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脊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

2016-05-14陈小朋李满意娄玉钤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6年9期
关键词:素问督脉风湿病

陈小朋 李满意 娄玉钤

【摘 要】 脊痹为肢体痹之一,是按肢体部位分类的风湿病三级痹病。历史上对于脊痹相关论述有着丰富的文献记载。通过对脊痹有关历代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包括脊痹的病名、脊痹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对脊痹的论述及脊痹的治疗等,以便能更清晰地认识脊痹,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 脊痹;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关节炎;肢体痹;风湿病(痹病);三级痹病;虚邪瘀;文献

脊痹是以脊部疼痛、僵硬、沉重,甚至强直、畸形为主要表现的风湿病。本病多因肾虚不足,外邪深入而致气血痹阻、督脉失养所致[1]。肢体关节症状是风湿病(痹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按肢体部位命名的风湿病即肢体痹,是指病位主要在颈、肩、臂、手、背、腰、骶、脊、髋、膝、足、腿等肢体部位的一类风湿病[2]。脊为肢体部位之一,是风湿病的主要病变部位。脊痹为肢体痹之一,是风湿病的三级痹病[3-4],脊痹为常见风湿病,历代中医文献有丰富的记载,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脊痹的历代文献进行整理和研究,以便使脊痹理论更好地运用于临床。

1 脊痹的病名

古代早期文献中对于本病,多以症状出现于各论著之中,如早于《黄帝内经》的《阴阳十一脉灸经》就有“脊痛”描述。《内经》论述本病有“脊脉痛”“腰脊痛”“脊中痛”“腰脊强”“腰脊头项痛”等表现。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在针灸部分列有“腰脊病”。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列有“脊痛”“腰脊痛”等。明清医家对本病论述更为详细。如《普济方》在针灸部分也论有“脊痛”

“腰脊痛”,《证治准绳》《张氏医通》论有“脊痛脊强”,《傅青主男科》论有“背骨痛”等。现代娄多峰最早提出脊痹之名。临床上依其发病特点,脊痹还有不同称谓。

1.1 脊 痛 脊痛是本病的最主要症状。早在《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论有脊痛,其曰:“钜阳脈……脊痛,要(腰)以(似)折。”《素问·风论》曰:“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庞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针灸资生经》专门论有“脊痛”。根据疼痛的具体部位不同,脊痛又有不同的称谓:如脊痛连及背部,称为脊背痛;脊痛连及腰部,称为腰脊痛;脊痛连及颈项部,称为项脊痛。如《金匮要略》《赤水玄珠》《证治准绳》《张氏医通》《不居集》《杂病源流犀烛》《类证治裁》论有“脊背痛”,《备急千金要方》《圣济总录》《针灸资生经》《本草纲目》《慈济医话》论有“腰脊痛”,《经历杂论》论有“项脊痛”等。以上其他部位的疼痛是由于脊痛而引起,均以脊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故可统称为脊痛。因为脊痛是本病最主要的症状,故也成为历代文献对脊痹最早、最常用的称呼,甚至相互通用。脊痹虽然以脊痛为最主要症状,但还包括脊强不适等多种临床表现,因此,两者是有所不同的,有待进一步规范。

1.2 脊 强 脊强也是本病的主要症状。《素问·缪刺论》曰:“督脉为病,脊强反折。”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曰:“督脉之别,名曰长强,……实则脊强。”《针灸资生经》曰:“脊强不得俯仰。”另外,《证治准绳》《证治汇补》《张氏医通》《类证治裁》也论有脊强。

1.3 脊 痹 古代文献无脊痹之名。《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的“腰脊痹病”中论有本病[5]。娄玉钤在《中华中医药杂志》中首次把脊痹作为肢体痹之一进行论述[3];其后《中医风湿病学》最早完备其理法方药,独立章节对脊痹进行系统论述[1]。其后被多书所采用[6]。

2 脊痹的病因病机

本病多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摄失宜,房事不节,姿势不当,外伤劳损等,致肝肾不足,肾督亏虚,脊督失荣,风寒湿邪乘虚侵袭,邪留不去,渐致痰浊瘀血相互胶结督脉而成。清·马培之《马培之医案》曰:“先天肾亏,冷风入脊,或痰饮攻注,或闪挫折伤,或肾肝虚热,婴儿脊骨柔脆,强坐太早,皆能致之。”

