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艺术家与自然、作品的关系

2016-05-14陈飞段桂英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写生生动

陈飞 段桂英

摘   要:艺术家要想创作出感人的作品,需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在油画风景创作中,需要在写生中去发现、在写生中去打破、在写生中去创新、去表现“心中的自然”。

关键词:自然流露;情感注入;画味;写生;生动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7-0027-01

关于艺术家与自然、作品的关系,是很多艺术家和理论家不断实践和探讨的话题,从不同的点、不同的角度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论点和不同的方向,

关于这个论题,我想首先要定义艺术家的特点及具备的一些素质;其次圈定“自然”的范畴及结合课堂的讲解到我所理解的“自然”。最后搞明白艺术作品实现的过程及作品本身所体现出的意义。把这三个概念更透彻的理解,才能更系统、更有机的将三者进行联系和比较。首先艺术是人类创造的灿烂文明的一部分,也是人类智慧的体现,作为艺术的创造者,他们具有比常人更丰富的感觉和更敏感的情感,在平平常常的自然环境中,更容易捕获和表现自己看到的、体验到的事情;关于自然,人类与自然在最初是浑为一体的,人类属于自然的一部,但随着人类和社会的发展,自我意识的提高,从认识自然到改造自然,出现了自然界的“自然”,也包括人化的“自然”,这两种“自然”也是相对统一的,人们在生产劳动实践中,自然界从与人类无关的、敌对的或自在的状态,变成与人相关的、统一的为我的对象,艺术家作为自然中的人,同样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体验、感悟自然,而最终创造出“心中的自然”。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精神劳动的成果,具有物态化的存在方式,它标志着艺术家创作活动的完成,也是艺术接受和消费的基础。艺术作品的内容就是艺术家对自然的艺术认识的外化,这种“外化”既包含对自然的客观表现,也有艺术家对“心中自然”的情感及思想的表达。

综上所述,我想借助这次秋季写生,通过油画风景创作来谈谈艺术家必须要走进自然,通过与自然的“接触”、“碰撞”,才能创造出更感人更生动的“心中之自然”。

美术概论里定义艺术家与自然的关系:艺术家作为人首先是自然中的人,他所创造的艺术品首先要满足社会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阶层的特定需求,是为了社会活动中作为情感和思想交流的特殊手段。艺术家的一般活动、日常生活与普通人一样融入乃至依赖于他所生存的社会环境,他的艺术体验和创作过程也不能脱离特定的社会条件。这也说明艺术家成长于自然,也就是说如果艺术家脱离自然,脱离社会,也就很难绽放出美丽的花朵,孕育出硕硕的果实,到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凋零、枯萎。关于这艺术家与自然的关系,我深有体会——如果在艺术创作中没有与自然深入的、亲近的接触,就很难积蓄、培养出情感、也很难迸发出灵感的火花,同样,也很难创作中动人的作品。我在毕业以后的油画创作中,好长时间基本上是以拍照片然后在室内进行创作。众所周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飞速更新的摄影器材和电子图像系统,很容易改变传统绘画的制作流程,特别是手机和网络的发展,让很多艺术家能够很直接的获得一些影像上的资料,在创作过程中很简单的实现了“眼前的自然”。由于我毕业转向多媒体制作方向,从事摄像、剪辑、网络等相关专业,很容易获得大量的电子影像资料,好多漂亮的图片让我的“眼前的自然”很丰富,我就利用业余的时间进行创作,但在绘制的过程中,我却觉得非常的艰苦,虽然现在在技艺、塑造方面有进步,但拿出上学时画的作品进行比较时,总觉得少了点东西,前段时间看陈丹青的《局部》,其中第八画:非正式的魅力中讲到梵高初期学画时画的《小男孩》,其中陈丹青借用了吴作人(陈丹青的老师)的一句话“画画的时候要知道什么时候停下来!”。写到这里,有所觉悟,我觉得画画不光要知道什么时候停下来,还需要要把自己最初的感觉保留下来。这样能够保留住“初心”的画作,是自然的流露,虽然不如精美画作“美轮美奂”,但生动纯真,拍案叫绝。而毕业之后的一段时间,我面对着静静的图片而不是活生生的自然,就很难引发出“心中的自然”,哪怕在创作中产生的情感也会一遍遍的塑造所覆盖,最终的作品也只能是形象的再现而不是“心中自然”的真实流露。所以说如果没有真实的去接触自然、没有与自然真情的交流,就很难产生“心之自然”,那么手头功夫即便是再熟练,只有塑造,没有情感注入,也很难创作出感人的作品。

