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味韵致议理的贯融——析宋代散文“五记”之美学特点
2016-05-14杨皓翔
杨皓翔
摘 要:宋代散文作为我国古代散文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以其独特的特点和丰厚的作品在文学史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宋代散文中有关“记”的五篇文章,就文中凸显出来的特点分别进行分析。继而得出宋代散文写作,崇尚情韵,以真感情为文;以情运理巧妙的议论入文的基本特点。
关键词:“五记”;宋代散文;情韵;议论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7-0015-02
宋代散文承中唐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古文运动而来。从思想内容上来看,宋代散文分言道之文,政论之文,笔记之文。其中,笔记之文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学术性。“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在中国古文的嬗变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所承载的情思的变迁。汉大赋的华丽铺排掩盖了作者的真正感情,剩下的仅仅是无限的洋溢之词,无如何真挚可言。魏晋的山水游记第一次将作者对宇宙自然的真实体悟展现于读者的面前,以情驭文,让读者的心不由自主地随着笔锋迴环。直至宋代的散文作家以全部的真感情来做文章,正是因为凭着真体悟,包括有对世事人生的真理性发现,让后世无数人从文中获得种种美的享受。
宋代散文的美学标准是它的情味韵致,每一个创作者,无论写景、叙事、咏物、论理,都见出丰厚的情味韵致,有内情与万物相生,心声与天籁交融耐人玩味的生气与灵机,这些文章欲将我们带入一方诗情画意的境界。
一、真情真感之情韵
散文的一个最基本的美学特征,也就是它的“真”。这里的真是作者在创作中的感情之真、性情之真。好的散文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都必须有感情的灌注,只有在感情的关照下,那景那事才会显出它的美来。作为古代散文,一般多为自叙式散文,宋代散文尤其如此,散文总是在表达作者内心由景、事、人引发的那一缕情思、情韵。
正如《醉翁亭记》中所写:“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①欧阳修在这段文字中,将滁州城外山里的秀丽景色,展现的淋漓尽致。欧阳修的身心已完全与景色融合,娱情山水,悠闲自适。文字里充满了对山水景色的挚爱、欣赏。真情、真感占据着主导的地位,情景相融。
又如《待漏院记》:“奸人附势,我将陟之;直士抗言,我将黜之。三时告灾,上有忧也,构巧词以悦之;群吏弄法,君闻怨言,进谄容以媚之。”②之所以能这样写,那是因为作者有着关心人民,为国家社稷着想之真情,假情何有上言?
二、骈散结合之风韵
早在魏晋时期,刘勰就在他的《文心雕龙》中列有《定势》一篇。“夫情致异区,文变殊术,莫不因情立体,即体成势也。” ③“势者,乘利而为制也。如机发矢直,涧曲湍回,自然之趣也。”④虽然作家的情感姿态在文中的表现可以有很大的不同,文辞的变化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作家的文体风格,终归要受制于作家的情态,即所谓“固情立体,才性异曲,文辞繁流。辞为肤叶,去实骨髓。”
《岳阳楼记》有云:“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⑤简略地语气中透出一种俯瞰的大气,浩浩汤汤的长江,斗转星移的宇宙,让人感受到一种浩然超迈的磅礴气势。一种气韵之美,横贯着全篇。能有这样气势宏大的描写,与作者博大的胸怀是分不开的,通过这样的描写我们可以从文中认识作者的人格魅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者积极有为的抱负、忧国忧民的思想,也随着行文中的庞大气韵、气势,让人回味咀嚼,此“韵”之体现。
在“五记”中,文句多是转和多样,不乏声韵文采俱佳之句。如《醉翁亭记》中“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⑥大量的对偶和排比句式的交错使用,使文本语言辞藻繁复而不失于雅正,类于骈俪而不拘一格,显得自然流畅而气势贯通。又如《石钟山记》中,“……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⑦再如《岳阳楼记》中“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⑧文章气势的回旋往复,使文气更为圆润。骈中运散,散中见骈的文句交错,使文章显得生动气韵,同时在音韵上的考虑,也使文本由音韵的组合获得一种节奏分明,抑扬顿挫而又韵调和谐的听觉上的美感,这些都是宋散文中韵律文辞的独到表现。
三、以情运理之理韵
到了宋代,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发生了一次深刻变革,是由创造了宋明理学与心学的新儒家实现的。他们提出了对传统的怀疑,同时是怀疑推动着创新,而创新蕴含着怀疑。在作文时,他们追求“自得”的创新思想,形成作家们贯于以文为手段展开讨论,以求从相互的论辩中求得创新,议理便成为宋代文学的特点。
散文除了叙事、写景、抒情之外,都以见真性地抒写作者对于生活的某种独到的体察和感悟,或对事物的某种深刻认识和理解。不少前人多说宋文好突发议论,枯燥而无味。事实上大量宋代散文并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用纵横生风、智慧洋溢的文字,表达一种深刻的见解,是在情景交融的说理中完成对宇宙万物的观察,让我们读来兴味无穷并获得深刻的启迪。
如王禹偁在《待漏院记》一文中,辞气严正地议论,情感充沛浓郁,怀着对国家、人民的关心要求改变朝廷中令人不满之状况,“待漏之际,相君其有思乎?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贤人在野,我将进之;……”⑨作者对勤劳之臣的爱戴宽宥之情,和对奸佞之臣的痛斥之情,借助文采,富于情趣的诗意文字表达出来。
又如王安石之《游褒禅山记》中“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⑩亲身的体验,没有达到险远奇矣之处的遗憾,形象生动,不是纯粹的以理说理,在游玩中体悟并抒发自己的人生态度。
还有在《石钟山记》中“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同样一个通过亲身实际的探索而得到的结论,是作者勇于质疑前人之谈,而追求“自得”的体现。宋文中,议论往往与具体可感的意象互相渗透而发其义理。
综上所述,宋代散文突出了行文中韵的审美效果,讲究形象可感的以情运理,自然贴切,形象生动。“五记”中已达到了气韵、风韵、律韵、理韵巧妙融会的审美境界。
注释:
①⑥朱东润主编.欧阳修.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46.
②⑨朱东润主编.王禹偁.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16,217.
③④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278.
⑤⑧朱东润主编.范仲淹.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24,225.
⑦苏轼.《历代名篇选读?下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45.
⑩王安石.《历代名篇选读?下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