2.1 感受外邪 气运太过或不及,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痹阻督脉,脊部气血运行不畅,而致本病;或素体虚弱,风寒乘虚侵袭太阳经脉,气血凝滞不通而致脊痹。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岁太阳在泉,寒淫所胜,则凝肃惨栗,民病少腹控睾,引腰脊。”《素问·本论》曰:“少阴不迁正,即冷气不退,春冷后寒,暄暖不时,民病寒热,四肢烦痛,腰脊强直。”《素问·玉机真脏论》曰:“冬脉者,肾也,……太过则令人解,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夹脊之脉则深。”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论有“肾主腰脚,而三阴三阳、十二经、八脉,有贯肾络于腰脊者,劳损于肾,动伤经络,又为风冷所侵,血气搏击”“风寒搏于脊膂之筋,冷则挛急”而致本病。宋代《圣济总录》曰:“盖肾主腰脚,其经为寒邪冷气所客,注于腰脚,则膝胫髀胯腰脊冷痛。”金·李杲《内外伤辨惑论》曰:“湿气在表,头痛头重,或腰脊重痛。”朝鲜·许浚《东医宝鉴》曰:“腰脊间骨节突出,亦是中湿。”《马培之医案》曰:“督脉为阳脉之海,其为病也,腰似折,髀不可以曲,督脉与膀胱之经皆取道于脊,一着风寒湿邪,则经气不行,腰脊板强,渐至脊庀。”

2.2 正气亏虚 先天禀赋不足,或房事不节,或年老体虚,致肝肾不足;脊柱乃一身之骨主,肾中精气不足,骨髓空虚,则骨酸软无力;督脉“贯脊属肾”,肾督亏虚,脊部筋骨失荣而致本病;或肾虚邪侵督脉,或真阴真阳匮竭,脊督经络通道闭塞而失荣,致脊痹。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阴痹者,按之不得,腰脊头项痛,……病本于肾。”《素问·骨空论》曰:“督脉为病,脊强反折。”明·马莳注曰:“言督脉行于脊中,故其为病,脊强反折而不能屈伸也。”《诸病源候论》中有“夫劳伤之人,肾气虚损,而肾主腰脚,其经贯肾络脊,风邪乘虚卒入肾经”而致本病。《备急千金要方》曰:“若气阴,阴则虚,虚则寒,寒则面肿垢黑,腰脊痛不能久立。”唐·王焘《外台秘要》云:“骨极虚寒,主肾病则面肿垢黑,腰脊痛不能久立,屈伸不利,……腰脊四肢常苦寒冷。”金·李杲《东垣试效方》曰:“足太阳膀胱之脉,……挟脊抵腰中,故为病者项如拔,挟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是经气虚,则邪客之,痛病生矣。”“如膏粱之人,久服阳药,醉以入房,损其真阴肾气热,肾气热则腰脊痛而不能举。”明·方毂等《医林绳墨》曰:“房劳太过,精竭髓伤,身动不能转移,痠痛而连脊重者,血虚也。”清·陈士铎《石室秘录》曰:“背脊骨痛者,乃肾水衰耗,不能上润于脑,则河车之路,干涩而难行,故尔作痛。”吴澄《不居集》曰:“虚劳之人,精不化气,气不化精,是故……骨髓空虚而脊背痛。”林佩琴《类证治裁》曰:“凡腰脊痠痿,绵绵作痛,并腿足痠软者,肾虚也。”杨时泰《本草述钩元》说:“髓少骨痹身寒,重衣不能热,腰脊疼不得俯仰,脚冷受热不遂,此肾脂枯涸不行。”《马培之医案》曰:“有嗜欲伤肾之人,精衰血惫,腰痛脊庀。”近代刘恒瑞《经历杂论》曰:“色欲失精,劳心失血,血液枯槁,经隧空痛喜按,始则腰脊,继则项背。”孙子云《慈济医话》曰:“腰脊痛而身有痹……此乃升阳之气少,不能通经达络,腰脊部失阳气温养也,气少不能运血,血不通故作痛,故闭塞而成诸痹。”

2.3 痰瘀气滞 外邪久滞,瘀而不去,气滞血瘀,脊部经脉闭阻而致本病;或痰饮内停,留滞经脉,阻遏脊部气血运行,而致脊痹;或外伤劳损,血流不畅,气滞血瘀,脊部经脉痹阻不通,而致本病;或姿势不当,久坐慢性劳损;或经气不利,郁而不通,而致本病。如《外台秘要》论本病曰:“此由损血搏于背脊所为。”金·李杲《兰室秘藏》曰:“跌打损伤,瘀血停聚,腰脊、胫腨疼痛。”“打扑伤损,或从高坠下,恶血在太阳经中,令人腰脊疼。”明·董宿《奇效良方》曰:“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者,足太阳经不通。”孙一奎《赤水玄珠》曰:“有劳力或看书、著棋久坐而致脊背痛。”清·张璐《张氏医通》曰:“有肾气不循故道,气逆夹脊而上,……或观书对弈久坐而致脊背痛。”《类证治裁》曰:“肾气逆冲,挟脊而上攻背痛。”《马培之医案》曰:“若痰饮攻注,兼于经隧而脊凸者,久之必发陈痰,脊两旁作肿,或串腰腿。”

