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艺术美学的发展

2016-05-14王新宇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杜尚美学发展

王新宇

摘   要:何为美?何为美学?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解。本文通过杜尚的作品和安迪沃霍尔的作品来阐述艺术美学的发展。

关键词:美;美学;发展;杜尚;安迪沃霍尔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7-0028-02

美学,何为美学?美学乃是关于我们生活中诸多审美现象的哲学思考。美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与我们的生活发生关系。也许是你读到一篇好的文章,从而与心灵共鸣,引发思考,使自己的思想升华到了一种更高的境界。也许是你看到一幅画作,使你对美的理解有了一个全新的角度,使自己萌生了无限的创作激情。这些都是美学与我们的交融。说到美学,首先想到的就是“美”。人们常说:“世界上不缺少美,而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从来就不具有一个准确的概念,,谁都可以从自己的观点对美进行定义。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阳春白雪是美,下里巴人亦是美。我们不能以一种既定的目光来看待美。

美学具有时代性。不同的时代,对于美的定义不尽相同。就美术学而言,西方古典美学认为优雅和崇高是美,希腊人以所画之物引得小鸟啄食而自豪,认为写实逼真就是美。从而潜心研究着光线与物体之间的透视关系,力求真实可信。而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三杰,拉斐尔的圣母像,散发着母性的光辉,使神性开始具有人的特性;米开朗基罗的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宏伟壮丽的场面和对细节的掌控都达到了惊人的造诣。达芬奇《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最后的晚餐》十二门徒脸上表情的生动描绘及透视法构图学的研究。都使得后世美术家,史学家为之惊叹。由此可见,艺术家们开始超越模仿物而追求美的理念。艺术不再是单纯的反应眼中所见之物,全凭眼睛来观察创作。而是渐渐加入了人性的思考,虽然表现的是人们从来没有见到过的,靠人们想象描绘出来的神,但都是以人类自身作为原型进行创作。这时期对于美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直到后来追求浪漫的巴洛克艺术;主张理性至上原则,讲究美术语言、形式规范化的古典主义;以真实的表现现实生活和生存环境为己任的现实主义;追求创作自由和艺术的独创性,重视表现个性的浪漫主义;追求对于光线和色彩变化表现的印象派和强调自我感受、表现主观情感的后印象主义的出现。这些流派的产生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于美的看法。使美学融入了很多新的元素。但这些美学观点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都不敢从根本上否定“美”这一概念,重新去认识“美”。

直到现代美学的出现,才使得美被重新定义。现代艺术不断向传统美学挑战,与古典美学不同,现代美学将艺术与美分开来看,认为美不能代表艺术,艺术也不再是单纯的反应美。从杜尚的《泉》开始,就对传统艺术进行了颠覆。打破了人们对于艺术的常识和成见,开始思考艺术品的定义。艺术一定要是艺术家亲自绘制制造出来?从原始艺术到现代艺术,都是由艺术家运用油画,粘土等材料亲手制作出来。而杜尚的《泉》完全是工业机械化生产的现成品,可以在各大商店直接买到,更不是艺术家辛苦的结晶。这样的作品算的上艺术品吗?如果算,那随便一件物品都可以称作艺术品。这是对艺术品定义的极大挑战。在现代社会当中,很多工业复制品和机械批量生产的产品正在被世人所欣赏和接受。正如我大学时期的毕业创作,就是将设计图设计出来,然后找广告刻字刻出一些模具即可,所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只要将图形输入电脑就可以看着机器工作悠闲地等结果了,而且其精细程度和效率绝对不是人工可比。但我与杜尚的《泉》不同的就是图案和内容是我经过反复尝试精心设计的。而他却缺乏作为观赏对象的艺术内容,只是将一个现成品签上自己的名字,作为自己的作品。这也引发了另一个问题,就是艺术品要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与审美对象产生共鸣,凝聚作者的个性和风格。而反观杜尚的作品,只是一件工业批量制作下的现成品,既不是他制作的,也不是他思想情感的表现。这样的作品应该称为“艺术品”还是“工艺品”,是“技艺”还是“机艺”?这使得人们开始思考情感对于艺术的影响。第三点,艺术品应是美的,运用黄金分割率,透视平衡,色彩搭配,互补。给人以心灵上的愉悦舒适,吸引观者的眼球,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受。而反观杜尚的作品,人们根本无法将美与“小便池”联系起来,它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肮脏,粗俗,难登大雅之堂。这与人们心中的美大相径庭。但杜尚却反其道而行,偏偏将它赋予艺术这一高雅的含义,这就使得美不再是艺术作品的必要条件,一些丑、恐惧、流行、时尚都在艺术领域里得到不同的体现。由此可见,杜尚这次对于古典艺术的颠覆是彻底的,他将一个完全没有艺术性的现成品作为艺术品,以此来质疑传统美学观中根深蒂固的艺术概念。

