛围,学生就能获得真切的体验。
自编小品表演,也是一种很好的体验方式。学生在表演自编的小品时往往非常认真,即使没有像舞台上的专业演员表演得效果好,但只要参与表演的人都会在自己内心留下印记。
体验式教学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自悟学习”“自得学习”,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所学的知识在一次次的体验、一次次的碰撞交流中不断内化成一种能力。所以,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我们要灵活使用体验式教学的策略,让我们的课堂灵动起来,让我们的课堂更精彩!
参考文献:
唐波.体验式教学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施步骤和策略[J].生活教育,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