综上所述,脊痹病因有外感六淫、外伤劳损等多种因素,但概括起来不外“虚邪瘀”[7]。本病病位在脊部督脉,与肾、肝等脏腑关系密切。其基本病机是邪滞筋骨、肾督失养。其病性有虚有实,或虚实夹杂,实为风寒湿邪痹阻、瘀血痰浊,虚为肝肾阴虚、阳虚督寒。本病早期以邪实为主,多由外感六淫之邪,或外伤所致;日久病邪入里,涉及脏腑,或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调摄失宜,房事不节等,表现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痹久不已,邪入骨骱者,可见骨枯骨痿、畸形;内舍脏腑者,可出现肾痹等脏腑痹。

3 脊痹的主要表现

“腰脊痛宛转。”(《素问·刺疟》)“腰脊头项痛。”(《素问·至真要大论》)“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素问·玉机真脏论》)“脊强反折。”(《素问·骨空论》《针灸资生经》)“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素问·刺腰痛》《东垣试效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普济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症因脉治》)“腰脊强直。”(《素问·本论》《奇效良方》)“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素问·痹论》《圣济总录》《奇效良方》《医学入门》《明医指掌》《古今医鉴》《红炉点雪》《内经博议》《证治汇补》《张氏医通》《顾松园医镜》《杂病源流犀烛》《医醇賸义》《金匮翼》《读医随笔》)“要(腰)脊痛,不得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普济方》)“头痛、项、腰、脊、背、脚掣痛。”(《金匮要略》)“腰脊痛强引背。”(《针灸甲乙经》)“腰脊痛闷。”(《诸病源候论》)“腰脊痛不能久立,屈伸不利。”(《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腰脊疝痛。”“腰脊痛恶寒。”“腰脊痛引腹。”“腰脊尻臀股阴寒痛。”“腰脊相引如解。”(《备急千金要方》《针灸资生经》)“腰脊痛,身重缓弱。”“腰脊苦痛不遂。”“背脊冷痛。”(《备急千金要方》)“脊强反折而不能屈伸。”(王冰、马莳)“腰脊痛强。”“腰脊酸困。”“腰脊痛不能久立。”“腰脊四肢常苦寒冷。”(《外台秘要》)“腰脊酸疼,转侧不利。”(《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腰脊疼痛,腹背拘急。”“腰脊不可转侧,日加疼痹。”(《圣济总录》《普济方》)“背脊拘急。”“腰脊疼痛,不得俯仰。”(《圣济总录》)“少阴腰痛,痛引脊内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普济方》)“背脊强急。”“腰脊不得俯仰,腰痛夹脊膂痛。”(《针灸资生经》《普济方》)“腰脊冷痛。”(《针灸资生经》《饮食辨录》)“腰脊强,不得俯仰。”“脊背急。”“腰髋疼,脊强不得转。”“腰痛夹脊至头几几然。”“腰痛脊急。”“腰脊强不得转。”“腰脊急强不得俯仰。”“腰脊痛急。”“腰痛不可俯仰,夹脊膂痛。”“腰脊内引痛。”“腰脊强不得屈伸。”“脊内廉痛。”“腹中气胀引脊痛。”“脊强互引反折。”(《针灸资生经》)“腰脊重痛。”(《内外伤辨惑论》)“腰脊痛而不能举。”(《东垣试效方》《医学纲目》《赤水玄珠》)“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东垣试效方》《医学发明》《奇效良方》《医学入门》《赤水玄珠》《证治准绳》《寿世保元》《张氏医通》《类证治裁》)“脊痛项强不可回顾。”“项如拔,挟脊痛,腰似折。”(《东垣试效方》)“腰脊脚痛。”(《脚气治法总要》)“腰脊疼痛不得俯仰。”(《永类钤方》《本草述钩元》)“伛偻脊高。”(《解围元薮》)“腰脊间骨节突出。”(《东医宝鉴》)“胸背、手足、腰脊牵连,疼痛不定。”(《辨证录》)“腰痛引脊内廉。”(《症因脉治》)“背痛脊高突。”“腰脊痠痿,绵绵作痛。”“腰痛……痛连背脊。”“项脊常热而痛……常寒而痛。”(《类证治裁》)“腰痛脊酸足痿。”(《理瀹骈文》)“腰脊挛痹。”(《补缺肘后方》)“背俞脊庀作痛。”(《马培之医案》《三三医书》)“腰脊板强,渐至脊庀。”“脊背强痛,牵引胁肋。”“腰背渐强,脊渐凸,行则伛偻。”“腰脊强痛。”“脊两旁作肿。”“脊庀腰背作强。”“腰痛脊庀。”(《马培之医案》)“脊梁处作痛。”(《医学衷中参西录》)

