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复习分层活动的思考
2016-05-14阚俊山
阚俊山
摘 要:学生个体在化学学习中存在差异,这是客观事实。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分层教学理念为指导,依据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特征和个性差异,运用活动导学方式来组织复习,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精确定位活动目标,挖掘学生潜能;精心设计活动方案,拓展学生思维;精准指导活动过程,帮扶不同类别学生;精细评价活动结果,采取有效补救措施,以切实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化学 复习分层 导学
在新课教学任务完成后,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在后续复习中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分层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可将学生分为A、B、C三类:A类学生为学优生,对化学学科有着浓厚兴趣,有较强的钻研精神;C类学生为学困生,基础薄弱,学习缺乏主动性,两类学生同质同组,各确定6人;余下学生为B类,根据班级人数均分小组,异质同组,每组4人。复习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非智力因素和学习成绩等差异来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兴趣、发展智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已有基础上得到提升,放大复习效果,提高复习效率。
一、活动目标,精确定位
活动目标确定的首要依据是化学课程标准,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必须确保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在教学中有所体现。另外,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具体设计分层复习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获得新的发展。目标定位是否精确取决于目标本身、实现目标的过程及策略是否得当。如在复习“溶解度曲线”时,教师可根据课标要求来确定教学目标:了解溶解度含义,理解溶解度曲线含义,能从溶解度曲线图中获取相关信息,学会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问题。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以温度为前提,100g水为标准,从达到饱和状态、溶解的溶质质量等角度去理解教学活动目标。对于A类学生,目标定位侧重于自主实现熟练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相关问题;B类学生侧重于在组内合作的基础上,运用获取的信息来解决问题;C类学生侧重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从曲线图中获取有用信息,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二、活动方案,精心设计
在活动目标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好的活动方案是实现目标的有效保证。对于课标中的主要知识点,活动方案要多关注与其他相关知识间的联系,从不同角度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弄清问题本质、拓展思维宽度、形成知识网络、提高整合知识的能力。为了达到“溶解度曲线”这一知识点的复习目标,我在设计活动方案时,从不同角度来设计问题,让学生明确溶解度的概念,理解概念实质,然后从具体数据的溶解度表、有数据的溶解度曲线、无具体数据的溶解度曲线这三个方面,引领学生获取有效信息。例如,从溶解度曲线上获取某一温度下溶解度数据,可以引发如下信息:该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比;该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质量的溶质能否完全溶解于一定量的溶剂中,能否形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等。在学生理清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可将知识点扩展到两种或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一下子就丰富起来了,通过自主思考、归纳与整理,知识内容也变得更为清晰:可以通过曲线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饱和时质量分数的大小、等质量饱和溶液中溶质的多少;可以通过曲线的变化趋势,知道获取晶体的方法,比较等质量饱和溶液析出晶体的多少。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C类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教师要从学生易理解的角度入手,避免高大全,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三、活动过程,精准扶贫
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活动方案实施过程中存在差别,如何缩小学生之间的差异,实现复习效果的最大化,这离不开教师的及时点拨,尤其是C类学生,更离不开教师的帮扶。扶持A类学生提升其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如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能从分子破裂、原子重新组合中了解一般化学反应的规律;能从离子间形成难解离的水、气体、沉淀等物质的角度来理解复分解反应的本质;能从石墨与金刚石的转化这一事实中理解原子排列方式的改变,这也是某些化学反应的本质,通过具体事例来开拓学生的眼界,培养其思维能力。B类学生通过小组内的合作与交流,可培养其思维的灵活性。在“酸碱盐”知识复习中,物质间的转化关系较为复杂,教师应给予B类学生更多思维方法的帮扶。如盐参与的几类反应,包括盐与金属、酸、碱、盐之间的反应,教师可让学生先写出反应规律,再归纳反应特点。不难发现:这几类反应中,反应物的类别与生成物的类别是一致的。再如,可以让学生列举生成盐的反应,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如要生成盐,一般由一种物质提供金属离子,另一种物质提供酸根离子,而金属离子可由金属单质、金属氧化物、碱、盐等物质通过发生反应提供,酸根离子则由酸、盐提供,通过对学生思维方法的不断训练,他们取得了较好的复习效果,其能力也得到了较快提升。对C类学生的帮扶更应细化,要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把握,从不同角度让这类学生熟悉酸碱盐的性质特点,帮助其构建知识网络并能够学会简单运用,分析解决简单问题,提升学习信心。复习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具体的物质梳理同一类物质的共性与个性,分析其中的原因,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在不断积累中培养其良好的思维习惯。
四、活动评价,精细到人
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复习质量。在不知道学生学习结果的情形下,重复次数与学习结果无关,练、测、评三者是不可分割的,要及时、准确地收集信息并加以筛选、提炼,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源,设计出矫正方案。三类学生出错的原因各不相同,即使是同类学生,他们的错误也是千差万别,因此,对学生活动结果的评价,也要因人而异,要客观、公正地找出问题所在,提出解决办法,并进行跟踪训练,彻底消除错误,巩固复习成果。例如,在复习“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某密闭容器中有X、O2和CO2三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1所示。
表1
根据表中信息,思考下列问题:
(1)判断X、CO2、H2O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依据是什么?
(2)判断O2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依据是什么?
(3)计算表格中待测的数据,计算依据是什么?
(4)不需要计算就能确定X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C、H,依据是什么?
(5)经过计算,X中C、H两种元素的质量分别为多少?依据是什么?
(6)利用(5)的计算结果会发现:X中C、H两种元素的质量之和 16g(选填“>”“<”“=”),此结果说明物质X中 氧元素(选填“一定有”“一定没有”“可能有”)。你还有其他确定物质X中是否有氧元素的方法吗?
通过该题的检测可以获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反馈信息:学生能否通过物质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出待测数据;能否根据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判断出反应物和生成物,从而写出反应表达式并判断反应类型;能否根据反应中元素守恒思想来确定未知物质的组成。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反馈结果,掌握其学习情况,然后再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达到复习目的。只有对学生做到精细评价,才能真正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缩小复习差距。
在复习中,教师可通过分层推进来促进学生的自然成长,让学生从原有发展区向可能发展区转变,不断超越自我,从而推动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郑长龙.化学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毛杨林.重要知识点的多维复习——以氯水为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