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学习态度的形成机制及培养策略
2016-05-14杨艳颖
杨艳颖
摘 要:态度对人的生活、学习、工作有着重要影响,学习态度的形成有其自身的规律。学生对学习重要性要有充分的认识,作为家长要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告诉他们学习的价值,并反复进行灌输与强化,在他们心灵深处形成一个根深蒂固的行为观念,即学习能带来很多好处,学习是人所需要的;学生要有学习乐趣的情感体验;学生要有克服学习困难、排除学习干扰的恒心和毅力。
关键词:学习态度 形成机制 培养策略
前中国足球队主教练米卢曾说“态度决定一切”。古今中外仁人志士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寻常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无不证明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早在20世纪80年代,大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曾对初中生学习成绩分化的原因进行过调查,学困生的个案研究表明:虽然造成初中生学习成绩低下的原因有很多,但都会导致学生学习态度日趋消极——厌学、被迫学、勉强学,因而成绩下滑。1998年大连市教育局家庭教育研究所对当年本市中考前2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这些学生一致认为:他们之所以取得好成绩,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态度——自觉、主动、刻苦。
可见,态度对人的生活、学习、工作有着重大影响,它左右着人们的行为,或热情投入、勤奋努力、坚毅执着,走向成功;或消极被动、朝三暮四、怨天尤人,走向颓废。
学生良好学习态度的形成不是教师和父母一厢情愿就能办到的,也不是付出了时间、金钱和精力就能换来的。学习态度的形成有其自身的规律。教师和家长必须认识到“态度”是学生内在的品质,只有掌握了学生学习态度形成的内在机制,才能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态度方面做到有的放矢。
学习态度形成的机制大体如图1所示:
图1
一、学生对学习重要性的充分认识
一位多年研究家庭教育的专家曾说过:“我要给家长上的第一课就是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你把孩子领进了学校就万事大吉了,你应该自孩子背起书包的那一天起,就告诉他学习的价值。”所谓“价值”,就是要让学生知道“学习对于他自己有什么好处”“为什么学习是最重要的事情”。教师和家长要让孩子懂得:学习是一种吸取,它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通过不断积累,让自己变得更加智慧。如孩子问妈妈:“天为什么下雨?”妈妈说:“你上网查一查资料就知道了。”妈妈详细地教孩子如何上网,怎样才能查到这方面的资料。孩子不仅查到了“天为什么下雨”,还查到了“什么是酸雨”“酸雨是怎样形成的”“酸雨对人体、农作物的危害”等一系列知识。妈妈便可告诉孩子,这就是学习。
家长应告诉孩子:学习是一种塑造,它可让自己掌握各种技能,建立有效的思维方法,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成为一个有能力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的人。如想让孩子学习英语,家长可先带孩子到外语角去玩一玩,当看到许多人和外国朋友侃侃而谈时,孩子自然就想知道他们在说什么。此时,家长可趁机告诉孩子:“如果想和他们交流,就得学好英语。”家长也可以为孩子营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如约外国朋友一起吃饭、看电影等,让孩子融入交流中,感受英语语言。
家长要让孩子懂得:学习是一种享受,它可让自己在知识的海洋中得到快乐与满足,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为了让孩子多读书,家长可经常带孩子到书店去,书店里琳琅满目的图书会让孩子流连忘返。如可允许孩子自己挑选课外书,并适当给出意见;每一星期去一次书店,读完一本课外书后再买另一本书。让孩子每天坚持阅读、朗读、讲述,与家长分享读书的乐趣,让孩子认识到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快乐的享受。
孩子进入三四年级后,家长更要加强与他们的交流,通过点拨,让孩子在明白事理、提高认识、点燃激情的基础上,产生主动“做”的动机,从而改善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
二、学生对学习乐趣的情感体验
当一个人对学习产生强烈兴趣的时候,他的大脑皮层实际上正处于一种兴奋状态,此时,他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异常活跃,想象力也十分丰富,这是学习热情最旺盛的时候,也是学习效率最高的时候,个人潜能在这种情况下也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获得极大的快乐。随着满足和愉悦感的产生,便能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将成为一种内在动力,会进一步激发人的学习热情,如此,良性的学习循环就产生了。所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态度,不能不注重其学习的情感倾向。
学生对学习的情感倾向来源于学习过程的心理体验。喜欢学习或厌恶学习的情感倾向都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总结学习体验而得到的。
例如,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给予了充分肯定,这也就满足了学生自我表现的需要。学生的心理体验是积极的,他们对敢于回答问题的情感倾向就是积极的。学生在这种情感倾向的支配下,就会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以期收获学习的愉悦感。
那么,是否只有肯定和奖励才能给学生带来学习的乐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呢?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比如,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说:“你答对了一部分,还差那么一点点,能不能再好好想想。”这时学生的思维将会被激活,这种积极思考带给人的体验也是愉快的。如果学生能思考出答案,便会急切地说出来以求证明,处于“急不可耐”的一种积极状态;如果在学生没答出来之前,其他同学抢答了,并得到了教师的肯定,则学生会有“恍然大悟”“无比惋惜”的体验。“急不可耐”“恍然大悟”“无比惋惜”也都是快乐的,学生都会有亲身的体会。
那么,批评和要求是否一定会给学生带来不良的情感体验呢?也不是这样的。许多人都听过陶行知先生批评教育学生的故事:一天,他看到一名男生用砖头砸一个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责令他到校长室等候。陶行知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候。陶行知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行知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行知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这样的批评教育恰恰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拨动了学生的积极情感,从而也就成了最有效的批评。
学生对学习的情感倾向集中体现于学习兴趣之中。人的兴趣的发展一般包含三个阶段,即有趣—乐趣—志趣。有趣是兴趣的最初阶段,它是被新奇的事物吸引而直接产生的兴趣。乐趣是兴趣发展的第二阶段,它是在有趣的基础上对事物所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愉悦满足感。志趣则是兴趣发展的最高阶段,它与每一个人的成就动机或奋斗目标相融合。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要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因此,我们让学生在玩中学,采用直观教具和生动游戏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到了中年级,仅局限于此就不够了,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一种克服困难付出努力之后的成功体验,从而对学习产生一种愉快的满足感。这种体验已不单纯是“有趣”,而进入了“乐趣”层次。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把“表扬”“奖励”“鼓励”送给那些为学习而付出努力的学生们,让他们在成长中领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放弃“不劳而获”“轻松成功”的幻想。
三、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排除学习干扰的恒心和毅力
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许多困难,但仍需坚持学习。坚持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许多学生虽然一开始学习时很有兴趣,但遇到困难就缺乏恒心和毅力了,很容易虎头蛇尾。
学生到了中年级以后,随着学习内容的扩展,学习程度的加深,所面临的学习困难会越来越多,因此,培养学生的坚持和耐力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学习中既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又要解决遇到的问题,教师应多肯定和鼓励学生,使他们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对于家长而言,切不可再包办代替,而应让孩子独立学习,避免孩子产生“学习是家长的事”“学习是为了家长”这种错误认识。
其次,由于这种坚持和耐力是在长期的教育和训练中逐渐形成的。所以,教师对学生应采取适当的训练方法,注重日常教学活动中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萌芽教学编写组编著.素质教育阶梯[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