综合文献所述,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对脊痹的表现进行了丰富而形象的描述。脊痹的主要症状有:脊部疼痛不适,僵硬不利,功能受限,疼痛常可及颈项、腰背骶及下肢部位。根据其证候特点,西医学的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关节炎、肥大性脊柱炎、椎间盘突出症、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综合征、骨质疏松症等出现脊痹表现者[1],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4 历代医家对脊痹的论述

在《内经》之前,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对本病就有描述:“钜阳脈主治,……是动则病,……脊痛,要(腰)以(似)折,脾(髀)不可以运。”是现存文献对本病的最早论述。《素问·痿论》曰:“肾气热,则腰脊不举。”并强调肾经与脊部关系密切,《灵枢·经脉》曰:“足少阴肾之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素问·痹论》强调肾痹会出现“脊以代头”的严重症状,《圣济总录》《奇效良方》《医学入门》《古今医鉴》

《明医指掌》《红炉点雪》《内经博议》《张氏医通》《顾松园医镜》《杂病源流犀烛》《金匮翼》《医醇賸义》《读医随笔》等皆从其说。汉·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述名医淳于意治齐王王后弟宋建之病,病源于强力持重,致“要(腰)脊痛”。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详论脊痛的病机,同时指出“奇经八脉,皆贯于肾,络于腰脊”。《圣济总录》则曰:“足少阴肾之经也,其脉贯脊属肾抵腰。”并对《内经》肾痹理论进一步解释曰:“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筋骨拘迫,故其下挛急,其上蜷屈,所以言代踵代头也。”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强调本病与妊娠、产后有关,其曰:“若寒冷邪气连滞背脊,则痛久未已,后忽有娠,必致损动,盖胞络属肾,肾主腰故也。”“此因产劳伤肾气,以致风冷客之,若连背脊,痛久未已,后遇有娠,必至损动。”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有“盖诸经皆贯于肾而络于腰脊,肾气一虚,凡冲风受湿伤冷,蓄热血沥,气滞水积,堕伤与失志作劳”而致本病;《丹溪心法》《普济方》从之。明·朱橚《普济方》承《圣济总录》曰:“盖肾主腰脚,其经为寒邪冷气所客,注于腰脚,则膝胫髀腰脊冷痛。”清·罗美《内经博议》曰:“肾为作强之官,痹则……身偻而不能直,故脊代头。”《顾松园医镜》《杂病源流犀烛》从之。费伯雄《医醇賸义》则曰:脊以代头者,乃精气耗散,天柱不振也。”近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说:“凡人之腰痛,皆脊梁处作痛。”此实督脉主之。现代医家焦树德认为:“肾督同病……渐致脊柱弯曲、僵化、俯仰不利,脊柱伛偻,甚至‘尻以代踵,脊以代头。”吕继端认为:“腰脊尻痛,此为督脉与膀胱所经过,老人居多,冷为阳虚,热为阴虚。”

5 脊痹相关问题

5.1 脊痹与颈痹 两者均可出现项脊部疼痛。颈痹主要病位在颈项部,是以颈部疼痛、麻木、僵硬,甚则转侧不利为主要表现[8],;脊痹是以脊部疼痛、僵硬、沉重,甚至强直、畸形为主要表现,病位主要在整个脊部和督脉。两者不难鉴别。但在部位上,颈是脊的一部分,功能相关,联系密切,因而病变时易合并出现。有时颈痹可表现为脊痹的一部分,部分颈痹进一步发展可为脊痹。因此,两者应注意区分如《素问·刺腰痛》曰:“项脊尻背如重状。”。