另一个对现代美学起到推动性作用的要数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如果说梵高蒙克代表精神,蒙德里安代表意义,达利代表意识,那么安迪沃霍尔就代表无意义。无意义虽然看似是不切实际的,但当你想到它,那意义也渐渐产生了,就如《盗梦空间》里说的:“你不要想大象,那么首先想到就是大象。”安迪沃霍尔的作品是充满哲理的,无意义其实占据了人生大部分的时间,每当这时我们就会想到他及他的作品。他的作品也是对古典美学的又一次颠覆,连他自己都认为其作品是无意义的、无价值的。这显然与古典美学的观点是背道而驰的。安迪沃霍尔作为波普艺术非常重要的一位代表人物,也算是应运而生。他所成名的那个年代是美国商业迅速发展成为制造业大国的一个年代。“商品就是复制”一直是安迪作品创作的理论支持。当然他所复制的对象也是有所挑选的,知名流行品牌是他的首选。无论是可口可乐,还是Brillo盒子,都是当时人们在商场的货架上随时能看到并消费的。在这些商品中,他也看到了当时制造业兴起的美国在某种程度上使各阶层的人们联系到一起。就像他在自己的书The philosophy of Andy Warhol : from A to B and back again所提到的一段:“All the Cokes are the same and all the Cokes are good. Liz Taylor knows it, the President knows it, the bum knows it, and you know it.”无论你来自什么阶级,你所喝的可口可乐都是一样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不同阶层的人们的差异。安迪作品(图1)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重复性,他通过丝网一遍遍重复印刷平淡化了玛丽莲梦露,丝网印刷技术允许沃霍尔使用多种不同的颜色一遍又一遍地复制。一旦这些屏被生产制作出来还有颜色都被选好之后,沃霍尔只需要在屏上均匀涂上油墨即可。虽然有时候脸与脸有些大同小异,但是这只是拟机械过程中的意外副产品,而跟作者的判断没有什么关系。沃霍尔死板的画风技术与他作品的构成相呼应这些网格被用来复制一位影星的照片,令这幅画变成类似是一位摄影师的相版,又或者说是并排放在一起的影片胶卷。这些参照复制的机械排列进一步证明了对于沃霍尔来说,绘画不再是与流行文化划清界限的一种高高在上的媒介了。这种重复性,也对东方很多画家产生了影响,比如”密集化”的草间弥生作品(图2),对于不同大小、色彩的圆点这种元素不断重复;又或者”幼稚化”村上隆的超扁平动漫式的重复(图3)。但与安迪不同的是,他们绝非机械式,死板型的重复,中间夹杂着自己的情感和创作理念,或病态,或开朗,或“幼稚”的表现自己的画面。这些都不断地冲击着人们原来对于美的理解,使美学在现代重新被定义。

随着照相技术的普及和3D打印技术的面世,使得凭空造物成为可能,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便利人们的行为的同时,也对人们根式蒂固的思想产生极大的冲击和挑战。艺术家们不能在止步于画布和颜料这些有限的空间和同等的材质。现如今,装置艺术、大地艺术、纤维艺术、行为艺术、观念艺术、极简主义等等大量的艺术形式应运而生,层出不穷。在丰富人们生活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对美的理解,弱化了艺术的边界。如果艺术家们还一味的用一种既定的目光去看待理解美,一味的抱残守缺,那终将被时代所淘汰。

猜你喜欢

杜尚美学发展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我什么都不信!”——由杜尚引发的一点思考
杜尚
恶搞杜尚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纯白美学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