而这次秋季油画风景写生,我去了淄博沂源上土门和青岛的小渔村,久违的感觉让我“心之自然”得到了释放:在沂源的山间地头,晨曦徐徐拉开帷幕,一切都未混进动物的气息,一切都纯净的让人心旷神怡,淡淡的紫红色罩染在蓝灰的调子上……伴着暖暖的阳光,一切慢慢清晰起来,她穿过层层叠叠的树叶,散在地上,变成了轻轻摇曳的光晕,大地也被唤醒,到处到散发着好闻的青草香;在青岛小渔村,面对大海的潮起潮落,好像人的心灵面向无限辽远。它的宽阔、宁静、汹涌、奔流,一如人生必需走过的道路。有辛苦的付出就会得到幸福的拥有,有执着就会收获云开见月明的喜悦,有真情就会找到相溽以沫的那份情感,有无私的奉献就会拥有温暖的力量,有梦想就会有不倦追求的渴望……

大自然是无私的,她会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一切展现给艺术家。那么,面对自然无私的展现,就像少女玉洁的胴体展现在你的面前,我们会激动、会兴奋,但光靠绝对的感性、生猛是不行的。怎么面对自然去表现“心中的自然”?我觉得首先就是手艺要到家,这是表现“心中自然”的基础,刘晓东在一篇博文上谈起,画画,首先是一门手艺,前提就是把手艺学到手,然后才能“做其想”,如果基本的能力都不具备,面对洁白的画布,也只能说是有心无力。但是手艺再强,画面中没有“心中自然”的表达和流露,最终也只能是被技艺所折服而已。对自然、对景写生是体验生命、锤炼画艺的最佳方式,是艺术家用画笔和心灵直接触摸生命本源的有效途径。

回校整理这些画,虽有不足之处,但就像在沂源吃的大葱炒鸡蛋,在渔村尝的小鱼小蟹,虽然不如饭店里的菜品“色香味俱全”,但是原汁原味,这样的“菜品”才是最“营养”、最真实的。还有前段时间读过一篇微信:《妙不可言——戴士和写生作品》中展出了戴士和的一些写生作品,戴先生的绘画,在线条、色彩、构图上也有着自己的特点;戴老师的线条比较硬朗,多以直线为主,好多排线很生动的组成了各种各样的面,使得画面整而丰富,并且在绘制过程中能够把起初的感觉保留住,比如最初起稿的一些线条和块面,到最后仍然能够留在画面上,其实就是把最初的感觉保留了下来,这种最初的感觉有时候就是最真实、最自然的表现;在色彩上,戴先生能够把自然的色和主观的色结合起来,服从于为整个画面和主题;在作品的构图和形式上,同样也是多样的统一,复杂却和谐,戴先生很多作品都是对景写生,但也有主观的意蕴,强化了造型,作品生动有趣,这种直接、鲜活的视觉形态和表达方式让作品显得画味十足。

这次秋季写生,特别是到青岛画海,光在水中的斑驳琉璃和产生的奇妙变化让人陶醉,恨不得将所有的色彩都涂到画布上,用画笔、色彩去俘获我看到的“自然”,但有时候会陷入一种绝望的境地。是的,临场写生更多的是运用直接画法,在有限的时间内,用刀和画笔把自己的感受直接涂抹到画布上,这样的过程有利有弊,有一定的偶然性和不可预知性。首先,大自然的瞬息变化与室内画是不一样的,在室内,对时间的掌握会更主动一些,而在室外,光线变化很快,色调在两到三个小时就会发生很大变化;其次,室外写生和室内创作的情绪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室外写生整个身体都处在真实的环境里边,画面上表现的是鲜活的感受,而室内相对要理性一些;所以说写生有自己的特点,更生猛,更原汁。好多色彩及笔触是室内创作“造”不出来的。写生这个词本身有一个“生”字,“生”就是陌生,就是不熟,凡事只要陌生、不熟,就容易出现错误、容易发怵,这就需要我去大胆发现、去打破、去创新、去表现。在写生中去发现、在写生中去打破、在写生中去创新、去表现“心中的自然”。

写这篇论文,结合理论的学习和亲身的体会,并查阅了很多的资料,学习了很多新的知识,理所当然在审美情趣和理念上有所提高和转变。这篇小论文框架不完整,甚至有些凌乱、生硬,但既然开始了,就有了新的起点和要求,我会把新接受的理念渐渐融入到美术创作中。

猜你喜欢

写生生动
生动的冬天
如何让文章更加生动
句子变生动
生动深刻 同享共进
把句子写生动
写生与美术教学
如何使表情更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