5.2 脊痹与背痹 两者均可出现脊背部疼痛,可见“腰脊背相引痛”之症状。背痹主要病位在背部,是以背部疼痛、沉重,甚则转侧不利为主要表现;脊痹病位在督脉及整个脊柱,是以脊部疼痛、僵硬、沉重,甚至强直、畸形为主要表现,“督脉之病,脊强反折”。但在部位上,背是脊的一部分,功能相关,联系密切,因而病变时易合并出现,如《针灸资生经》曰:“背脊强急。”有时背痹可表现为脊痹的一部分,部分背痹进一步发展可为脊痹,因此,两者应注意区分[9]。

5.3 脊痹与腰痹 两者均可出现腰脊部疼痛。腰痹病位主要在腰部,是以腰部疼痛、重着、麻木,甚则屈伸不利为主要表现;脊痹病位在督脉及整个脊柱,是以脊部疼痛、僵硬、沉重,甚至强直、畸形为主要表现。两者不难鉴别。但在部位上,腰是脊的一部分,功能相关,联系密切,因而病变时易合并出现[10-11]。如朝鲜金礼蒙《医方类聚》曰:“腰痛……其为痛也,或引于项脊,傍及两胁,不可俯仰。”清·秦之桢《症因脉治》曰:“腰痛引项脊尻背,太阳经也,……腰痛引脊内廉,少阴经痛也。”有时腰痹可表现为脊痹的一部分,部分腰痹进一步发展可为脊痹,因此,两者应注意区分。

5.4 脊痹与骶痹 两者均可出现脊骶部疼痛。但两者病位不同,骶痹病位在骶部,是以骶部疼痛、酸沉为主要表现,可连及腰脊;脊痹病位在督脉及整个脊柱,是以脊部疼痛、僵硬、沉重,甚至强直、畸形为主要表现。但在部位上,骶也是脊的一部分,功能相关,联系密切,因而病变时易合并出现,如《备急千金要方》曰:“腰脊股臀尻阴寒痛。”有时骶痹可表现为脊痹的一部分,部分骶痹进一步发展可为脊痹,因此,两者应注意区分[12]。

5.5 脊痹与肾痹 两者均可表现为脊部疼痛。肾痹病变部位在肾在骨,受累部位广泛,多由骨痹不已,加复感外邪,内舍于肾所致,严重者出现“尻以代踵,脊以代头”,以及肾系证候为主;而脊痹病位在督脉及整个脊柱,部位较肾痹局限,是以脊部疼痛、僵硬、沉重,甚至强直、畸形为主要表现。且肾痹是由骨痹发展而来,起病多由四肢关节开始,并伴有骨痹的临床症状,与脊痹之初起即以脊部疼痛为主表现不同[13]。脊痹有时可为肾痹一部分,脊痹进一步发展可为肾痹。如《内经》所云:“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督脉之病,脊强反折。”

5.6 脊痹与经筋痹 两者都可出现脊部疼痛。脊部经筋痹疼痛范围局限,病变部位较脊痹少,多固定不移,有明确的压痛点,疼痛多发生在督脉经筋走行之上;脊痹疼痛多为整个脊柱及两侧疼痛,可伴发脊部经筋痹[14]。

6 脊痹的治疗

6.1 治疗原则 脊痹治疗当分清虚实寒热,辨证论治。初病未久,邪盛正实,风湿痹阻、瘀血痹阻,治疗当以祛邪化瘀为原则;久病迁延,或体虚之人,邪少正虚,多肝肾阴虚、阳虚督寒,治疗当以补肾强督为原则,可适当选用脊部督脉的引经药。另外,本病治疗应重视针灸、推拿等疗法,配合功能锻炼。脊痹伴有脊部经筋痹者,应兼顾治疗。

6.2 历代医家对脊痹的论治

6.2.1 秦汉晋唐时期 早在《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提出了按钜阳经脉论治本病。《内经》提出针刺治疗本病的穴位和方法,如《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按疾之应手如痛,刺之傍三痏,立已。”《素问·刺腰痛》曰:“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东垣试效方》从之。《素问·刺疟》曰:“腰脊痛宛转,……刺足太阳少阴。”《灵枢·九针》曰:“八风伤人,内舍于骨解腰脊节腠理之间,为深痹也。故为之治针,必长其身,锋其末,可以取深邪远痹。”《诸病源候论》侧重于其他疗法,对养生导引法尤为重视,如其曰:“一手向上极势,手掌四方转回,一手向下努之,合手掌努指,侧身欹形,转身向似看,手掌向上,心气向下,散适,知气下缘上,始极势,左右上下四七亦然,去……腰脊痛闷。”与当今使用的“托天按地”锻炼方法较为相似。对本病的功能锻炼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并主张用汤熨针石、补养宣导治疗脊痹,《备急千金要方》针灸治疗本病,曰:“小肠俞、中膂俞、白环俞主腰脊疝痛;次髎、胞盲、承筋主腰脊痛恶寒;合阳主腰脊痛引腹;承扶主腰脊尻臀股阴寒痛;涌泉主腰脊相引如解;志室、京门主腰痛脊急;脾俞、小肠俞、膀胱俞、腰俞、神道、谷中、长强、大杼、鬲关、水分主腰脊急强。”《针灸资生经》从之;并用桃花酿酒治“腰脊苦痛不遂”;巴戟牛膝茶治“背脊冷痛”;以杜仲、牛膝、肉苁蓉、巴戟天等补肾药物治疗“腰脊痛,身重缓弱”等。用干地黄散治“腰脊痛”,《圣济总录》从之。《广济方》用苡仁寄生茶治风湿痹阻腰脊引起的疼痛。《外台秘要》用补肾茯苓丸“治腰脊痛强”;三味杜仲酒、杜仲丹参酒治“腰脊酸困,筋骨疼痛”;又有“治急引腰脊痛:捣蒺藜子末,蜜和丸”等。

6.2.2 宋金元时期 《太平圣惠方》则记载了大量古方治疗腰脊强痛及产后脊痛诸方。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用健腰青娥茶治疗“肾虚腰脊酸疼,转侧不利”。《圣济总录》用附子独活汤治“腰脊疼痛,不得俯仰”;猪胆丸治“背脊拘急”;鹿茸天麻丸治“腰脊酸痛”;独活汤“治腰痛牵引背脊,不可俯仰”;防风丸治“身体冷痹不仁,……引腰脊及左右偏急”。《针灸资生经》承《备急千金要方》针灸治疗本病,曰:“神堂治背脊强急。”“腰俞治腰髋疼,脊强不得转。”腰俞疗“腰脊急强不可俯仰”;腰脊痛灸小肠俞五十壮;委中主腰痛夹脊至头几几然;腰俞疗腰髋疼,腰脊强不得转;志室、胞盲疗腰脊痛急;膀胱俞疗脊急强,腰至足酸重;神堂疗腰脊急强;大钟治腰脊强痛;志室治腰脊强痛;京骨、中膂俞治腰脊不得俯仰;复溜治腰脊内引痛……承扶治腰脊相引如解;殷门治腰脊不可俯仰;悬枢治腰脊强不得屈伸;三焦俞治肩背急腰脊强,不得俯仰;膀胱俞治腰脊痛;白环俞治腰脊挛痛;五处、身柱、委中、委阳、昆仑主脊强反折;鬲关等主脊强;昆仑主脊强背尻骨重;京门、石关主脊强反折;阴谷主脊内廉痛;至阳疗脊急强;章门、鬲俞、胃仓、大肠俞治脊强不得俯仰;胃俞治脊痛;脾俞、大肠俞主腹中气胀引脊痛;中膂俞治……腰脊不得俯仰,《普济方》从之。李杲曰:“凡脊痛项强不可回顾……正当用防风。”他在《内外伤辨惑论》中用羌活胜湿汤“治湿气在表,头痛头重,或腰脊重痛”。《东垣试效方》用苍术复煎散治“项筋脊骨强”,《丹溪摘玄》《证治准绳》从之。对于“膏粱之人,久服阳药,醉以入房,损其真阴肾……则腰脊痛而不能举,久则髓减骨枯,骨枯发为骨痿,宜六味地黄圆、温肾圆、封髓丹之类,以补阴之不足也”;《赤水玄珠》从之。《兰室秘藏》承《太平圣惠方》用地龙散治“腰脊、胫腨疼痛”。《丹溪摘玄》《张氏医通》从之。宋·董汲《脚气治法总要》用石楠丸治“腰脊脚痛”。元·朱震亨《丹溪摘玄》用破血散治疗本病。李仲南《永类钤方》用附子汤治“腰脊疼痛不得俯仰”,《本草述钩元》从之。

6.2.3 明清时期 《普济方》承《针灸资生经》针灸治疗本病,曰:“腰脊不得俯仰,夹脊膂痛,上下按之应者,从项后至此穴,灸之立愈,穴中膂俞。”《奇效良方》承《医学发明》用通气防风汤治“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者”;《赤水玄珠》《证治准绳》《寿世保元》从之。明·沈之问《解围元薮》用白龙丸治“伛偻脊高”。王肯堂《证治准绳》用羌活胜湿汤治疗“脊痛背强”。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有“爵床葡萄根并浴腰脊痛”。《赤水玄珠》曰:“有劳力或看棋书久坐而致脊背疼者,补中益气汤或八物汤加黄芪。”《证治准绳》《张氏医通》《冯氏锦囊秘录》《类证治裁》从之。清·陈士铎《辨证录》用补正逐邪汤治“胸背、手足、腰脊牵连,疼痛不定”;《石室秘录》中用解湿仙丹治“背脊骨痛”,并强调长期服用才能见效。《张氏医通》曰:“脊者,督脉之经,与膀胱之经,皆取道于脊也,故项脊常热而痛者,阴虚也,六味丸加麋茸;常寒而痛者,阳虚也,八味丸加鹿茸。”“脊强项强,腰似折,项似拔,羌活胜湿汤。”《类证治裁》从之。《症因脉治》曰:“腰痛引项脊尻背,……宜羌独败毒散加白芷、苍术;腰痛引脊内廉,……宜独活秦艽汤。”蒋廷锡等《医部全录》引《幼幼近编》曰:“风寒客于脊髓,故令背高如龟也,宜二活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用和气饮“治脊背痛”等。章穆《饮食辨录》用腽肭脐酒治疗“腰脊冷痛”。《类证治裁》设有“腰脊腿足痛”详细论治本病,曰:“挟脊而上攻背痛者,……治在少阴,宜川椒、桂枝、茯苓、附子、牛膝、远志、沉香、小茴香。”“督脉虚,背痛脊高突,鹿角霜、杞子、归身、杜仲、茯苓、沙苑子。”“伤风腰痛,……痛连背脊,牵引两足,小续命汤加减。”日本丹波元简《杂病广要》对于“痛必拘急兼酸而多连脊背,此当辨其阴阳,治从解散”。清·吴师机《理瀹骈文》用滋阴壮水膏“治腰痛脊酸足痿”。《马培之医案》脏腑论治本病,曰:在肾者,……独活汤、安肾丸主之。其在肝者,……疏肝流气饮“在脾经者……温脾饮主之。痰饮攻注,……二陈竹茹汤。用导痰汤“治湿痰攻注,背俞脊庀作痛”。对于“嗜欲伤肾……腰痛脊庀者,非温补三阴不可”。并强调“今之治者见脊庀腰背作强,总属虚寒,不分何脏,不究所因,一概温补。……枉致夭亡者多多矣”。《补缺肘后方》用松节一味治“腰脊挛痹及腹内紧结者”。《经历杂论》曰:“经隧空痛喜按,始则腰脊,继则项背,……当用血肉有情之品填补精血。”《慈济医话》用补阳还五汤治“腰脊痛而身有痹”。

6.2.4 近现代时期 近代《刘惠民医案》用祛风除湿镇痛酒治“腰脊酸痛”。《临证会要》对于“四肢及背脊腰骶诸关节部分肿大强直”者,“治法增液润燥,养筋活络”。《痹证论》用肾著灵效汤治增生性脊椎炎。姜春华认为威灵仙、秦艽对脊椎牵强疼痛效佳。朱良春所创“益肾蠲痹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并常用鹿角、蜂房、乌梢蛇、炮山甲、蜣螂虫活血通督,蠲痹起废;病变在腰脊者,用蜂房、土鳖虫温肾行瘀,配以川续断、狗脊;背脊强直而痛、伛偻驼背者,用鹿角片、乌梢蛇补肾通督,配以鹿衔草、骨碎补。焦树德对于以腰脊强痛为主痹病,创制补肾强督治尪汤加补骨脂、制草乌、干姜治疗。王为兰认为强直性脊柱炎的病机为肾虚督滞,正虚邪实,创“益肾通督汤”治疗。娄多峰创用肾痹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用强脊宁一号汤治强直性脊柱炎早期(风寒湿痹阻),证见腰脊强硬疼痛,遇寒受风加重;强脊宁二号汤治强直性脊柱炎中后期(肾督亏虚、邪痹血瘀),证见腰脊强痛、背驼等。胡毓恒认为:“强直性脊柱炎重在补益肝肾通督脉,常用鹿角霜、鹿胶、狗脊。”张鸣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重用生地黄、熟地黄、葛根、土鳖虫、赤芍、白芍等。郭晓庄善用马钱子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用桂附膏“治臀脊腰腹掣引疼痛”。《现代针灸临床聚英》曰:“脊背强痛,取华佗夹脊穴。”《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用骨痹汤治强直性脊柱炎;活络通痹汤治肥大性脊柱炎。《中国现代名医验方荟海》用通督汤治背脊尾骶骨痛,肥大性脊柱炎方治肥大性脊柱炎、脊柱骨质增生,豨莶四物汤治脊椎炎,伤膏药治肥大性脊柱炎。《中国中医骨伤科百家方技精华》用抗骨质增生汤治增生性脊柱炎。《常见病的饮食疗法》引《本草纲目》用芡实粉粥治腰脊膝痛。《民间验方》用葱子酒治疗“腰脊拘急,俯仰不利”。《长寿补酒》用独附姜辛酒治疗“腰脊风寒”。《药茶治百病》用狗脊茶治疗腰脊疼痛、老年人腰脊酸痛、脊柱关节炎、脊椎压缩性骨折后遗症等。

7 脊痹的转归预后

脊痹易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初期多感受外邪以实证为主,若及时治疗,预后较好;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若调摄失宜,病情迁延,功能受限,深入脏腑,病情缠绵,治疗较为缓慢;但若坚持治疗,亦可稳定病情,控制病情发展;若脊痹日久,出现脊背强直畸形,功能受限者,预后较差。病邪日久不去,内舍脏腑者,可出现肾痹等脏腑痹;侵入骨骱者,可见骨枯骨痿、畸形而致残。如《素问·痹论》曰:“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素问·痿论》曰:“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东垣试效方》《赤水玄珠》从之。《马培之医案》曰:“若痰饮攻注,兼于经隧而脊凸者,久之必发陈痰,脊两旁作肿,……邪留不去,痰湿不行,变成残废,枉致夭亡者多多矣。”

8 结 语

脊痹病位在脊部督脉,与肝、肾等脏腑关系密切。其病因有外感六淫、肾督亏虚、姿势不当、慢性劳损、他病他痹所致等多种因素,但总不外“虚邪瘀”3个方面。基本病机为邪滞痹阻,肾督失养。病性分虚实,虚证多为肝肾阴虚、阳虚督寒;实证多为风湿痹阻、瘀血痰浊。督脉受病,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脊痹治疗,必须分清虚实,辨证论治。虚证以补肾强督为主,实证以祛邪化瘀为主;同时本病的治疗必须配合针灸理疗及功能锻炼。对于脊痹伴发经筋痹者,可配合针灸、埋针、小针刀等局部治疗。若治疗及时,积极配合,则预后较好;若配合不当,调摄失宜,功能受限,或内舍脏腑,则预后较差。因此,本病应早期积极正确治疗。脊痹作为常见风湿病之一,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另外,根据规范化研究,脊痹是一级病名(风湿病-痹病)和二级病名(肢体痹)[15]

下面的三级病名。本文通过对历代文献的梳理可知,背痹的症状,在中医古代文献中很早就出现了,但未系统论述,多散见于各种论著之中。自唐宋之后,对本病专列进行系统论述渐较丰富,论治更为临床实用。经过对历史文献的复习,对脊痹的认识更加系统化,便于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9 参考文献

[1] 娄玉钤.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16-221.

[2] 李满意,娄玉钤,潘宏伟.肢体痹的源流及临床意义[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9):54-60,72.

[3] 娄玉钤.风湿病命名与分类的规范化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9):840-844.

[4] 娄玉钤,李满意.风湿病的二级病名及其相互关系探讨[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2):53-57,64.

[5] 娄高峰,娄玉钤,娄万峰.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4:177.

[6] 娄玉钤,李满意.常见风湿病患者临床440问[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4.

[7] 娄玉钤,娄高峰,娄多峰,等.基于“虚邪瘀”理论的风湿病学科体系建立及相关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1):10-15.

[8] 李满意,王淑静,娄玉钤.颈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5,4(11):45-52.

[9] 李满意,娄玉钤.背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6,5(4):34-40,76.

[10] 李满意,张子扬,娄玉钤.腰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上)[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6,5(5):39-46.

[11] 李满意,张子扬,娄玉钤.腰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下)[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6,5(6):51-59,76.

[12] 王颂歌,李满意,娄玉钤.骶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5,4(8):58-61,66.

[13] 李满意,娄玉钤.肾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5,4(5):56-64.

[14] 李满意,娄玉钤,陈传榜,等.经筋痹的源流[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2(8):55-60,69.

[15] 娄玉钤,李满意.“风湿病”的病名源流[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37-41.

收稿日期:2016-07-25;修回日期:2016-08-15

猜你喜欢

素问督脉风湿病
风湿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出门晒太阳 风湿病患者要注意这些方面
风湿病 你了解多少
总干眼 看看风湿科
最方便的健身
通督温经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
督脉循行考
从太阳气化的角度谈咳嗽的机理
针刺督脉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临床观察
玲珑欢